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总是很伤感满怀的,有一种离别惆怅之美。古往今来,在音乐这门艺术里,有无数以告别为题材的名篇。我简单谈一下,有兴趣、有共鸣的朋友也不妨谈谈……..
在我们这一代,凡是会唱歌的人,可能都会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其实这首歌也叫《告别》。她是外国人作的曲,而李叔同填的词。《送别》的作曲是美国人奥德威,原曲名叫《梦见家和母亲 》,典型的美国民歌风格。日本文学家大童球溪后来给这首歌填上了日本歌词,改名叫《旅 愁》,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此曲后,翻译成中文,又在7年之后,重新填上了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为了推广新音乐,而给一些外国名曲填了词,目的是在学生启蒙中希望起到音乐教育作用。李叔同当时是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心想通过艺术来强国强民。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城南旧事》再度令这首歌名声大噪。直到近几年,著名女歌手古璇还翻唱了这首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古璇唱过的歌曲…….
还是回到我们熟识的古典音乐。我简单谈谈这些与告别有关的作品和乐章。继续说马勒,《大地之歌》终乐章是很凄凉的,很低沉压抑,有一些无可奈何。这是辞别尘世的断肠哀歌,令人悲痛欲绝,我尤其推崇约胡姆的版本。而马9没有这么哀伤,它犹如黄昏的落霞,我喜欢库贝里克。《最后四首歌》的告别要显得平静一些,她带有一些对往事的留恋和回忆。《英雄》和《布鲁克纳7》要显得崇高一些,尤其布7的第二乐章比较庞大,可能在所有交响乐里,我最爱布7这个乐章,尤其是老卡的版本。但我最喜欢的葬礼进行曲是肖邦的《第二钢奏》,因为里面有悲伤,也有庄重、肃穆,但我最喜欢这个乐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个乐章里面有安慰、能抚平人的创伤。可以说是:哀而不伤。大部分肖邦的作品我都听过,这是我最喜欢的肖邦的作品。这部作品可以说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肖邦这个作品我最喜欢弗朗索瓦的版本,意境非常好,尤其第二主题非常优美而有诗意。而波利尼我觉得要温暖一些(我不认为波利尼就是冰冷的),但意境过于优美。阿格里奇的版本也是不错的。阿格里奇虽然风格不是很有特色,但她的作品水平普遍都比较高。我比较喜欢老一点的录音,因为个性鲜明。还想起一个:就是乐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告别》了,大家都很熟识,就不详谈了……
很多《告别》的乐章和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和无限惆怅的伤感之美。所以,《告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她还带有许多深意。既有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也有作者的难以平静的内心波涛的翻滚。有兴趣的朋友都来谈谈这个也许也会令你曾经伤感过的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