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凑”起的Bach,“捡”来的de Visée [复制链接]

1#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绝对算得上是我最最喜欢的音乐作品之一了,而诸多的艺术家也积极尝试着将这部伟大的作品以尽可能多的演奏方式呈现给如我一样的爱乐者;于是便有了用其它各种乐器演奏这部音乐巨著的录音和唱片面世,其中最能打动我的便是用鲁特琴来演绎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了。虽然维奥尔琴的沧桑、长笛的明丽和木琴的活泼、平实使得这部作品呈现出的别样姿容魅力独具,我却更钟情于鲁特琴的温润和古雅;窃以为这种古老乐器的特质是除大提琴之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部作品本就是为大提琴创作的)与巴赫这部伟大作品的内在气质是最为契合的,巴赫改编自BWV1011的那首G小调鲁特琴组曲(BWV995)或可作为我“窃以为”的一个较有说服力的佐证。

       可能是生性较为刻板的缘故吧,我以为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或称之为再度创作)首先应该保持作品原有的调性,而这一点于后来者显得尤为重要;奈何我最初接触到的录音却并非如此。Linn公司发行的‘Bach on the lute’是我最早接触到的用鲁特琴演奏巴赫的无伴奏作品的唱片,鲁特琴演奏家Nigel North对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诠释颇合我意。只是在这个演绎中只有第一、第六组曲沿用了作品原有的调性,其它四首则是移调演奏的;虽说其中的第五组曲沿用了与BWV995相同的G小调,我依然认为这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忠于原著,与我所希冀的尚有差距。Zigzag出版的的这张唱片最初是从网上下载到的,Pascal Monteilher对作品的演绎自然、随意。初听时演奏者的处理颇有些率性而为,反复聆赏后却觉得无丝毫的逾矩;率性的基础是对作品的了然于心、深刻的理解和出色地把握,因此也使得这种率性有了一种直达内心的力量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演奏家对作品出色的诠释无疑是令我对这个录音动心的主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这三首组曲的演绎沿用了作品原有的调性,这正是我苦苦寻觅的;只是我对这个录音感到比较困惑:为何Pascal Monteilher只录制了这部伟大的无伴奏作品的后三首组曲?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重新查阅了这套Virgin出版的唱片的相关信息。

       说来也颇为凑巧,我最初知道有用鲁特琴演奏的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录音便是通过Virgin发行的这套唱片;之所以未对其进行更深入“接触”的原因和上面的的困惑颇为一致,这个录音中也只录制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前三首组曲。倘若不是偶然间再次通过网络查阅这套唱片所包含的相关信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个各录了“一半”、由不同的唱片公司发行的录音竟是出自同一个演奏家之手;这于我而言算得上是比较奇特的唱片收藏、聆赏的经历之一了。Pascal Monteilher在Virgin录制、用鲁特琴演奏的前三首组曲依然沿用了作品原有的调性,两个录音中对作品的演绎所呈现出风格上也有着高度的统一;我想这或可视之为是对“天意”一词的最好诠释吧。作品原有调性的沿用,对作品出色的演绎和演奏者卓越的技巧,质量相当不错的录音;我心目中用鲁特琴来诠释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范本唱片”在有意或无意间竟是由两个不同的唱片公司在不同的年代录制的唱片凑起了;而这一切来的是那么的突兀,似乎又是冥冥中注定的必然。

