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雅古乐之法国巴洛克(11) [复制链接]

查看: 7495|回复: 36
11#

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恐怕都只能算民乐,而非古乐,十面埋伏始见于晚清,春江花月夜始见于民国,二泉映月更是晚近之物,而各种民乐合奏曲也多是晚近的产物,趣味确实不高,但以此为据,不足以论天朝古乐。
另外天朝音乐体系只有五音之说,只是一种流毒极广的错误认识。天朝古有七音体系,至明更有十二音体系。五音体系只能说是在某些地域内较为盛行而已,如昆曲有南北曲之分,南曲源于江浙,主要是五音体系(也不尽然),北曲则是七音体系。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04-08 22:00:09
TOP
12#

回复 11# fetonte 的帖子

受教了,多谢!
全民装浴霸!
TOP
13#

回复 11# fetonte 的帖子

从您儿这儿学到不少知识,谢谢!您不断说到的天朝古乐,有没有能听到的,让咱见识见识;如果现在听不到,再说什么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我年轻时喜听中国箫,那时同宿舍有一哥们一到雨天就拿出那玩艺整两下,那种意境真把我迷住了,但是你要说还有什么耐听的曲子,恐怕也是没有。还有,就说古筝这种乐器,那声音还是蛮“好听”的,我觉得比西方的琉特琴差不到哪去,可是没有耐听的曲子呀。这就是中国音乐的问题(我还想加上这句尾巴,如果有的话),没有大师,没有真正耐听的曲子,让人着实爱不起来。我们都要喝咖啡、茶什么的,为什么不喝白开水呀,没味道啊!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环境和文化;中国的那些狗屁皇帝只要一些给它们酒足饭饱后解闷的小曲,对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感冒”;而中国的民间习俗也对特立独行的行为大加挞伐——不给艺术家一点空间,这情形到现在仍然如此。另外,中国没有宗教,那是一切伟大艺术的最终源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个人之见,有兴趣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无兴趣将就此打住。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4-09 09:28:15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4#

仁兄何必将"打击面"进一步扩大,原本是我天朝的音乐艺术,如今却延伸到天朝的一切艺术,立这一"比量(推论)"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相关"现量(直接经验)"与"比量(若干基础的推论)"为依托,以晚生之见,仁兄的"现量"与基础"比量"似乎并不十分充分,如果急于下结论,那所得出的结论,只可能是"似比量(谬误的推论)"。我之前已经提到,国乐中最能反映传统风貌及文化内涵的是古琴与昆曲二道,古琴曲现存者尚有千余,常见者亦有数十,在不少场合都可以听到;昆曲现存旧折数百,能频繁上演者也至少有数十出;以上两者,岂可视而不见?至于天朝艺术家的"艺术自觉性",出现极早,不然也不会有文人绘画与文人音乐了,历朝帝王凡有艺术品味者,都不惜“屈尊”效慕文人,这与宋以后天朝社会的高度成熟不无关系,多读史书,许多问题自然可贯通无碍,也不至执于“独影”之境。
TOP
15#

回复 14# fetonte 的帖子

我这又不是在写人民日报社论,干吗搞得那么严密呀。我现在顺着你的意思说一下,我先录一首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不管那原来的音乐怎样,这诗可真是好诗啊: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从这诗来看,中国古时还是有好东西的,只是——我又说坏话了——我们这个民族善于破坏,而不善于保存,这样的好东西都弄丢了——这种破坏还在继续,看看各地不遗余力地“拆、拆、拆”吧,多少好东西就这样付之东流了,你我有什么办法。还有,白居易白大师那首《琵琶行》,不知那里的曲子又是如何?能听到吗?我多希望咱们的“音乐工作者”能认真踏实地把这些曲子复原呵。可是又有谁能真正地欣赏呢?我们没有相应的听众。说起来真是让我天朝汗颜的一件事,我泱泱大国,甚至连一家像样的唱片公司都没有,瞧中国人把唱片做的!我天朝说来说去,还就是做各种盗版拿手,至于真正的音乐,BYEBYE了您呐。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6#

我们这个民族善于破坏,而不善于保存
——————————————-——————

有点道理 但是不仅民族有关 也和历史大背景相连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17#

仁兄此说仍有些独断之病,第一音乐方面整理国故的工作,还是有人在做的,而这方面的音像出版物也不是没有,只是仁兄未加留意而已,因此,从“没有”的基础上引发出的一切论点观点,都不具备成立的基础。其次,音乐文化传承与发扬主要方式未必是录音与发行唱片,就以古琴与昆曲为例,不少城市都有琴社曲社之类组织,许多资深爱好者的爱好方式比纯粹的欣赏更进一步的亲身实践,若能自弹自唱,CD之类相对而言就是比较次要的选择了,所以单凭音像制品的发行状况来立论,未免失之于片面。
TOP
18#

http://ganenfotuo.blog.163.com/blog/static/3767531220093413910613/

看看这个就知道我们民族欠缺什么了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19#

我们这个民族善于破坏,而不善于保存

此说也过于笼统,忽略了时间的概念,难道善于破坏不善于保存的特征在时间上是无限的么,那在中国人出现之前或灭绝之后,它还是合理的么?即使不扯得那么遥远,难道我们的民族在一切历史时代中都是如此么?依鄙人之见,这不过是近几十年以来的情况,而且这几年似已有所改观,如此“上纲上线”,强调为民族性,恐怕过于夸张了。
TOP
20#

回复 18# kreisler 的帖子

谢谢K友发来的帖子,对于这种情况,我只好把眼睛闭上,咱能有什么办法呵?肉食者谋之。“价值”这个词具有绝对的相对性,彼认为无“价值”者,我认为有‘价值”,那最后只能看谁“说了算”了。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