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对音响的看法 (三) 避震梁 [复制链接]

查看: 2197|回复: 5
1#
(续前文)
平价器材有存在价值
不少人盲目相信外国发烧天书的音响评论,但是有多少人曾经听过他们这班权威评论员的试音组合,是否符合阁下的音色爱好。而外国的聆听环境每又远较香港优胜。

拥有金耳朵而有高水平的音乐知识和修养的人,若果他们懂得校声而又用上Hi-End器材的话,固然值得我们敬佩。

但有同样能力但却由于经济能力等因素而必须使用较平价,不算Hi-End器材的音乐迷发烧友,是否也值得我们尊重。

由于音响过于私人化,过去互联网未流行,不容易使发烧友们互相公开交换发烧心得,只有借着音响杂志文字来描述,加上个别香港名牌音响买办财阀基于利益所在:结合代理商、广告商、音响杂志谋求建立「一言堂」;宣传「靓声必需靓机」,所有国产器材以至校声、木钉、DIY造线等都是不足为法的谬论;并大加打压,使音响迷产生误会是不足为奇的(笔者作为校声「雷锋」,上述都是我曾身负的「音响原罪」!虽然身受其害,但互联网使「一言堂」可信性降低;校声木钉DIY造线等风气仍可大行其道,线材在这期间更百花齐放,足见「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发自内心的中肯报导,使广大音响迷有所裨益。在追求自己喜好的音色表现等的同时,亦要虚心地去接受别人的「喜好」,音响是美化生活的媒介,并非战场。

在提倡玩音响、听音乐,美化人生的同时,无论阁下拥有多名贵器材,应要想办法去校到靓声为止,切勿盲目批评器材的质素。对于平价的优质器材,更不要盲目的去否定它的存在价值。不要「以器材视其声,以器材视其人」!

建议:买一套自己经济能力可以买得起的最优质组合(预算要包括线材和校声材料),然后要尽力」好它!

其实廉价而优质的音响器材(劣质、有问题的不计),在不太理想的聆听环境之下,适当地使用校声辅件和接线调校之后,在定位,音色和音乐感等都必定能有相当不错的表现,其效果改善的程度仅视乎在校声辅件和接线方面的多寡而已 (例如:我的另一套半DIY办公室音响组合:SpicaTC-5OCyrus II 扩大机的组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foi.html)我认为是一套其貌不扬但很有潜质的平民化组合。这两件平价宝物,曾经是许多著名音响大师、乐评人的旧爱。其实,要玩尽一套音响组合,不论平贵,所
需的基本建设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因历史关系,有较多剩余物资的自制发烧线,校声辅件、和避震材料等可以拼揍出这样的一套组合。)最典型的例证是HiFi音响杂志音乐版主笔Eric:他当年的Bose 2.1迷你组合(配用Velodyne 6吋小型超低音),价值港币1万元,在先比试、后采用了我一对中价的信号线后,不足一年内竟然光顾了我7万多元。今天他已升级换机三次,将Bose 2.1还原放在书房。但作为他那基本建设7万多元线材和校声辅件则一再改用于最新服役的贵价组合上,无一浪费。

以校声的方式将任何的聆听环境变成一个有相当可听性的听音室,而无需一定要更换器材、又不必花费庞大的金钱于装修方而来改善聆听环境,实在是最高效费计比的选择。而贵价器材的质素也可以通过校声将其更高的潜质正面反映出来。

音响迷应虚心地交流发烧心得,音响杂志要忠实地向读者作出客观报导而不是只向广告商交待,代理商不要盲目地鼓吹发烧友们换机。试问有多少人能以换机的方式得到自己所喜爱的声音。而读者更不应盲目批评评论员所用的器材是否够班。

我相信DIY发烧友也要理论为先,切不可盲目Tryand Error,要先消化理论,融汇贯通;后试制,总结,改良;方为发烧之道,也是我过去写十多年发烧、校声稿的方式。校声、木钉、DIY、造线等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很容易走火入魔。技术型DIY发烧友(包括我的ODM洋工程师客户,他是贵价音响器材设计师,数年前初试我的线材时,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单纯以极品音响测试器材评优劣,甚至曾经不相信线材要煲透才好声,对大电视要用优貭电源线才有最佳画质更曾经持批判态度,花了许多时间印证才相信接受现实!)切忌故步自封,单以电学常识的角度,去反对或批判音响电声学上所遇到的正常而不合理现象,紧记「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至今日,极品音响器材仍要在使用极品音响测试器材测试之外,再以金耳朵调校方能定型呀!

多些去听现场音乐会(例如古典音乐会,经PA喇叭放大的效果不算),可以帮助音响迷去了解乐器和人声等的现场真正音色。争取机会往发烧前辈家中观摩学习,技术理论可以偷师以改进自己的校声技巧,切勿闭门造车,误己误人。要以「人役物而勿为物所役,造物不会弄人,但人足以蔽己」,共勉之。(全文完)
(
文曾发表于
香港HiFi音响杂志,内容经已更新。)
欢迎前往
避震梁
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分享 转发
TOP
2#

"建议:买一套自己经济能力可以买得起的最优质组合(预算要包括线材和校声材料),然后要尽力「玩」好它!"


正道啊﹗
TOP
3#

请问避震梁大侠试过多少次盲听能达到100%分辨差异的呢?
因为不大明白为何很多人看不起或拒绝盲听?
难道非要知道换了啥东西才"听"出区别吗?

包括不同线, 钉, 之类的.案
TOP
4#

回复 1# 避震梁 的帖子

有关"看法"(一、二、三)我很有同感,坛子里有高水平言论是我们发烧的福音,我认为“发烧”只是电声中认识的过程,只要大家玩正确、健康了,慢慢对音乐理解层次亦更高了。
TOP
5#

顶楼主.
TOP
6#

回复 3# hopeman 的帖子

近年校声少了,年纪也太了,真担心不像从前那么灵了。
一般听人家的组合反应快,自家的怕有偏见,还是喜欢找相熟的金耳朵一起比试。
盲听是很好的比试方式。当年我破解Shotgun焊接法也是靠理论分析加盲听方式查出结果,并没有花钱拆解那贵价的MIT Shotgun线。
有一次我要将自己的DIY顶级数码线和另外5条贵价名牌厂线比较,但杂志社又不便借线给我,结果是用这些数码线在一只碟上烧录同一指定曲目6次,我就在家听差别就成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