       除了第一张唱片中所收录的巴赫的三首组曲,Virgin的这个双张套唱片中的另一张则录制了一位名叫Robert de Viséed的鲁特琴作品,这些名为“Suites de danses”的作品及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之前我闻所未闻的;或许是当初过于关注巴赫三首组曲的录音吧,拿到唱片之前我并未对另一张唱片的内容产生兴趣,若将这位名为Robert de Viséed的作曲家的唱片称之为“捡来的”也并非全无道理。这位与科莱里同一时代的作曲家据说曾做过法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乐师,而这张唱片中所收录的音乐并未让我感受到所谓的“宫廷趣味”,这倒是颇出乎我的意料;与之年代相近的吕利、马林•马莱斯(或许是曾经的同事)的作品中呈现出的富丽堂皇在这些作品中全然不见,其作品的风格乃至结构倒是与之后的鲁特琴大师魏斯的那些奏鸣曲有些相像,这个意外的收获很是令我心怡。虽说我尚不明了魏斯的创作是否受过这位先贤的影响,但我个人还是将这些聆听尚浅的作品视为魏斯那些鲁特琴奏鸣曲的先声了。相似的结构、丰富的情感表达、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毫无疑问,我这张“捡”来的de Viséed是堪称宝贝的。我似乎总是在有意或无意间“捡”到一些“宝贝”,这也算得是在唱片收藏、聆赏之外的又一份乐趣吧。
BCS500.jpg (, 下载次数:7)

jpg(2009/7/9 10:00:47 上传)

BCS500.jpg

BV500.jpg (, 下载次数:7)

jpg(2009/7/9 10:00:47 上传)

BV500.jpg

最后编辑太阳老头儿 最后编辑于 2009-07-09 20:07:05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7/10 0:06:1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纳须弥于芥子。        欢迎指正:http://Sun6501.tianyablog.com/
TOP
2#

太阳老头又有好文章了 赞N下
TOP
3#

想尝试一下,听过一段塞戈维亚吉他版的《大无》,觉得不是很理想。
TOP
4#

Nigel North在Linn录制的那套用鲁特琴演奏的巴赫的‘大无’我个人觉得相当出色,虽然有些组曲的改编变化了调性。
纳须弥于芥子。        欢迎指正:http://Sun6501.tianyablog.com/
TOP
5#

和太阳兄同感,巴赫的组曲我更喜欢琉特琴或古典吉他的演奏,特别是小无,显然琉特琴和古典吉他更能表现复调音乐的特点,相比之下小提琴简直是勉为其难了,无论谁演奏,一到某些段落就捏把汗。而大无,因为旋律性相对强些,没什么复调段落,加上大提琴天生更有人情味,所以原作和琉特改编曲我同样深爱。至于改编的调性变化,多是由于乐器调弦方式不同所致,在琉特琴和吉他上有些调性更方便演奏而已。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6#

原帖由 江月 于 2009-7-9 17:07:00 发表
和太阳兄同感,巴赫的组曲我更喜欢琉特琴或古典吉他的演奏,特别是小无,显然琉特琴和古典吉他更能表现复调音乐的特点,相比之下小提琴简直是勉为其难了,无论谁演奏,一到某些段落就捏把汗。而大无,因为旋律性相对强些,没什么复调段落,加上大提琴天生更有人情味,所以原作和琉特改编曲我同样深爱。至于改编的调性变化,多是由于乐器调弦方式不同所致,在琉特琴和吉他上有些调性更方便演奏而已。

多谢江月兄的指教。其实我一直把‘大无’当做主调音乐聆赏的,倒是用鲁特琴演奏的‘大无’让我体验到复调之美。
纳须弥于芥子。        欢迎指正:http://Sun6501.tianyablog.com/
TOP
7#

指教不感当,其实我觉得大无的确就是主调音乐吧,加上一些和弦而已,改编成吉他曲也容易弹一些,我这水平也能弹几首,呵呵,见笑了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8#

原帖由 江月 于 2009-7-9 18:11:00 发表
指教不感当,其实我觉得大无的确就是主调音乐吧,加上一些和弦而已,改编成吉他曲也容易弹一些,我这水平也能弹几首,呵呵,见笑了

吉他版的‘大无’,演奏者自己改编的;听来还不错。
0743216752225.jpg (, 下载次数:6)

jpg(2009/7/9 21:25:41 上传)

0743216752225.jpg

纳须弥于芥子。        欢迎指正:http://Sun6501.tianyablog.com/
TOP
9#

这枚正好我也有,古典吉他的音色和琉特琴的差异,正如钢琴和大键琴的区别,于我来说,二者不可偏废,呵呵。不过这张听来颇有现代风味,或者说更适合现代人欣赏吧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