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磁带:40岁的你还记得吗?20岁的你见过吗? [复制链接]

查看: 54057|回复: 193
51#

砍柴兄说的卡拉扬画廊版

砍柴兄说的卡拉扬画廊版是这个吗?
Cassettes.jpg (, 下载次数:213)

jpg(2009/1/7 10:40:28 上传)

Cassettes.jpg

TOP
52#

这个系列我有很多疑问

这个系列好像是DG公司为庆贺卡拉扬75岁生日,请卡拉扬自己挑选100首大师名作集结出版,封面都是卡拉扬夫人的画作。后来卡拉扬80岁生日时,又有再版。
出版的套装CD共25张,应该是钦定版了吧?可是很多市售的单张,套装里并没有。
磁带版与CD版也有很多曲目不一样。
不知什么原因。
TOP
53#

35年前我们如何爱乐?

35年前我们如何爱乐?
不忘阶级苦.wma_HT_2002-1-8.mp3 (, 下载次数:135)

mp3(2009/1/7 22:40:29 上传)

PICT0134.JPG (, 下载次数:198)

jpg(2009/1/7 22:54:50 上传)

PICT0134.JPG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1-08 08:55:19
TOP
54#

哈哈,我没放弃,我不后悔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1-7 11:10:00 发表
或许因为买得好,因此继续追加?当时架子上最常见的就是这个封面,有时候一排架子都是。磁带版和cd版我没有比较过,只是cd版我有机会买一套,我放弃了,现在有一点后悔。现在只有6张好像,不过恰好有一张是别的地方找不到的,就是那个快乐巴黎人。
PICT0136.JPG (, 下载次数:198)

jpg(2009/1/7 22:59:27 上传)

PICT0136.JPG

PICT0137.JPG (, 下载次数:191)

jpg(2009/1/7 22:59:27 上传)

PICT0137.JPG

PICT0138.JPG (, 下载次数:191)

jpg(2009/1/7 22:59:27 上传)

PICT0138.JPG

PICT0140.JPG (, 下载次数:189)

jpg(2009/1/7 22:59:27 上传)

PICT0140.JPG

TOP
55#

yilinliulin兄和砍柴兄:
莫说不再爱乐,这是我们经历过磁带时代的老乐迷共有的状况——进入了爱乐不应期!
一旦恢复,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个高潮!
TOP
56#

因为这张是索尔第为电影《瓦格纳》所录的配乐,都是瓦格纳的音乐。当然,封面头像是演员扮演的瓦格纳,当然不是很像瓦本人了。这张我见过CD。 [/quote]
受教了。
要不然我要郁闷一辈子。^_^
TOP
57#

回复 111# 上山砍柴 的帖子

“因为家里曾失窃,一块丢失了。其实后来这个案件被连带破获了,警方也通知去取回磁带,但是去几次那个警察叔叔住的旅馆,都没有找到人,不了了之。
当时失窃还有太平洋的很多,包括一些翻录的,轻音乐当时也被视为“古典”。失窃事件大约是1986年间。在读高一好像。“

你们那里小偷都爱乐?
雅贼,雅贼啊!!
TOP
58#

Jeff兄

这里说的是磁带啊,不敢跑题。
建议老兄另开一贴,标题都给您想好了——
开盘:复古即时尚!
TOP
59#

转帖!

杨民望(1922——1986),原籍同安,1922年1月13日出生于厦门市,在双十中学念过书。
1943年,经同乡李嘉禄先生(时任国立福建音专副教授)介绍,他考取了福建音专。因为他没有念过高中,又没有音乐知识底子,只得埋头苦干,经过努力,最后竟以总平均成绩全班第一而获得教育部的奖金。
1947年夏,他从福建音专毕业,受聘于省立福州中学任音乐教师,因教唱进步歌曲被校方解聘。1948年回到厦门,在母校双十中学任音乐教员,并经常在《江声报》上发表宣传新音乐的文章。
厦门一解放,他就是厦门文联筹委会委员,1951年1月,杨民望到上海市文化局艺术处音乐室任编审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从英文翻译出版了《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解说》、《练耳和视唱》、《键盘和声学》等书。
1954年初,杨民望被调到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从1955年起,他从俄文翻译出版了《唱歌和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法》(以上两书与其岳父丰子恺合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音乐欣赏教程》(第二辑)、《什么是奏鸣曲》、阿萨菲也夫的舞剧《巴赫契萨拉伊的喷泉》(以上三书由音乐出版社出版)、《贝多芬》(与杨民怀合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与社会生活》(与夫人丰陈宝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管弦乐队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79年以后,他制订了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出版一套《世界名曲欣赏》丛书,系统地介绍外国的交响乐。1984年9月,《世界名曲欣赏》第一辑37万字(德、奥部分)出版,1986年6月(他病逝后)第二辑38万字(俄罗斯部分)出版,1985年3月完成了第三辑(法国、东欧部分)。第四辑(美国、北欧、西欧部分)杨民望写了一部分,尚余10多万字由其夫人丰陈宝及儿子杨子耘完成。上海《新民晚报》誉之为“音坛杨家将”。
1986年5月12日杨民望病逝。根据他生前遗愿,家属将其遗体捐献给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作为他对社会的最后贡献。其夫人丰陈宝仅留下杨民望的一绺白发,撒入故乡厦门的大海。
2000年9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杨民望的遗著《交响乐欣赏入门》,全书近40万字,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开启步入交响乐圣殿之门。这本书以几百年来交响乐发展的脉络为经,以精选的69首经常上演的交响乐经典作品为纬,分为6个部分:怎样欣赏交响音乐,巴罗克风格,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印象派及其他。他力图使读者由浅入深地了解交响乐的流派及其主要作曲家的代表作,弄懂作品的曲式,熟悉作品中各个主题及其变化,以助于对交响乐的接受、消化和欣赏。论者认为,杨民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让交响乐从“曲高和寡”逐步变为“曲高和众”,这对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和文化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TOP
60#

杨先生的这套书非常好!
    既详尽分析了乐曲结构,给出主要主题,还结合了写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会描述乐曲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许多对于乐曲内涵的文字描述准确得惊人。比如描述门德尔松小协第二乐章——甜蜜而神伤!这套书我建议音乐演奏家也可以读一读,绝对有参考价值。
   相比之下,台湾出的那一套《名曲解说全集》,原作者为日本人,解说仅止于对乐曲结构的分析,关于乐曲的内涵很少提及。当然,这套书收纳曲目齐全,乐曲结构分析也较详尽,对非音乐专业人士赏乐帮助极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