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我的器材吧,NAD C542+C352+丹拿DM2/8(倒相孔塞上了海棉) 信号线:AQ哥伦比亚 喇叭线:OCOS
都是些便宜货,切勿鄙视......呵呵
个人喜欢偏厚的声音,听的比较杂。
兼职听音室11平方,方方正正,比较乱,受环境限制,音箱的摆位也没仔细调整过。试听时候开了空调。
因为打算乔迁新居后搞个专门的听音室,目前的电源和环境都没处理,原来听感上主要缺点是高音略发尖、中高音衔接上有些不流畅、低音较肥;
试听的方法先不接试听完再接上重新听一遍。
第一首试听的是穆特《卡门幻想曲》的《流浪者之歌》,前几分钟感觉比较明显变化是高音不发尖了,虽然还有些亮的感觉,但改善确实是可闻的,中高音过渡感觉也流畅了些;后面有段动态较强的片段比原来没接前声场大了一圈,动态起伏也明显了。
第二首试听的《柏林之声3》的第10首《鼓诗》,比较明显的变化还是动态和声音的层次感上,确实有改善,但对原来存在的低音较肥的问题无改善,而且似乎低频下潜没原来的深。
第三首是《白头翁》的第一曲。这张碟在我的系统上效果原来一直不理想,声场比较乱,甚至给人有点吵的感觉。这次试听的感觉好多了,出来的比较有层次感,能让人不知不觉听完一曲,原来吵的感觉这次没感觉到。
第四首、第五首分别是布仁巴雅尔专辑《天边》里的《天边》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似乎人声变薄了些(不明显),其他倒没感到什么变化,不多说了。
以上试听均为原版。
第六首是刻录的《加洲宾馆》,跟没接前感觉变化不大,要真说变化感觉倒似乎是声音变薄了些,低频也下潜也变浅了。
又听了几首总体感觉差不多,稍总结下在我的系统上接和不接变化主要在:动态和层次感增强了;高频不发尖了,但还是略偏亮;中频较原来略薄,低频感觉倒是变差了,主要是下潜变浅了。听交响改善明显,听人声倒似乎不如没接,大体优缺点七三开吧......
我也很明白本质上要改善目前的系统CD和功放都要升级,环境和电源都要处理下,本就没指望接上这小玩意能有质的变化,但对目前的效果还是感到比较意外。
再煲上几天看看有没其他变化......
从来咱文笔就很差,能看到这的兄台咱佩服你,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