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上天不能对中国好一点吗,好一点也行!
关于三峡大坝的若干历史问题
1 为什么要修三峡大坝?
如果简单而浪漫的回答这个问题,这项工程源自一句诗:“高峡出平湖”。
1953年,毛泽东途经长江,召见了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询问长江的洪灾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林一山的方案之一是在长江上游各支流兴建水库。毛泽东听完汇报后问:“在上面修这么多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得上三峡一个水库?”林一山回答不能。毛泽东手指三峡口问:“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三峡水库,怎么样?
现在看这段历史,就象在读一个传奇故事。毛泽东的话让人听着热血沸腾,它充分的展示了毛泽东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浪漫的诗人气质。尽管决定有些简单粗暴,但三峡大坝这宏伟蓝图的第一笔就这样画下了。目的是防洪,它凌驾于发电,航运,灌溉等目的之上,首当其冲。
2 工程为什么一拖三十余年?
我们知道,一个堪比万里长城的工程毕竟不是一句诗能够决定的,毛泽东也不是秦始皇。
论证,这是现代工程建设开始之前的重要环节。赞成的意见不必说了,让我们来看看反对意见。
李锐,时任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的局长。他首先考虑到了负面影响。他举了两个数字,迁移人口215万,淹没土地120万亩,这还不包括修建经费,人力物力等烦琐的数字。他的看法是:三峡建设要考虑综合利用,综合国力,长江开发应逐级进行,先支后干。
由于主上派和反对派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毛泽东作出了一个搁置争议的裁决:“积极准备,充分可靠。”这一准备就是三十年。长期搁置,正是中国人对待短期内无法解决的事物的不二法门。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不是不要,时候未到。
当然,这期间也出现过反复。八十年代中期,三峡工程曾一度提上日程。李锐再次上书反对,理由是:三峡水库防洪作用有限而投资过大,国家财力难以负担,建议在三峡工程最大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考虑暂缓兴建。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指出:“长江河床的造床质是砾卵石,而不是泥沙。修建大坝后砾卵石难以排出,将堵塞河道,天长地久,后果不堪设想。”在激烈争论下,三峡工程再次进入了可行性研究和论证。
3 为什么有664票弃权?
1992年4月3日15时20分,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2663名代表对《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表决。结果如下: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看起来大获全胜,实则不然。为什么有664票弃权?我们知道,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但我们看到,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在除台湾问题以外的问题上从未行使过否决权。当中国反对某项决议时都会投弃权票。这是为什么?消极抵抗。既表明了立场,又避免了冲突。这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精神“贵和尚中“精神的集中体现。回过头来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大胆的猜测664票弃权也代表了消极抵抗?因为你如果没有主见完全可以随波逐流,这不也是中国人的一贯作风吗?好了,将弃权票和反对票相加(把那些未按钮的也算进来吧),我们得到的数字是866票。将近与会者的三分之一。如果把投赞成票里的随波逐流者刨出去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反对者是能够和赞成者分庭抗礼的。那么三峡工程的开工岂不成了掩耳盗铃的行为?
4 世界银行为什么没有贷款?
1989年,我国曾经编写过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工程静态总投资570亿元(按90年价格计算)。现在我们知道,三峡大坝的成本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我们知道,凡举世界各国重大工程项目,都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1980年世界银行恢复了中国的代表权,自次世界银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贷款以资助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环保等部门的建设。而这一次,面对中国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世界银行拒绝贷款,为什么?
因为世界银行曾经犯过错误。世界银行曾经给印度贷款用于修建纳尔马克河大坝。当时尽管世界银行的顾问指出,该水坝会给那里的百姓带来苦难,而且会破坏那里的环境。但是世界银行一意孤行。大坝只会给有权势者带来收益,但却没有保障。吃一堑,长一智,世界银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这副重担将全部落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5 为什么要一意孤行?
