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追求音质的发烧友们如何了解EQ [复制链接]

查看: 1709|回复: 2
1#
EQ是均衡器的英文缩写。均衡器一词源自传统的音响界,也叫多频音调补偿器,稍好一点的音响系统都有专用的EQ。要理解什么是EQ,还得从各种发声体说起,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有一定的频率范围,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尖;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低沉。比如:小提琴的音调就比大提琴高得多。经过多路录音而合成的音乐,在回放时,各种频率的声音都兼而有之。为追求完美的回放效果,人们在放音设备中加入了一组特殊的电路,它专门负责将声音分成不同的频段,再分别给予提升或衰减。这样,我们在欣赏时就能人为控制要重点突出哪一频段了。

    现在,声卡和多媒体音箱已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如果将上面提到的叫做硬EQ,那么电脑音乐播放器中的均衡器就可称为软EQ,它用软件(程序)来实现各频段的分离和随意增减。

    一、各频段说明

    20Hz到60Hz部分

    这段低频往往给人很强劲有力的感觉,如雷声。如果提升过高,则又会混浊不清,造成清晰度不佳。比如《闲云孤鹤》这首曲子在低音上是首屈一指的,如果你的音箱低音效果特佳,当然应适当提升这一频段,但有时也要反其道而行之,如果音箱低频回放效果平平(大部分2、300元的音箱都是如此),由于其低音成份较重,反倒应衰减这一频段。这也是检查音箱低音回放表现力的频段,选购音箱时可试听一下。一般地,塑料音箱很难有较好的低音震撼力。

    60Hz到250Hz部分

    这段频率包括基音,节奏音的主音,管风琴或大鼓、长喇叭的声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构成了音色结构的平衡特性;强之则音色丰满,弱之则音色单薄,过强则产生隆隆声。对《炎黄第一鼓》等舞曲等应重点这一频段上仔细调节。

    250Hz到500Hz部分

    主要包括男低音,大提琴、大多数乐器的低频泛音和低次谐波。这是音乐的中心频带。

    1KHz到2kHz部分

    主要包括钢琴、管弦乐器,女歌手的声音。有很好的表现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的音乐成分相当复杂,在表现“同窗共读”这一主题思想时,以小提琴为主,让人眼前浮现出蝴蝶翩翩起舞的动人画面,可适当提升这一频段,一般的音箱在这一音域内都有较好的表现力。在表现与封建礼教和家长制进行抗争时,音色陡然变得异常低沉,这是提升低频的最好时机。另外,曲中还采用了大提琴、小提琴交替出现的手法来表现梁、祝二人对话,可适当提升这两个频段。虽然,为追求完美的听觉效果,可随时调节EQ,但一般以乐段为标准,不能以乐句为标准,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在表现对话时,提这又升那的,最好是两者都照顾。

    2KHz到4kHz部分

    这段频率属中频,如果提升得过高会掩盖对人声的识别,尤其是3kHz提升过高,会引起听觉疲劳。

    事实上,很多曲子都集中体现在这一频段或之前的两个频段上,比如:凯利金的萨克斯系列(特别是其中的《回家》、《茉莉花》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等。


[1] [2] [3] 下一页

分享 转发
http://info.audio.hc360.com/list/info.shtml
TOP
2#

回复:【分享】追求音质的发烧友们如何了解EQ

实践表明,当人的头部位两音箱连线的中垂线上时,音乐听起来缺乏立体感,当然,用声学理论也能证明这一点。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传统的对称性审美观,音箱总是对称地摆在显示器的两旁。何不享受一下错落有致的美呢,试着将音箱位置重新摆放,或将其不完全面向正前方摆放。为两者都兼顾,可考虑用软方法来实现,即使左右音箱的音量符合“黄金定律”:让一只音箱的音量是另一只的0.618倍,这可通过调节图1中的“平衡”滑块来实现。
这是第一次听说.
TOP
3#

回复:【分享】追求音质的发烧友们如何了解EQ

好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