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菅野冲彦谈音乐回放的魅惑力(第三回)【转帖】 [复制链接]

查看: 1391|回复: 0
1#
菅野冲彦谈音乐回放的魅惑力(第三回)

摘自:www.diyzone.net    作者:AV FOCUS
★本文欢迎转载   请注明出处为www.diyzone.net


菅野冲彦谈音乐回放的魅惑力(第三回)
第三回:兴趣的本质并非存在于对象中,而存在于自身的倾听方式与内心感受

从爱迪生发明了能单纯记录、播放声音的装置后,便带来了一个能够真正鉴赏音乐、了解纯粹音乐的崭新世界。当时,若是同时记录图像与声音的话,或许我们就不能发现抽象化的纯粹音乐的魅力了。



当然,从爱迪生的发明出现后这一世纪间,这种装置并非立刻能发出很好的声音,人们也是多年都听着这种不完美的声音走过来的。早期,不仅是不完美、质地极差的声音,往往还掺杂着许多不必要的杂音,我们也是从这种混杂着杂音的声音中,识别出我们想听的声音,并把录音纪录作为一种艺术史。必须要有极好的集中注意力,或某种才能,才能从充斥杂音的音乐中听取纯粹的音乐。只是这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办到的事。因此,在当时只有极有限的一部分人把录音带作为一种杰出的艺术享受着。从那以后,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现在已经能够记录播放极近实际演奏,完整充分的音乐。

所以,原本说来,音响能展示抽象音乐的这种魅力本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普及。但遗憾的是,如今却感觉音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或者说被与特殊世界极端地一分为二。在此我也重申我的主愿,就是想向大家传达音响的抽象的魅力。

再说到,先前对充斥杂音的声音与极近逼真、信息量丰富的声音做了比较,但希望大家不要被误解的是,要享受音乐这门抽象艺术的乐趣,无论是有很多杂音,还没有杂音,或者,音域是狭窄还是宽广,其实它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它真正的价值都取决于听众。其实,兴趣爱好都是如此,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并非兴趣的事物本身,而是因为接受这一兴趣的人拥有了能够去接受它的这样一份感知与精神才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从前,要求要有能够分辨杂音和真音的听辨能力,还有即使音质差也能通过想象力弥补的创造性聆赏能力。与那个时代相比,现在一切变得相当轻松了不是吗?所以,大家本应该能更加轻松地听纯音频、享受纯粹音乐,而实际趋势是相悖的。也就是说,也许原本变轻松的一件事反而使它迷失了价值。这是令人遗憾的。



话题变得有点儿一本正经起来,兴趣不是强求的,而是发自内心喜爱,选择,享受的东西,这是原本人心的所往。正因如此,一个人和他的内心所向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但是,要把兴趣变成一个既有意义又能有巨大收获的事物的时候,首先必须扪心自问为何自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呢,并遵从自己的答案去追求。

有句谚语说到,“一技在手,道通八方”。即使领域和对象不同,同一领域的专家们就容易有相同的见解。并非我自称有一技之长就自以为是,而是,即使在音响的世界中,做了一辈子的研究后,发现它的本质、喜悦或称之为蕴奥的东西与其它领域是共通的。比如厨师或摄影师等,他们常常意见契合。这都反映了一点,对于意义和价值,与其说存在于对象自身不如说存在于人的内心。之前,谈过AV和纯音频的差别,这两者作为一种技术和道具的话很相似,但可以说它们的本质与人们所追求的方向性,以及作为一种兴趣来看待时两者的状态都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翻译自www.phileweb.com
菅野冲彦/口述
岩出和美/纪录
奥富信吾/摄影

作者简介:菅野冲彦
音响评论家。1932年出生于东京。最初参与朝日有声杂志的录音工作。之后,作为一名自由录音家着手制作许多有名的录音作品。其成果之一便是在音像迷中颇受欢迎,并享有世界声誉的“オーディオラボ”。同时也从事音像评论的工作,并成为此领域的第一把交椅。着有《音响指南针》、《新唱片演奏家论》等多部代表作,也是《季刊/Analog》的执笔者。
diyzone1.jpg (, 下载次数:58)

jpg(2009/3/11 10:32:01 上传)

diyzone1.jpg

分享 转发
招聘电子工程师
  熟Layout、音响类电路设计,有经验者优先!
  有意者请发简历到iris.lin@guacamole1394.com
      或来电:0592-5860382(林小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