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昨日,一本地烧友搬来他刚入手还未来得及拆封的雨后初晴M20,一为新箱试功放搭配,二来也和H300做一个业务交流
M20的外观做工精致,木皮光泽本色,很素雅,体积和单元应该是经典的3/5尺寸。以前听过一次超5,对其弦乐的表现力仍然历历在目,M20身上能体会到超5的几分成色呢?
一开始听蔡琴老歌,音量到打到比平时更高才有一定的声压,声场规模、低频量感都比H300要小很多,不过在中频区域还是能听出些许从容和淡定。整体上大概因为新箱的关系,声音还是有些偏紧。
再听一些弦乐和钢琴,和我概念中的雨后有不小的距离,钢琴的弹跳感不错,弦乐的高频延伸和空气感也很好,不过中频还远未能毒到人,当时我们的判断是排除环境的影响,功放的驱动力和音色可能不太符合M20,我甚至还认为非甲类功放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箱子开始进入状态,耳朵可能也慢慢适应。一张Diana Krall的现代爵士释放出M20不少的毒素,我能够比较明显地感觉到H300的声音相对来说还是更偏向现代和音响性了(不过达尼的风格还是非常照顾乐感,不属于火爆的),雨后表现这一类中低频丰富的小作品真的可算得上宜人,毫无刺激感的音色和相对紧凑的频段连接,乐感相当强烈。而且比较令我意外的是,M20的细节表现力、结像力几乎一点都不输给H300,还有高频的空气感,多少也透着一点现代感,同时因为单元口径的关系,速度感比H300明显要强,听快节奏的Jazz很是过瘾,至于前端器材对此的影响有多少,就很难评价了。
又听了当初超5让我痴迷的大提琴,不得不说略显中庸,这个恐怕是单元和箱体尺寸的制约。
最后听了邓丽君,始终有点意犹未尽之意,我便提议换上我的38度5丝带跳线。这一换不要紧,声场、离箱感、人声口型、频段衔接等等都好了一大块,这和以前我在杰作唯美1号上初试跳线的感觉几乎完全一致。听了几曲之后,朋友又建议把两只音箱的间距拉长(昨天把音箱拉离后墙,间距也凑近许多),这一来,声音越发从容,配器的层次感尤佳,人声更是有丝丝甜而不腻的染色,到这里,自我觉得M20应该发挥出7成了(排除环境因素)。
待朋友走后,我又接上H300听邓丽君,比较之下,人声始终还是雨后的毒啊

要说H300的优势,主要还是在规模感和两端延伸(但个人觉得环境对H300的影响更大,主要体现在低频、细节上)。
结语:雨后M20并非我想象中的那个雨后声,其声音通透、细致,而且速度和动态都还不错;不过其乐感和中频还是保留了雨后的基本特色,听人声和小场面的器乐味道足够。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一对小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