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巴赫《音乐的奉献》 [复制链接]

查看: 19904|回复: 78
11#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我天天谈巴赫,都觉得我这个人太烦和古板了。其实我也清楚这个现实,有时就和上海的几位网友和柳叶刀兄谈谈巴赫。就像巴赫曾经被历史遗忘一样,巴赫注定不会有太多知音的。在我听音乐的20多年中,我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到巴赫的伟大,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感同身受,此生与巴赫是不离不弃的了。一方面,巴赫的作品代表了最高水平的写作技术,另一方面,巴赫具有欢广深沉的情感,悲天悯人,勇于下地狱的豪迈气概。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巴赫的作品,比如马太,让我们知道人生是怎样的?如果我们不能感受到巴赫的美感,错不在巴赫,那时因为缺少沧海桑田的经历,根本无法与巴赫产生共鸣。巴赫一生非常艰辛,死亡、悲哀一直笼罩着他。而他没有过多理会,躲进象牙之塔直舒胸臆,写出一部部伟作。音乐的奉献一般是和赋格的艺术一起录制的。但这其实是两部不同的作品。我接触赋格的艺术比较早,大概了解这部作品,当然谈不上深入了解。这部作品魅力无穷,很多地方至今仍是个谜。相对来说,音乐的奉献相对要好理解一点。这部作品与巴赫的柏林之行紧密相联。只要看看资料,结合巴赫的柏林之旅,我们就能大概了解这部作品的结构。我原来比较迷赋格的艺术,现在听音乐的奉献比较多。这部作品如果刚开始听可能会觉得比较平淡,因为高潮不多,乐曲也缺乏巴赫的磅礴气势。我是从后面的卡农入门的。我最早听的是马里纳的版本,这是达维特的修订版乐谱。这部作品后半部分的卡农非常刺激的,卡农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音乐史上最有名的是巴赫贝尔的卡农,其实当时卡农是比较普遍的写作技巧之一。从这些卡农入手听音乐的奉献是很容易水到渠成的。这也是我听音乐的奉献和巴赫音乐的一点经验,仅供大家参考……..还是多听吧,边走边看,多体会人生,理解巴赫,热爱巴赫是迟早的事情。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马太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马太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音乐规模很大,使用了合唱队、管弦乐队、两座管风琴,外加独唱者和独奏乐器。《马太受难曲》虽有情节,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难曲里,情节性内容都由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情节叙述之外,合唱和乐队展开悲哀的沉思和激动的抒情,歌颂对人类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表达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在我看来,这些才是古典音乐的真正意义。《马太受难曲》名版很多,首推富特文革勒、卡尔.李希特的版本。也是最传统纯正的版本。新版推荐HM赫尔维格,最优美的合唱。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03-06 04:42:5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富特文革勒也很少指挥巴赫的作品的,尽管他称巴赫是“天神级”的音乐家。具体原因大家不妨分析一下。切利比达奇不敢指挥马太据说是他认为自己功力未到。但他指挥过B小调。
0.jpg (, 下载次数:160)

jpg(2009/3/6 12:41:43 上传)

