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简介幕间剧(intermedio)、田园剧(pastoral drama)。幕间剧是在戏剧两幕之间演出的有音乐的短剧。田园剧是传奇题材或乡村题材的带有音乐的舞台剧。4. 历史上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1597年由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取材于希腊神话。但乐谱已遗失。5. 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6. 在最早的歌剧中音乐形式是怎样的?声乐部分以接近于朗诵的宣叙调为主,由少量乐器伴奏,采用通奏低音。音乐形式较为简单。7. 简介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歌剧写作观念以及他所奠定的早期歌剧形式。主要是加强音乐性和情感表达。具体做法是将宣叙调的旋律线条拉长,使其具有歌唱性,并与短小的歌曲、二重唱和牧歌式的重唱交替,形成对比。他采用较大规模的乐队伴奏,并通过弦乐器的震音、拨弦以及不协和和声的运用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在歌剧中加入器乐段落,如一开始的“托卡塔”(即后来的序曲)、中间的舞曲等。歌剧的基本模式正是在他的创作中形成的。8. 举出蒙特威尔第的两部代表作。《奥菲欧》(或译作《奥尔菲斯》)、《阿丽安娜》。9. 继蒙特威尔第之后,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歌剧领域的威尼斯乐派)是谁?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Cavalli,1602-1676)、切斯蒂(Cesti,1623-1669)。10. 18世纪意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歌剧(拿坡里乐派或那不勒斯乐派)主要代表人物?其创作有哪些特点?阿.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强调咏叹调的表现力,创立了ABA形式结构,称作“返始咏叹调”或称“再现咏叹调”(da capo aria)。他的乐队更加完备,还创立了“快-慢-快”的歌剧序曲(当时称作“交响曲”sinfonia)。11. 拿坡里歌剧的特点是什么?注重独唱者声音的美感和音乐外在的效果,追求音乐语言和形式的程式化,音乐织体较简单,主要是独唱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缺点是缺少真实性和戏剧力度。这种倾向导致了歌剧在18世纪的衰败。12.介绍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在歌剧(或清唱剧)中用于人物对话和剧情发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诵,咏叹调用来抒发人物感情并表现演唱技巧,音乐优美华丽,音域较宽。13. 什么是白话朗诵宣叙调(又译作清宣叙调、干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dry recitative)和带伴奏宣叙调(recitative obbligato,accompagnato)? 前者是只用羽管键琴和一件低音乐器伴奏的宣叙调,主要用于大段的对话和独白。后者采用乐队伴奏,用于紧张的戏剧性场面,由于它在某中程度上带有咏叹调特点,因此又称之为咏叙调(arioso或recitativo arioso)。14.什么是“Da Capo Aria”(返始咏叹调)?ABA三段式咏叹调,再现时可以随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15. A.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怎样的?(见本节第10题)16. 法国歌剧是怎样形成的?十七世纪从意大利传入后,立即带上了法国化特征:重视宣叙调,在其中突出了法语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感;在歌剧中加进大量舞蹈场面;舞台装饰极为华丽,表现帝王生活的气派;歌剧序曲采用与意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17. 奠定了法国歌剧形式的是哪一位作曲家?原籍意大利的吕利(Lully,1632—1687)。(歌剧风格见上面第15题)18. 简介法国作曲家拉莫的历史贡献。作有大量歌剧和古钢琴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1722年发表了《和声基础理论》,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19. 英国歌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谁?请举出代表作一部。浦赛尔(Purcell,1659—1695),代表作是《迪东和伊尼》。20. 简介德国“歌唱剧”(singspiel)。有对白的德国民间喜歌剧,音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德国歌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21. 简介清唱剧(Oratorio)、受难曲(Oratorio Passion)和康塔塔(Cantata)。清唱剧: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音乐形式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复杂的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受难曲:音乐形式与清唱剧一样,在题材上集中于基督耶稣受难(钉十字架)的故事。康塔塔:也译作大合唱,是带有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的体裁,内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与清唱剧一样的是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前奏曲- -前奏曲是序和引子的意思,原来是十五、十六世纪一种古代乐器柳特琴独奏曲或古钢琴曲的引子,最初常是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和准备后面乐曲进入等作用。