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天,换成WADIA接拨欧亚得,情况也并非一厢情愿的猜想了~~~
能量一下中庸下来,不知是好是坏,在功放的中低突出上变成更平均的分部,人声解析力稍稍提高,但纵深感却呈现出微微的后退。
用古尔得钢琴和教堂圣歌来测试音场和乐器的像真度。钢琴同样往后挪动了半米左右,虽然不如功放上来得猛,却也是结实而通透的声音,音色也更正确;在圣歌的片断,发现音场宽度一般,但氛围不错,好在润泽。
最后同样用怕耳曼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来收场。中高频的劲道把年轻的老怕的活力展现无疑,虽是70年代的录音,却把以前未曾注意的底噪也一同带了出来,呵呵,看来有分析力也有副作用~~~
总结:这是一根同时适合前段和功放的全能型咸菜,用在前段,解析力和冲击力更好,在后端,声音更饱满连贯,两者接法。结果差别虽然不算巨大,但对于需要能量、又怕生硬,同时需要提高分析力的朋友,这的确是个很有意义的参考线,总的来说,它给系统的音色很正,极少染色,只是在前端和功放上的能量分部有少许差别而已。
我想,恐怕5000以内,有个性的多,但怕是很少有表现如此全面的电源线~~~最后,在下毕竟听得不算太多,还请各位多多批评~~(这个语气有点挨转像,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