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张可以试音的古典音乐唱片 [复制链接]

21#

老万园丁的女儿
照片 47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20:47:28 上传)

照片 477.JPG

最后编辑herodotus 最后编辑于 2009-09-11 20:49:01

Gino Bechi 我的最爱!
TOP
22#

谢H兄邦忙!

园丁的女儿        
        园丁的女儿也称为没有监护的女郎。是法国作曲家埃罗尔德所作芭蕾午剧的音乐。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部作品其实是一百年来多次写成的。1864年及1960年由赫特尔及兰奇贝里分别完善了总谱。指挥沃滋沃斯    本来是客串指挥皇家利物浦乐团的。可能连他本人也没想到,这个客串的录音会成为一个经典。被评为企鹅三星带花。还有一个版本是兰奇贝里亲自指挥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乐队的录音。是迪卡公司发行。也是TAS榜上的经典。有兴趣的朋友可仔细去对此这二个版本的差异。最近迪卡的那一版也由一听踵情用K2技术制作发行。
    这部午剧音乐可以说是描绘性音乐的一个典范。乐曲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音乐十分形象生动而鲜明。女主角以单簧管抒情旋律代表。男主角则以铜管与弦乐再配以定音鼓强拍重音来描述。形象易懂。这类的音乐精品还有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及普罗可非耶夫的“彼的与狼。
    本碟精选了全剧23段音乐。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烧碟了,具体内容就不再累述。值的一提的是经过JVCK2技术的处理,本来就上佳的录音己体现出当今cd制作的顶级水淮。即使你用的是八门级的器材,只要能调校到六七成的发挥。那么就能感觉到较一般cd在两端延伸、密度、信息量、动态等多方面都明显提升出许多。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以铜管乐金属光泽和打击乐浮雕般的结象让人感叹。在较高的系统里播放,闭目细听,一个三维的声场中,各种乐器历历在目。即便你是极端的音色追求者。本碟那种细致有光泽的贵气也完全可以满足你的品味。
在G弦上……
TOP
23#

没想到俺也会有其二...
holst the planets previn.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2 11:49:11 上传)

holst the planets previn.jpg

herold la fille mal gardee.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9/12 11:49:11 上传)

herold la fille mal gardee.jpg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24#

" La fille mal gardée "这个剧名有数种奇奇怪怪的中文翻译~~~

“女大不中留”、“关不住的女儿”、“无益的谨慎”、“没有监护的女郎”、“无人监护的女儿”、“奶妈”...... 其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中译名当属“园丁的女儿”。
您跟剧中发现哪位是“园丁”师傅了啊?!法文Gardée 大约是英文Guarded(被看管、监护的意思),根本不是Garden(花园)的意思。不知道当初哪位白字先生,将之悍然翻译成“园丁的女儿”居然还流传那么广!?

其它莫衷一是的中译名没有一个算得上贴切~~~
本来就打算嫁女的,没有中不中留的问题;
咱闺女也没说被锁小黑屋嘛;
没监护?没监护怎么闹出这故事来的?
亲妈变奶妈?!你们丫可真够狠的!!!

《关不住的女儿》改成《管不住的女儿》就对了;
《女大不中留》改成《女大不由娘》似乎最为贴切。

这出剧的英文名称唤作:The Wayward Daughter(《任性的女儿》),还是比较靠谱的。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09-09-12 15:36:23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5#

园丁的女儿在香港被称为‘奶妈’ 是 Decca 的一张,仔细看封面,就可以领会香港发烧友的幽默。
我没有这些新版,但觉得旧版的录音和效果反而更真实。再版的过程,唱片公司许多时候, 为了讨好发烧友,把低频加强,把高频弄滑,不一定讨好。
有空请到我的博客聊天。
http://hk.myblog.yahoo.com/chowhwk2002
TOP
26#

回楼上三位:

   木卫二兄:“原諒俺这么称呼老朋友”
  其实俺也常想,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总是难以准确,更别提什么神形皆是了。最好的办法是进入到那种语言世界中去熟悉,掌握,去体会。同理,要感觉音乐,理解音乐,也得进入音乐这种语义体系中去感觉才更贴切。我这么想,不知有些道理吗。望与兄同探。

  同意neW兄的看法。说句实话,这个帖是给杂志的应景之作中抽出的片段。在文章的后面也曲折的提到对这一新技术的一些不满。就是n兄说的自然真实度大损。


  和谐园兄的CD才是原。而且的清多了。还的学学。
在G弦上……
TOP
27#

回复 26# 万众 的帖子

一些音乐上抽象的意念问题、理解问题,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在掰扯不清糊弄过去还则罢了。而那些白纸黑字明摆着的谬误还是应该正本清源的,这不是艺术见解高下的问题,而是基础语文及不及格的问题。精妙传神不可强求,字面上最起码的贴合原意总应该做到的。

具体“园丁的女儿”个案,责任主要在传播媒体不求甚解(包括好为人师的唱片贩子),以讹传讹俨然成了某种无所谓的习惯。在别的语言系统中皆不曾发生的谬误,在引为本民族自豪的中文里堂而皇之的出现难道不是很丢脸的事情吗?看着满淘宝的《园丁的女儿》,实在叫人汗颜!古典音乐好歹也是一帮文化人儿尤喜的勾当,情何以堪嘛!普通乐迷虽是受害者,但引之转述也有失察的责任,这不算冤枉吧~~~呵呵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8#

27#楼上木卫=兄

     是的是的。兄台所言极是。

   对待学问切实不可不求甚解。如果满世界都是把稀里胡涂当潇洒的文人。那么这个民族真会让别人看不上了。

  我在上帖中是对语言翻译的一点感想。
在G弦上……
TOP
29#

第三张是这个吗?
凯特尔贝.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3 11:14:03 上传)