0.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原帖由 alma 于 2009-3-6 19:05:00 发表
俺是切粉,今晚有时间咱就听听切老的B小调。^-^
期待李老师谈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和万总探讨,有不当之处请指正。首先,我认为巴赫也是一个平常人,他有许多孩子,他是一位慈父,另外他对妻子非常好。比如《法国组曲》就是他献给他妻子的。他担任宫廷乐师,认真作曲和勤奋演奏,任劳任怨。他在圣托马斯教堂任职时,尽职尽责。但我以前说过:人天生是不平等的。而巴赫天生实际上是个天才。比如爱恩斯坦就极力推崇巴赫,这与巴赫音乐的逻辑性、追求理性和科学紧密相连。爱恩斯坦是真正理解巴赫的音乐的。巴赫的音乐其实是各种风格、流派(像意大利、法国对德国音乐的影响)的集大成者。另外巴赫是一位著名演奏家,管风琴是他的强项,他还会拉小提琴、大提琴和大键琴。而令人赞叹的是,他做一样像一样。比如巴赫小无是小提琴家追逐的巅峰;而巴赫大无音乐史上评价更高。而键盘作品《平均率》就不用多谈了。格伦•古尔德就说过(大意):“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的音乐能如此包罗万象,如此深刻地感动我。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话说,除了技巧与才华,他的音乐因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其中的人道主义)而更加宝贵。”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如《乐队组曲》、《农民康塔塔》等世俗音乐。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深邃,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对于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巴赫的成名有赖于他的受难乐。受难乐所表现的耶稣的悲剧性经历,不仅具有某种史诗性,同时也是现实生活情感的表现。这种宗教音乐,所表现的悲哀、沉重、压抑的感情,应当说是只有当时的德国人才是具有这种感情(当然后来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也表现了这种深厚情感,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种感情,从我们能够听到的,也只有德国人写的最深。当然,由于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显然是他的精神寄托之处,所以这种情感的表现,就很难与某种宗教感情分开来。只是巴赫在受难乐中创造的宗教气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能够体验到当时某种社会情感和心态的宗教气氛(如人道主义)。巴赫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的清晰。而这却正是巴赫的特性,显然,我们是不能用乐句、乐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从和声的发展来看,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是巴赫最后确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纪中叶为止,在当时和声所能达到的基础上,其成果是要归功于巴赫,他甚至被贝多芬称之为“和声的创造者”。巴赫音乐中除那些直接为宗教仪式而创造的管风琴曲、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外,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和创作。他的音乐,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是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接近于数学与逻辑。所以研究巴赫的权威,著名管风琴家施魏策尔认为(大意),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谈到马丁.路德,他对巴赫影响深远。巴赫有编号的作品共1120首,其中有450多首(即三分之一以上)时以众赞歌为基础创作的,包括从简单的四部和声的配置到众赞歌前奏曲,从管风琴变奏曲﹑帕蒂塔和奏鸣曲到众赞经文歌和重奏重唱的康塔塔。而且,这些作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根据路德时代的众赞歌写成的,有的就是路德本人的作品。巴赫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前卫的革新精神。最后我顺便说一下:我只是个冒牌巴赫爱好者,哈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

呵呵,哪敢与巴赫相比?只是经常听他的唱片而已。
不过不论在哪个时代,巴赫有很多东西都是永恒的,不会过时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7#

对马丁.路德等宗教思想和内容以及对巴赫的影响当然要了解。
但我认为巴赫还有很多与宗教无关的著名作品。
不要一谈到巴赫就谈宗教,认为巴赫高高在上。我觉得巴赫的作品可以分为宗教的和非宗教的。
他的声乐作品一般与宗教有关,但很多器乐作品与宗教是无关的。
即使是宗教作品有些也带有世俗思想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小无是巴赫克滕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巴赫是几乎不创作宗教作品的。
小无其实是由一些舞曲组成,当然恰空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舞曲。恰空与宗教是无关的。
小无也可以看作是小提琴练习曲。
至于把恰空理解为一个世界,那也是后人的一种不一定准确的理解。
我认为大无、小无都是没有什么思想的,所谓的思想性和深刻性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还有平均率也是。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

其实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也非常有名,但这其实是巴赫悼念亡妻的一部作品,非常哀婉、凄清,表达了巴赫非常世俗化的一面。他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而哥德堡变奏曲就更与宗教无关了,目的是陪伴伯爵渡过慢慢长夜的。其实巴赫的非宗教作品非常多,可能大家没有留意巴赫的这方面吧。作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巴赫首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善良、真挚甚至浪漫(他会写些作品献给爱妻)。再纠正大家一个误解,巴赫一点都不呆板,只是特别宅心仁厚而已。善良、待人宽厚并不代表别人软弱。而且巴赫一生虽然坎坷,但事业有成、子孙满堂,他其实很幸福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0#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3-8 14:06:00 发表
     施兄:

   你确实是真的巴哈粉絲。有别于许多的伪巴哈迷。他们给巴哈戴的帽子太多太重了。会把他老人家压的爬下的。  
万总言重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