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生的“伴侣”:关氏KSP音箱 [复制链接]

查看: 3555|回复: 9
1#
转贴自音乐之旅论坛:KSP的发表,经过这两天比较充裕的试听,也经过和各位的交流,我觉得应该算是内地音响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多年来,我们从简单的外观模仿到声音模仿,KSP却是一个已经可以以设计者个人偏爱,用完全自主的理念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声音风格和音乐精神的制品。形而上的跨越就是KSP出生的意义。

老关原话——”这首先是一对做给我自己听的箱子“,不必考虑产品线,也不必因为商业因素去简化或者刻意的豪华。一切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智慧都毫无保留的倾注其间。

到2009年,音响发烧这个概念传到内地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从最早一批人的音响狂热、不计工本的疯狂仿造,到今天,更多资深的玩家和设计者已经开始理性的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灵,又是什么让我们的内心充盈着感动,是什么让我们在自己的系统前流连忘返?!

以往那些能打动我们的系统,为什么在技术进步如此神速的今天,却越来越少?那些当年“毫不起眼的箱子,在配搭合宜的情况下,却能很容易的播出真切无比的人声,古典弦乐和钢琴,尤其是一种适度的“粘”劲,带着一股既矜持又质朴的感情,很难用语言来描绘;仿佛与真正的老派绅士相交,平淡如水,别后却爽然若失,庶几似之。”(摘自——【什么是“英国声”喇叭】)。作为发烧10年有余的朋友,相信很多和我们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在今天的产品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声音,所以无奈之下,只能从一些二手器材中寻觅当年曾经让自己感动过的器材,当年的传奇,至今仍在延续!老关提到自己聆听多年的Celestion SL6,到现在因为时间的久远,甚至已经到了在二手市场上见了就收,哪怕是品相不好,索性拿回来拆解零件拼凑来听的地步。仔细想想,是什么样的魔力,让我们如此痴心不改。不正是哪一份难以用语言描绘的声音感动吗?!渐行渐远的传统英国声,已经无从找寻,那么旧有的音箱已至垂暮、不堪再用,不得已之下,也许自己来完成这样的设计或者说传承,也未尝不是一种有意义的摸索和尝试。
两天来,从白天大家相聚时的放声歌唱,到夜深人静时和老关一起小音量安静的聆听,KSP所带给我的感受越来越多的让我找回当年曾经的感动,自然宽松,灵动鲜活,温文儒雅的气质,尤其是小重奏一类的音乐作品,在2A3.4的推动下,轻松自然的气氛、真切的朴实的质感。钢琴的颗粒虽然不是现代HiFi的那种刻意强调,却仍然是清澈且充盈着灵性的光泽,行云流水、泛音丰富。同时,应该是比较大容积的箱体和选择了8寸低音单元的缘故,大规模乐队再现的层次呈现自然,空间感和动态以及规模感都远远超出传统英国书架箱的概念。和某些形体相当的老派英国箱相比则在声音的染色和通透度上提高甚多。似乎和关氏2A3想呼应,在保留传统英国声特色的同时,KSP的声音中又同时给到了那种空灵自然、淡然素雅的感受。

还记得去年12月第一次在老关房间里听到样板箱的时候,从进门第一刻起,风格明显的英国声走向就已经吸引了我的注意,同时在场的正好还有老关的哥哥关乃忠先生,试听之后的感受,关乃忠先生提出低频下潜不足的问题,也因为声音稍微有点紧张,带来了轻松鲜活的感受也略有欠缺。随后的相关讨论,其实就很有意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委托加工箱体的工厂,自作主张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箱体的厚度增加了许多,虽然在直接触摸上感觉箱体扎实厚重,但却有违老关最初设计的初衷,相对较薄的箱体和适当的箱声共振仍然是想要追寻传统英国派风格很重要的一个元素。经过几个月的不断调整,终于在这个月初再访老关的时候,KSP已经可以让我感动的演唱了。其间也有不少烧友亲自前往试听,据说连最初的样品箱都已经被朋友订走,各位的期待自然可以想见。

最后特别值得提到的有两件事情,其一,KSP对所用脚架的敏感度非常高,大家在照片中看到的实际上是我原来JBL4312 MKII用的脚架,也因为当时是自己找朋友订做,没有太多的考虑,所以这对架子也就是在外观上相配还算勉强得当,但声音表现却不能尽如人意,最后一天晚上活动结束后,我们又尝试了不同的脚架相配,虽然高度上不合适,但声音表现却有长足的提高,所以,更加期待为之专门订制的专用脚架。因为工艺流程的缘故,直到今天中午,我才收到工厂发过来的消息,脚架刚刚完工,这两天就发出。随后的相配结果,我们也会尽快汇报这里。当然,后期预定音箱的朋友也请能尽早和音乐之旅取得联系,避免有箱无架的情况。

