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复制链接]

查看: 4708|回复: 21
11#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万兄早啊。。。。
TOP
12#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呵呵,万众老哥真是位认真之人,其实我只是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写出来而已,我是觉得,音响器材、唱片、听音空间、人以及人的行为是存在很强的逻辑性的。
老哥以你的年龄完全是我的父辈了,一直很敬佩你一生爱乐的执着精神,对于音响,我总是宁愿把它看的纯粹些,在我看来玩音响、听音乐、收唱片有其相互独立的乐趣,而不是非得打着爱好音乐的旗号成为满足内心物欲、说服自己钱包的借口,摆出某某器材没法听的姿态,可能说的有点过,但这样的例子我的确看到了太多,其实现在很多时候,我是在用百来块的电脑多媒体音箱听音乐。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了我以前写的那篇“沉静的夜”的结尾,音乐与音响的悲哀。。。
TOP
13#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8-31 7:35:00 发表
真音乐感来自于《细节》的忠实录制并再现;
伪音乐感来自于自行制造“好听的”失真、音染和频段突出。
      犹如原汁鸡汤和“鸡汤”味精的区别,口感类似,营养不同。
      欲辩真伪,平时多听真乐器的演奏大概是好办法。

明显的细节可以直观的分辨,如数出青蛙叫了几声。
更多更细微的小信号(泛音)不一定能直接从大信号中分辨出来,却有宝贵的作用——让声音更真实。就像在商店里挑选钢琴,可


老兄,您的观点我很赞同,其实我觉得,我们发烧友有时是当局者迷,我们这个族群可以说是真正的小众,对于音响,可能体现更多的是商品属性,和男人买的汽车、女人买的化妆品、小孩买的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音乐却又总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
TOP
14#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很有意思的话题,正在学习之中。
TOP
15#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8-31 10:00:00 发表
    梁湲人家,本人以为你已把音乐录制,制片到重放的整个唱片业的精髓所在以及发烧行为的本质意义抓到了呀。何不费点功夫成文。是一篇有深度的论述。


万兄好。168论坛人才济济,小弟初烧的一些体会实在属于烂瓦。
谢谢大哥的鼓励,争取有机会。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16#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同意,做出来的音乐感

不过也有单点模拟立体声现场录音的现代音乐更接近现场的

经过后期美化的音乐就失去了高保真的意义
速度是音乐的灵魂......恭喜我越烧越退步..........
TOP
17#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8-8-31 11:34:00 发表
老兄,您的观点我很赞同,其实我觉得,我们发烧友有时是当局者迷,我们这个族群可以说是真正的小众,对于音响,可能体现更多的是商品属性,和男人买的汽车、女人买的化妆品、小孩买的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音乐却又总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  



音乐让人沉醉让人愉悦就行,不去想明白说清楚也没关系——呵呵,小弟比较不求上进啊。
小孩买玩具与我们买唱片器材确实很相似,都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赫,又是不求上进。
对于发烧,能听能买也算与音乐粘上边了。无须询问  动机是否纯粹,过程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圆满。有心向佛,即成善缘。

再读维克兄的好文,学习并小小总结一下体会,请大家多指导啊:
1。创造音乐的是人,制造载体的是人,最终听音并感受的也是人。
        所以音乐感也就没有普世标准了。
2。狭义的音乐感:再现现场音乐的程度。
3。广义的音乐感:重播声音的可听性程度。

当前录音和重播技术上的失真和功率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信息量(=细节=小信号)可能还不足以满足挑剔的发烧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还越来越快餐(例如MP3 APE等的流行)。信息量瘦身难免影响声音质感情感的表达。所以从“狭义的音乐感”出发,标准就是真实全面的重现现场。希望从录音开始,到听音环境等各个环节(包括自己的耳朵),都尽量追求低失真,高信息量——原汁原味。

以当前的技术,重播的音乐与现场的音乐,还是蛮大差别的。但没有关系啊,我们可敬可爱的录音师,器材设计师,发烧友们会撇开技术指标与乐器,自己动手创造好听的声音。用箱板的谐振,线材和调音台,可以把声音“仿”得比低音鼓还低音鼓,比童丽还童丽。此法创造的是“广义的音乐感”,声音只要好听就是对的——加点味精也无妨,只要加的巧。

忠实和创造也不绝对对立,无论录音和播音器材/载体,在设计时都是尽量争取原汁原味,但也免不了要撒些许味精修饰一下缺陷。有些特色鲜明的品牌或器材,如全频、号角、卡带、调频等均不乏拥趸。

对于小弟来说,更倾向于原汁原味的音乐感(呵呵,米少难办事)。争取通过多听真实的器乐和声乐来建立自己的取舍标准。不一定是去大音乐厅,有机会听一些普通乐队的演奏,甚至私下朋友的弹奏、街头公园的公众表演、小孩练琴的优秀演绎都觉得有帮助。

借用维克兄精辟的实在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愿每位烧友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音乐感”。
最后编辑梁溪人家 最后编辑于 2008-08-31 17:26:30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18#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对于音乐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私人音乐沙龙——可免去所有载体和器材的烦恼。
有这样条件的也就不会来本论坛了。

音乐本来应该是现场的,互动的方式。
听唱片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快餐文化。 :D
在科技让音乐在家庭中普及的同时,争取和亲朋一起出去携手k歌一下,或者大家在一起演出一段节目,或许更有“音乐感”。

另一方面,能有一套平衡的器材、几张好唱片,如果还能忙里偷闲坐下来听音乐,生活也算非常满足了。
最后编辑梁溪人家 最后编辑于 2008-08-31 18:34:29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19#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呵,音乐唱片栏里也开始谈电声及器材空间等问题了。又是一个味。和隔壁很不一样。最美的声音在沙龙,最投入的音乐在4,5百人的小音乐厅。最有震撼力的演奏在大音乐厅》。但都无电呀。有幸在北京德国大使馆听德园号家的莫扎特,及竖琴、长笛、大提三重奏。美啊。在北京西山私人别墅的专用小音乐厅《88》个座位。》里听几个歌手的唱。也在北京音乐厅听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幻想”和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乐团的春之祭。
    不要流口水啊。
    录音师最清楚,世界上现在的音响《不管录与放》是怎么回子事。
    本人也明白,各位烧友。当你在一个象样的乐队里奏响自已琴声並融合于几十人的呜响时。你的心,你的血是怎样的时快时慢的跳和流的。
    一套调整出色的高档系统《包括空间》一张头版天碟。在皇帝位同烧友品着大红袍,一支中华。到了精妙之处,同声一叹。又是怎样的惬意呢。
   烧友兄弟,无论何种形式。只有音乐永存。这是我们的宗旨。
在G弦上……
TOP
20#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哈哈,小弟的瓦终于引来了万兄的玉。
很是赞同。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