到十七和十八世纪上半叶,前奏曲常放在组曲、赋格曲等作品前面演奏,作为主要乐曲开始以前的一段序奏,以和后面的乐曲形成对比。十八世纪的前奏曲,大多数都是一种小型的自由幻想曲,其中即兴的性质往往特别明显。巴赫著名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含四十八首赋格曲,每首赋格曲的前面,都有一首前奏曲。这些前奏曲内容非常丰富,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有的是主调音乐,有的是复调音乐,并且大部分乐曲常常以一个富于特性的曲调音型为基础,自由地加以展开。第一首前奏曲象一首钢琴练习曲,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由分散和弦构成的单一节奏型;在这个节奏型的连续不断的发展中。旋律是隐藏在和声进行中的,所以属于主调音乐的范畴。这首前奏曲用明净的和声、均衡地流动的节奏,把我们带进了一种和谐、纯洁的精神境界。后来法国作曲家古诺给这个曲子加上了一个歌唱性的旋律,叫做《以巴赫的前奏曲为基础的默想曲》。原来是由女高音、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演唱、演奏的,常常改编为小提琴(或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默想曲》,钢琴部分就是巴赫的第一首前奏曲,小提琴(或大提琴)的旋律是古诺补加的。十九世纪波兰作曲家肖邦把巴赫的前奏曲发展为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钢琴小品。肖邦一共写了24首前奏曲。他在每一首乐曲中都用精炼的音乐语言,深刻地揭示一个艺术形象,刻划一种思想感情,抒写一种诗的意境。肖邦的前奏曲原来是没有标题的。有人给他的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较上一个标题,企图用它们来说明作品的富于诗意的内容。他的d小调前奏曲被称为“暮年的伤感”,也有人称它为“雷雨中的祈祷”。这些标题都加得不很确切。肖邦是1831年在国外听到波兰起义失败,华沙陷落的消息时,怀着无比悲愤的情绪写这个作品的。音乐所表现的,不是伤感,也不是祈祷,而是热情激动的慷慨悲歌和强烈的抗议。乐曲开始,低音部先出现顽强地贯穿全曲的伴奏音型,然后在这个音型上响起了象悲壮的独自一般的旋律。整个曲子就是以这个旋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旋律部分常常出现用自由节奏上下飞驰的“走句”,但伴奏音型的节奏是坚定不移,始终不变的,好象风吹树叶,而树干屹立不动一样。热情奔放的音乐有如波涛起伏,一浪高于一浪,在进入高潮时,急速下行的半音阶旋律,有如暴风骤雨一样迅猛。整个乐曲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沿着肖邦的路子前进,写了许多热情洋溢、诗意盎然的钢琴前奏曲。其中显著名的是他青年时期所作的升c小调前奏曲。这个作品作于1892年,表现了俄国知识分子,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黑暗统治下,痛苦压抑和悲愤激动的情绪。这个曲子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从三个沉重的低音开始,这是一种严峻的压力。接着,这一个沉重的低音同弹得很轻的、断断续续的旋律结合在一起,象是在残酷的压迫下发出的的痛苦呻吟。痛苦的情绪在滋长,在冲动,但受到压力的束缚,没有能够爆发出来。第二部分速度转快,三个沉重的低音不再出现,从痛苦呻吟的旋律演变而成的半音下行的音调,象脱羁的骏马一样飞驰,象汹涌的怒涛一样奔腾,表现激动的热情,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又回到慢板,三个沉重的低音以更严峻的姿态出现,痛苦呻吟的旋律也发出了更为强烈的呼吁。悲愤的情绪,在第二部分音乐形象的推动下,表现得更为激动人心;但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归于沉寂。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也写过24首钢琴前奏曲,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标题,如《原野上的风》、《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月光照临的阳台》等等,都是一幅幅气韵生动的音画。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印象派力图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作品都以诗情画意和自然景色为题材。印象派音乐着重描写光和色彩的变化,和声、调式、旋律、节奏、音色都是创造色彩的工具。音乐形象没有清晰的轮廓,勾划出来的是一种朦胧、飘忽的意境。德彪西的前奏曲除了钢琴作品以外,还有一首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很为有名。《牧神午后前奏曲》取材于法国诗人马拉美的诗。牧神是一个头脑单纯而沉溺于情欲的生物。黎明时,他在森林中醒来,尽力回忆昨天下午的经历,捕捉那渺茫的幻影:他是不是幸运地受到了水仙女的接待?她们是那样温存而放纵。藏在远处闪光的湖边棕色的芦苇丛里的白色动物,它们过去是,现在还是天鹅吗?不!是水精在嬉水吧?在那红玫瑰花丛的后面,到处是金色的花冠、白色的花茎,这是盛开着百合花的花园吗?于是,他吃完了一串葡萄,常常把果皮抛向空中,并在一阵幻想的热望中把它们吹成泡泡。太阳是温暖的,青草是柔顺的;在参拜了灵验的酒量以后,他又把身子蜷缩起来,这样,他可以求得模模糊糊的心醉神迷,进入更有希望的森林的梦乡。这是一曲田园风味的幻想曲,开头长笛吹出的旋律,是全曲的基调。独奏长笛用甜蜜柔和的音色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迷离恍惚的、梦一般的境界。竖琴的滑音和圆号的低吟浅唱,写出了夏天炎热的阳光和牧神睡眼惺松的倦意。 这个主题在多次反复时,配器上、音调上和节奏上作了五光十色的变化。中间穿插着另外两个主题。这些主题也都是恬淡、幽雅、温柔娴静的。木管乐器上下起伏的旋律、竖琴闪闪烁烁的滑音,好象微风吹拂着晶莹的水波,水仙女在空中飞来飞 去。但音乐形象空疏飘渺,好象雾里看花,是一幅迷迷糊糊、朦朦胧胧的牧神行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