第二件事情是我自己的个人感受,建议在搭配上如果你的房间小于20平米,选择MA-1已经可以完全推动,如果面积在30-40平米则建议选用2A3.4,相对独立的电源对应推动和控制力似乎更有一些帮助。
灵敏度约89DB/W/M,匹配特性很宽容,K6都推得不错。
配50-60高的脚架比较合适,或选用专配的脚架。声音宽松自然,是听古典,爵士,人声的最佳选择,对于初烧和资金有限的烧友来说是一大福音。
1.jpg (, 下载次数:4)

jpg(2009/4/30 12:26:09 上传)

1.jpg

2.jpg (, 下载次数:3)

jpg(2009/4/30 12:26:09 上传)

2.jpg

最后编辑xinpudong 最后编辑于 2009-04-30 12:37:56
分享 转发
TOP
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
最后编辑xinpudong 最后编辑于 2009-04-30 16:37:30
TOP
4#

原帖由 xinpudong 于 2009-4-30 12:37:00 发表
定价:12000
多个零了吧!
TOP
5#

太贵了!!!
TOP
6#

【老关文集】——什么是“英国声”喇叭?

引用:
这是一篇老文,因为KSP的发表,又重新被翻出来,提供在这里分享。
对于不玩高级音响的人,或者是“发烧初哥”来说,上面这个题目好象让人摸不到头脑:选择“英国声”的喇叭,有什么难?现在市面上,著名的英国音箱不是很多么?挑一对价钱,尺寸,外观合适自己的,不就行了么?

英国喇叭,不就自然是“英国声”么?

然乎不然。对于有一定音响历程的发烧友来说,这个问题,其实不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今天。

在资深发烧友圈里,所谓“英国声”,其实是指以“BBC监听喇叭”为代表的传统音色。一般习惯上把ROGERS,HARBETH,SPENDOR这三家当做BBC的嫡传,而为BBC做单元的KEF,还有CELESTION,乃至比较个性的PROAC,ATC,一般也被算做英国声范围。其实老年间的TANNOY,包括LINN,还有许多不甚为现在发烧友知晓的英国老品牌,也基本走这种声音趋向。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喇叭的主流风格,的确就是“英国声”。

这种“BBC声”的音箱,从技术上来讲,多数是用简单的两路分音,书架箱,箱体比较小,主单元也比较小,5—7吋,甚至有小到4吋的;为了取得相应的低频延伸,小单元的冲程却很深,悬挂很软,效率相应比较低。纸盆多数为比较软性的PVC材质,或者是涂了许多胶质的纸材质,却没有采用碳纤维或者金属之类材质的。高音单元用软膜为主,或者金属球顶但是用软悬挂。箱体尤其是平淡无奇,仿佛就是四四方方,普通至极的多层木板或者中密度纤维板。

然而,就是这种毫不起眼的箱子,在配搭合宜的情况下,却能很容易的播出真切无比的人声,古典弦乐和钢琴,尤其是一种适度的“粘”劲,带着一股既矜持又质朴的感情,很难用语言来描绘;仿佛与真正的老派绅士相交,平淡如水,别后却爽然若失,庶几似之。虽然也有人嫌3/5A甜媚,或者嫌TABLETTE尖酸,嫌ATC粗朴,嫌SPENDOR木讷,但总而言之,就象莎士比亚的戏,英国电影,任其风貌百变,英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却永不磨灭。

这种两路分音的音箱结构,由于其技术上看来并不神秘,成本不高,而市场相当大,所以许久以来,世界各地的模仿者非常多,几乎象英式足球一样,遍布天下。但得其形者比比皆是,得其神者,寥若晨星。所谓“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诚哉。

为什么这种貌似简单的两路书架箱,那种“英国味”,真搞好,学象,非常之难?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BBC两路监听箱的设计,到了最后的校声阶段,是非常经验主义的。可以说,基本理论的指导固然必不可少,但英国人的审美习惯,那种内敛,矜持,务实,不事张扬的作风,对“BBC声”的最后定型,是关键的因素。拿那几种著名的BBC箱来说,无论3/5A围绕高音单元的毡子条,还是SP100低音单元上手工涂抹的粘胶,TABLETTE倒相孔中的饮料管。。。到处可以见到很“土”的,很信手拈来的校声痕迹。至于内部分音器的复杂补偿,箱体的厚薄,谐振的多寡,处处是反复斟酌的结果。可以想见,设计者当年是怎么殚精竭虑,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声音口味。而一旦得之,就再也不敢触动那精妙的平衡,就此定型为成品,哪怕外观再朴拙,也在所不计。

同时,英国正统的BBC名器,是不搞“系列产品”的,3/5A就是3/5A,5/9就是5/9,每个音箱是个独立的设计,而不是可以随便放大,缩小容积的电冰箱,洗衣机!对比那些一出就一个系列,每年换新款的规模大厂,大家走的不是一条路,就很清楚了。