既然是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为什么还有坚持修建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回答。
主观上有三股势力促成了三峡大坝的修建。首先是既得利益者。三峡工程修建中,将有大量资金流通。简直将三百六十行都包括了进来。资金的经手人本着雁过拔毛的原则,一定会抓住时机,搞搞腐败。天大的机遇摆在面前,怎能放过?当然举双手赞成。大坝尚未建成,已滋生出第一批细菌。
其次是工程参与者,那些工程学家,水利学家,桥梁学家。古语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些老学究研究了一辈子,终于有成为钱学森的机会了。正所谓“利在当代,名在千秋”,他们等这个机会很久了,焉能放过?至于修建大坝所带来的历史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他们不懂,也不想懂。
第三股势力是最为强大和难以撼动的,就是那些决策者。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南海里住进了共和国历史上最为好大喜功的一群人。在他们看来,三峡大坝的修建标志着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已取得了伟大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当然这都是在这群人的英明领导下。现阶段看,此举将巩固他们意图打造的执政地位。他们将国家的强盛寄托在这些冷硬的死物上。从长远看,他们是要永垂不朽。多么的野心勃勃?他们是在用巨额的资金构建一张天大的脸。
还有客观上的原因。我们的国际处境很艰难,而三峡工程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他能唤起民族自豪感,让人民感到我们的祖国多么强大。还有就是长江洪水雪中送炭一般袭来,它打消了目光短浅的人民的最后一点顾虑。当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我们要精诚团结,共同赚人民的钱,我们的人民很有钱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否对洪水的到来欢欣鼓舞就不得而知了,虽然我是不惮以最恶毒的心思来揣摩中国人的。
6 我们将失去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还包括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我们不谈钱的问题。
首先是土地。李锐在1958年指出,大坝的建立将淹没土地一百二十万亩。现在看来不止这个数字。真的“高峡出平湖”了,曾经的峡谷将变成一片汪洋。中国真的有很多一百二十万亩土地可以浪费吗?
人民。三峡工程创下了移民数量难以逾越的世界纪录,将有一百二十万人口有组织,有预谋的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是中国人最难以接受的选择,而这选择又是被动的。这里历史还开了一个玩笑,现在三峡的主体居民,是清朝初年在政府《垦荒令》的鼓励下从湖广等地迁来的。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后人将会沿着原路返回。反乡路并不好走,未来会发生什么,移民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历史。我们还会失去历史。三峡大坝的修建,将会使无数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葬身于汪洋之中。在非战乱的情况下,毁灭历史文物,中国认第二,恐怕无人敢称第一。尽管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护,挖掘和迁走,但是可以肯定还会有无数带不走和找不到的东西将化为泥土,随风而逝。
环境。大坝挡住了洪水,也挡住了肥沃的淤泥。土地将变得贫瘠。上涨的水位将破坏长江两岸的植被,森林将消失不再。带走的还有动物,比如撞死在大坝上的中华鲟。
大坝本身也是我们将要失去的。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挡住了尼罗河的洪水,使埃及失去肥沃的土壤,换回一个积满泥沙的几乎发不出电的病态的水库。这是前车之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重蹈覆辙。
我们还将失去什么?不知道,可以预料的,不可预料的,我们将失去很多。
7 我们将得到什么?
教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最为悲哀的是那些决策者们恐怕将不会去品尝他们所埋下的恶果。只有留给子孙后代去承受这些无妄之灾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路易十四的那句名言:“我死以后,哪管你洪水滔天。”这句话形容那些高高在上的决策者,实在是太贴切了。
8 还有一个小问题。
如果发生战争怎么办?三峡大坝势必成为军事目标。即使我们那时也拥有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能做到百分之百拦截吗?如果敌人突施冷箭,我们反应得过来吗?如果防御得了,那将牵扯我们多少人力物力?如果防御不了,会有什么后果?看来这是一连串小问题。这是一连串关于未来的小问题,而我们只能向历史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