凯特尔贝.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09-09-13 11:14:03
TOP
30#

回5177兄:

是这一张:
照片 481.jpg (, 下载次数:3)

jpg(2009/9/13 16:34:39 上传)

照片 481.jpg

在G弦上……
TOP
31#

回复 29# burt5177 的帖子

肯定不是这个啦,一早都说是EMI的出品了。
9首带有“异国情调”的管弦乐音画小品被巧妙的安排在了一起,听上去竟象是一组精心策划的套曲。只有在John Lanchbery调制下,这些热闹非凡的小品才称得上“通俗而不庸俗”。万总提到的这3款EMI发烧片,严格说只有这张《波斯市场》才称得上具备全方位演示(或者说“测试”)播放系统各项HIFI特性的能力。其它俩片子也实打实的发烧片,但一来并非不可替代品,二来里面没有丰富的人声。

俺最早接触的KETELBEY是DECCA phase4stereo/Rogers/RPO的版本,那年月在国内能找到这种偏门曲目就算不容易。自打收到EMI版后,DECCA直接遭到清洗。Philips的版本虽然也是数字录音的,但恐怕与DECCA版比都没任何优势。演奏上缺乏艺术想象力是这两个版本的最显著的弱点,录音效果方面则更应了那句俗语“就怕货比货啊”。

不客气的说,市面上现有的一切KETELBEY管弦乐版本中,没一个能望1986年“EMI/Lanchbery/PH.O&Ambrosian”版之项背,无论从演绎、录音、阵容这些最基本要素,还是从录音计划的选曲编排上,皆完胜。依俺拙见,相同的曲目也没必要留什么Alternate版本了,除非你打算在PK活动中凸显Lanchbery版有多杰出!


东芝-EMI这个90年代中期的再版,恐怕是诸多版次中于亚太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了。“波斯市场”的江湖名号也从此确立,1986年首版时曾叫《修道院花园》,口彩上差点儿力度,但有个很好看的手绘封面。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2#

这张?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09-09-13 17:38:50
TOP
33#

波斯市场
英国作曲家凯特尔贝的代表作。这个集子的九首管弦乐曲是属于轻古典音乐。或者称作通俗古典乐。是那种入口即化的优美音乐。所以很容易被八门者接受。九首曲目都有优美的旋律。第七首是中国的五声调式。第一首是西亚波斯五声调式。五声调式的音乐是我们听感上会觉的亲切和易记的。第一首的波斯集市的主旋律被改编成流行歌曲“波斯猫”后,广泛流传于广大青少年口中。                                                        波斯市场作于1920年。这首单乐章的管弦乐曲是描绘性标题音乐的杰作。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一队骆驼商队由远而近,市场中传来乞丐的合唱:巴克细喜……市场里越来越热闹。独奏大提琴与单簧管在竖琴的拨奏下奏出“美丽公主”的主题,接着魔术师、玩蛇人、官员轮番出场。当再次响起“请施舍”的人声时,公主开始回,市场渐渐平静,而后突然以人声合唱及强奏结束。                                                            该集中第二首“修道院的花园”同样名扬四海,肃穆静谧的旋律中透出虔诚的感恩。黎明的修道院传来声声鸟鸣。令人心神澄静。第九首“心灵的圣曲”同样是宗教情调,圣洁的颂咏由女中音 与合唱唱出。女中音优雅抒情,录音也堪称最佳女声了。而第匕首“中国寺院的钟声”鼓跋等打击乐异常逼真。曲子中的一声大锣几可乱真,低音下潜至足以逼出你器材的极限。                                                                             未完待续。
在G弦上……
TOP
34#

hehe ,不错,我也很喜欢波斯市场!这个帖确实与万众兄过往的风格不同啊,哈哈!
我心中只有感恩,平凡而充满乐趣的人生。
TOP
35#

今天下午上课本来打算给同学们介绍这个曲子,由于今天是第一堂课,问上课名单的同学很多时间就不够了,这个曲子是打算在介绍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音乐时介绍的,只好下次课了。
TOP
36#

    Tintin:已有二人说此文与俺以往的不同。颇有些不解。怎不同呢。

   5177兄:古典与流行的概念会是个变数吧。=百六十年前莫扎特在当时就是流行音乐吧。“只有钱人,宮廷中流行”。
    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不知现在教作曲课时算不算教材范例。
在G弦上……
TOP
37#

老万不是猫咪去了吗?

Gino Bechi 我的最爱!
TOP
38#

我觉得《诺亚方舟》可作为试音碟了,尤其是音场的深度和人声及乐器的定位是绝对一流的。
Britten Noye's Fludde-Del Mar(Argo 1E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3 23:13:04 上传)

Britten Noye's Fludde-Del Mar(Argo 1ED).jpg

超级歌剧迷
TOP
39#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9-13 22:13:00 发表
    Tintin:已有二人说此文与俺以往的不同。颇有些不解。怎不同呢。

   5177兄:古典与流行的概念会是个变数吧。=百六十年前莫扎特在当时就是流行音乐吧。“只有钱人,宮廷中流行”。
    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不知现在教作曲课时算不算教材范例。


非常认同万兄的言外之意。

仅局限在目录学上,为了便于归纳、统计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艺术价值观上,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划分本身是愚昧、荒谬的行为。Brahms、Ravel、Debussy、R. Strauss......这种先贤即便活在当下会认同这类蠢事吗?!~~~~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09-09-13 23:53:40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0#

回复 39# bodyheat 的帖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配器课还是能用上的。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划分等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楚,我感兴趣的是现在很多流行音乐中用了一些古典音乐的片段,有必要让同学们了解了解,这是我的目的。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09-09-14 08:26:5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