也正是英国人的务实,保守,自信,使他们甘于坚持这些技术指标相当平庸的BBC箱,并以此为自豪的传统,不为外界的风潮所动,因为他们很明白,音箱是用来干什么的。

相反,仿效者,总是无法领悟这种分寸,这种气质,结果往往是流于从局部技术手段上的仿效,甚至只好以某些技术指标超过英国音箱作为标榜,于是完全和英国音响的设计哲学背道而驰,最后以非驴非马的风格而告终。

本来,这种难以仿效的气质,正应该是英国音响的立身之本。

但是8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种讽刺的局面:正是由于英国音箱在世界上的成功,促使世界各地的经销者,把广泛推销英国品牌,甚至促使厂家迎合世界各地市场的大众口味来搞新的廉价产品,当作获利的捷径。

我们看到,美国,日本式的音响产品战略,即用两极化的产品,和巨大的广告宣传来强攻市场的浮华作风,也出现在英国品牌上了。。。

互相影响下,传统的中价位,实力派英国音箱的市场逐渐萎缩,许多对传统英国声不了解的年轻发烧友,便误认为现在风头正盛的“新派英国声”,就是英国喇叭的真正风格,甚至往往以为和现在的电脑辅助设计,创新材质的新贵相比,当年的“BBC声”不过尔尔。。

所以,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所说的,今天选择一对正统的“英国声”音箱,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题目了。



那么,到今天,我们的发烧友,如果真以追寻传统为己志,又应该怎样选择一对“英国声”的音箱,并以之为起点,构建一套以欣赏古典音乐为主的音响系统呢?

首先大家应该明白,BBC声的代表之作------ROGERS 3/5A,5/9已经停产有年,现在连ROGERS本身也已经不复存在,要找3/5A,5/9,只能找2手的了。

HARBETH公司还存在,但3/5A是做不了了,现在尚存的产品中,HL5是最有BBC遗范的。近来的新品MONITOR 30,有“复活5/9”的野心,我粗粗听过,还不错,觉得比COMPACT 7要好。

SPENDOR前几年在大陆,走过一阵超值实惠的销售路线,市场迅速扩大,但今年提价了,十分惋惜,其实虽然同样3/5A做不了了,但从1/3,2/3,1/2,直到SP100,全线产品都坚持BBC传统的,唯有SPENDOR一家而已,如果发烧友能够找到提价前的库存,很值得收藏。至于SPENDOR的S35,我觉得也很不错,但有点“阳光男孩”的气质,仿佛好孩子欧文,但与3/5A的“蓝袜子”(英语,指女才子)风范,是不一样的。风闻SPENDOR也被财团收购,将同样挺进AV,喜欢其老产品的人士,下手及早。

KEF和CELESTION,统归香港金山集团之后,快成一家了,发烧气味,绅士传统已经不必多言,不过倒比较贴近小资家居,温润的感觉,可以算贤妻良母的英国声吧。

PROAC,本来就在英国声中有点另类,我比较喜欢它家的早期产品,从TABLETTE 50之后我对它的路线,有点保留了。

ATC向来自成一派,AE就更另是一种风格,距“英国声”较远,先放下不论。

至于两个老大厂,TANNOY只有早期延续下来的“古典系列”有英国声味道,但体积和价钱,都适合豪门而不适合于发烧;D系列则已经新潮的厉害,6字头就不提了。而B& W,则是新派“国际声”的代表,传统英国声的掘墓人,自是另一世界,至少追求BBC声音的发烧友,不必去考虑了。

所以说,AV的世界潮流,从商业角度来说,难以抵挡,英国人卖牌子,转舵,发烧友这点市场,牺牲了又算什么?

在这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形势下,BBC声的忠实信徒,不免有来日无多,渐成绝响之忧。

但幸运的是,十余年来,反而是中国发烧圈里,对“BBC声”由喜爱,研究剖析,到摹仿,继承,已经渐成正果。尤其是借其单元比较容易采购之便,一批以PROAC的TABLETTE为原型的箱子,率先取得突破。我本人比较熟悉的是“杰作”的“歌剧4号”,曾经在各种环境下听过,尤其是我自己有珍藏多年的TABLETTE 2,已经煲到圆熟无比,与“歌剧4号”相比之下,除了中高音以舒展成熟胜出一两分之外,实在难分伯仲。不由令人叹服:英国声之衣钵,终有传人矣。

围棋源自中国,传于东瀛,高丽,现今不是反胜于祖家乎?

所以今天如果发烧友问我,怎么样选购“英国声”喇叭?我可以自信地回答,上选自然是原装BBC名器,次则宁可选继承“英国声”的一些国产精品,他们已经胜过大路货的普通英国产品了。

焉知会不会也有一天,靠着中国人的巧手和耐心使那些BBC名器从中国复活,就象无数欧美名牌精品,已经OEM自CHINA那样?
TOP
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8#

HIFI168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啊。

喜欢“英国声”……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9#

脚钉的位置好怪啊,怎么看上去左右不对称啊
TOP
10#

脚钉是没有的。那几个垫脚是石墨音响垫,临时用来拍照用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