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4F 飞瀑0 的帖子
為什麼需要耳機驅動器?
一般人都會認為耳機很好推,耳機離耳朵近、振膜單體小、效率又高。事實上單就耳機的效率來看,dB/mW跟喇叭的dB/W就單位來看差了一千倍,所需要的功率一點都不大,那需要特地為耳機做什麼驅動器呢?是的,表面看來,耳機似乎不需要什麼耳機驅動器,但是一般人都忽略了,像隨身聽、音效卡的輸出推耳機的輸出,其實已經是一個簡單的耳機驅動器了。
耳機的複雜在於眾多耳機的阻抗跟效率的範圍很大,一般喇叭平均阻抗多數在4~16歐母,但是耳機從3~600歐母都有,這造成了一般裝置在推動耳機時,輸出功率匹配的困難。一般玩耳機時,我們會注意到低阻抗耳機的音量會比高阻抗耳機來的大,GRADO/Alessandro/ATH用隨身聽推,開大音量隨便就可以讓耳朵受不了,但是推 AKG K240DF 這種 600 歐母耳機音量只能勉強聽到,明顯的輸出不夠。為什麼呢?因為隨身聽這種電子產品在設計時,通常都會選擇搭配的耳機性能範圍,通常都是低阻抗、高效率的耳機,驅動低阻抗的耳機,輸出工作電壓可以降低,效率高,輸出功率只要1~20mW就夠用,此時電流只要足夠應付耳機在一定音量下的消耗就可以了。這也是為什麼耳塞耳機拼命往低阻抗 (16歐母),高效率 (1mW甚至可發出115dB以上的音量) 走,因為這樣可以讓隨身聽更好推動。
隨身聽的這種設計趨勢是很正常的,現在很多隨身聽的耳機輸出很多甚至低到每聲道5mW,這樣可以更省電,整體設計也可以更輕巧。但是付出的代價是面對較高阻抗的耳機時,容易因為輸出電壓的不足,讓高阻抗耳機比較不容易得到足夠的功率,而高阻抗耳機通常更因為效率都比較低,更得不到足夠的音量。所以像這種比較新潮的隨身聽遇到100歐母以上耳機,一聽就覺得比低阻抗的GRADO等耳機來的難推、聲音比較悶、出不來的感覺,甚至錯誤認為高阻抗的耳機聲音表現遠比低阻抗的耳機差很多。
而音效卡在這方面也跟隨身聽差不多。 雖然說,低阻抗耳機比較容易得到大音量,但是低阻抗耳機如 GRADO/Alessandro/ATH 等高階耳機用隨身聽來推,聲音也不一定有水準以上,因為耳機跟喇叭一樣,隨身聽有較高的輸出功率跟電流,對耳機的控制力會越好,振膜也就不會因為功率不足導致不合理的工作,讓振膜無端消耗生命。不管是低阻抗還是高阻抗,妥善設計對應的耳機驅動器,不僅祇是適當發揮耳機的聲音實力而已,也可以較好的保護好耳機。耳機驅動器跟耳機的搭配,通過了驅動能力上的考驗之後,接下來才是選擇音色的主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