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7716|回复: 288
171#

回复 167# 上山砍柴 的帖子

好像“你”也施肥了。
其实这种比喻不太准确。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72#

假如说施过肥,那么,本来应该施的是钾肥,但是为了某种目的,施了磷肥。

今日创造力之匮乏便是那一系列不利于树木生长的禁囿所致。
今日之果,昨日之因。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最后编辑于 2009-10-13 12:27:22
TOP
173#

原帖由 vifone 于 2009-10-12 20:42:00 发表
“像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鬼子来了》这类较为深刻的揭示中国人生存状态与中国人人性的艺术电影”,老实说,我从未觉得这几个电影是深刻的,拿到国外去,是赚取老外的眼球的,有点丢人了。
中国好的东西不少,不需要靠在老外面前撕破脸皮来出名!
中国人是爱面子的。哪怕很没面子。

在艺术和哲学上从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和标准,你的看法取代不了我的看法,你可以说我肤浅,但我会依然坚持己见。我认为《活着》、《鬼子来了》和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禁片就是中国影史上难得的好片!
我曾为自己没有出生在像美国这样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因为只有自由才有艺术。
TOP
174#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10-13 12:24:00 发表
假如说施过肥,那么,本来应该施的是钾肥,但是为了某种目的,施了磷肥。

今日创造力之匮乏便是那一系列不利于树木生长的禁囿所致。
今日之果,昨日之因。

把“今日创造力之匮乏”之因一味地怪罪于那“十年”,似乎也不公平、公正。
其实,老万开此贴的意思,仅仅是回忆那个岁月的音乐艺术而已。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75#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10-13 9:21:00 发表
原帖由 乐韵飘飘 于 2009-10-11 22:59:00 发表
楼上的,自由是艺术的本质之一,在一个文人不能自由表达思想充分展示人性的国度,能拿诺贝尔奖的大师级精品何处去寻?所以,中国只有文人和文字作品没有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历史会证明,简单地把意识形态和道德相联系,无论是夸大自由还是歌颂威权,都是和艺术成就无关的一个命题。现成的例子

文艺复兴以后,自由主义开始在西欧各国蔓延。那时的德国是开明专制,并不像某天朝一样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作品管得那么严,艺术家的创作环境相对轻松很多。我还是认为,没有自由就没有艺术。只能在限定的范围里创作,人性受到打压人心受到摧残,再好的天才也会逐渐泯灭,指望能出什么大师,现实吗?
我曾为自己没有出生在像美国这样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因为只有自由才有艺术。
TOP
176#

原帖由 chiphi 于 2009-10-12 23:43:00 发表
中国很多贪官和有钱人的家属都送去美国了

善于藏污纳垢和自由,不是一样的概念吧……

我举这个例子恰好说明了贪官们也知道美国是个自由的好地方,要不然为什么不留在天朝生活呢?
我曾为自己没有出生在像美国这样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因为只有自由才有艺术。
TOP
177#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10-13 9:26:00 发表
原帖由 乐韵飘飘 于 2009-10-12 10:58:00 发表
好像陈丹青也说过新中国不可能出什么艺术大师。


不用怕,我们拥有大量先进文学工作者、先进美术工作者、先进音乐工作者、先进哲学工作者、先进xx工作者,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走进新时代,因此,不要悲观。

砍柴兄,握握手!
我曾为自己没有出生在像美国这样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因为只有自由才有艺术。
TOP
178#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10-13 11:44:00 发表
加上一个题外话:为什么狗比主子更凶恶?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中国特色?

10月8日,有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史上最牛的团长夫人莫高窟前丑陋一幕现形记”,揭露新疆某建设兵团某团长妇人在游览莫高窟时候,因触摸一千年前的西夏壁画时被讲解员制止后大动肝火,其随行人员动手打了讲解员两记耳光,该妇人以“不堪入耳”语言加以辱骂。网友还曝光该夫人以团长身份自居,不配合调查,在警方有利的证据面前依然不向讲解员诚恳道歉。面对该夫人在四辆豪华轿车簇拥之下离去,该网友感叹“好牛的团长,好牛的夫人,好牛的警车”。  



淘气~~~明明是两头猪!


地方上总有个别猪头死活搞不清“居民身份证”与“身份”的区别,闹出了笑话影响很不好。

负责赶猪的干部要多想想办法嘛~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79#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10-13 13:00:00 发表

把“今日创造力之匮乏”之因一味地怪罪于那“十年”,似乎也不公平、公正。
其实,老万开此贴的意思,仅仅是回忆那个岁月的音乐艺


没有扫万兄兴的意思。
万兄回忆自己的岁月,与我对这段时间的文艺政策的看法无关啊。
我肯定那些艺术,怀疑那种环境。在我理解这不矛盾。
如果有更好的环境,万兄必定有更大的成就。
就如我前面说的,这是对个人青春的怀念和尊重。
TOP
180#

我更尊重那些默默工作的艺术家,他们失去自己的创作自由,被捆绑到“集体”中来。幸好,这集体创作还是创作出一些好作品。肯定这些作品,不等同于肯定这种创作模式;怀疑这种创作模式,不等于要否定艺术家的才华和劳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