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为什么好多人放不好DG的唱片?
如果單純爲了音響效果而忽視了音樂的本質我想可能就是捨本逐末了。這話無疑是正確的,但似乎不應該安在DG頭上,DECCA更合適,RCA和MERCURY也不離譜的。君不見這幾家都是TAS榜單的寵兒嗎?在很長一段時間DG唯一上榜的大概就是伯恩斯坦指揮的歌劇卡門了,飛利浦也是如此。這兩家公司恰恰是被硬體發燒友認爲最不注重錄音的,DECCA才是他們的首選,RCA和MERCURY也是。在我看來,DG和飛利浦才是把還原音樂的本質放在第一位的,爲了音樂的整體效果他們是不惜犧牲局部HIFI效果的,聽聽阿卡爾多在DG和EMI分別錄製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就可以感覺到DG的獨奏小提琴並不突出,不像EMI的錄音獨奏小提琴完全淩駕於樂隊之上,但任何一個經常出入音樂廳的人都會認爲DG的錄音更接近現場的效果。當然DG的錄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黃金時代的類比錄音都非常厚實,整體的音樂性都非常好,在任何器材播放都不錯。新近的數碼錄音開始HIFI起來,對器材的整體平衡性確實是個考驗,但也並沒有單純爲了音響效果而忽視了音樂的本質。DG錄音總體的做法依然是爲了讓音樂“好聽”,進而打動人。這與威爾金森的錄音雖好但很難打動人恰成鮮明的對比。如果僅僅是因爲DG的某位藝術家不合自己的口味就說成是單純爲了音響效果而忽視了音樂的本質就更加站不住腳了。衆所周知,DG的簽約藝術家水平之高是公認的,全球兩隻超級樂團,柏林和維也納都在其旗下,別的就不說了。
至於有人喜歡老錄音,這也無可厚非,就像有人現在依然喜歡黑白攝影一樣,都是個人愛好,但要說老錄音強於現在的新錄音就不太客觀了。新老演繹可以見仁見智,但就錄音而言,無論在動態對比、音場縱深、聚焦定位及細節表現方面,新的數碼錄音都遠在老類比錄音之上。
旅途中,胡寫幾句,目的是爲了交流,如有得罪,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