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到hifi 168就是为了卖手头闲置的盘,因为我觉得这种数码产品不具备任何收藏价值,有收藏价值的东西都大多是能放个百年还能把玩的,cd当然不是,这里再老的"老版"也就20年,眼下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与其占地方不如卖掉
说白了,不少喜欢收藏的他们喜欢的是封面上的金线,或者盘上的银圈,再说白点就是 "金" ,"银"
可是在这里卖爵士唱片很不顺利,因为这里不少人喜欢:
1,听"声音",
爵士很多是mono的,一些现场录音在我看来很经典很暴棚,但是他们觉得"声音不行",汗,我听的声音最漂亮的是后摇,,那种采样器效果器出来的音色要有多纯就有多纯,要多有空间感就多有空间感,如果闲吵,可以自己买套家伙来,自己玩,就听一个音,听到死
2,黑胶的爵士,
因为他们有人觉得黑胶就是和爵士有点等号的关系~.不可否认,黑胶放起来声音比较混,sax的感觉会很好,但是爵士是音乐,是意识流的东西,黑胶是物质,两个不等的;说得深点,如果黑胶那种浑浑的感觉就代表爵士,那么爵士发展到上世纪50年代就够了,顶多加上sonny stitt 和ben webster.因为后面的不仅浑,而且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已经超出"浑"太多了,光追求个黑胶的效果,爵士发展到60,70年代到现在多余了.
3,欧美版的爵士,
他们不喜欢日版,因为他们觉得日本人不搞爵士(实际上日本人在自由爵士,avant方面的才华和贡献首屈一指),或者因为他们觉得美版的唱片的声音更棒,日版的太清晰,觉得假,汗一个,小日本在复刻老唱片不遗余力,用上各种科技,结果又是因为"声音"一说全白搭而老美自己做唱片都偷工减料,居然在咱们这里得到了大家的首肯.不是我瞎捧小日本压的盘,因为国际上都承认了在爵士复刻方面,小日本首屈一指,象新爵士enja,black lion都是以日版质量最好,唯一能匹敌一小下的也就马赛克
4,发烧
不发烧的YLJ实在不够他们口味,几十一张,不上百的不说明这盘里的音乐有多牛.这就怪爵士的唱片公司,为了商业一定要选点接近流行的曲子,但是真正爵士的东西不流行,只好找点名曲,找个张三李四来搞搞.老早的专集一个专集就一个名曲,没办法只好都搜来合计合计.嘿~,这种东拼西凑的东西还真有人买,只要发烧,只要你敢标价,说不定有人买,卖一张赚一个.大不了搞个金盘,金的,不贬值,冲着这金至少hifi168上就有人买.因为很多人买碟就是和买书装饰书架差不多.总归比直接买金条来装饰要有腔调许多
5,大乐队,爵士圣经推荐碟,
这种推荐把爵士爷爷辈到孙子辈各自时期卖得最好的唱片不分轻重的罗列了下.结果推荐出了最没主见的东西.爵士不同于古典,古典从巴洛克到浪漫,酝酿了几百年,现在流传的是精华;而爵士不同,区区大半个百年,其中的糟粕还没有剔除,没有凝练过.爵士乐从诞生的时代就是商业的时代,他有娱乐大众的一面,有锐意创新,独立的一面.相当的乐手群体内心都追求着自由地表达,即兴地演奏,可是商业有着相当的束缚作用.当然绝不能说大乐队,摇摆这些早期的演奏形式就是商业的原因,但是早期那种用于舞会伴奏的摇摆弥漫的那种哗众取宠,甚至淫荡恣意的风格实在看不出有任何思想性,其听的价值也不会高到那里去,大乐队风格更是条条框框束缚了乐手的意志.
我喜欢把除了早期大乐队,摇摆以外的爵士乐定义为一种有性格的音乐,因为你不具备和演奏者的精神世界共鸣的话,听爵士和听交响乐队正式演出前演奏家门自顾自练习没什么区别,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听摇滚的愤青比一个老于事故的商人更容易听上爵士
爵士精神层面的东西太强,太偏,太专,太个人性,相对古典来说,他没有那么多人人喜欢的曲目去做成发烧碟.非要说爵士唱片发烧的方面,他发烧在于一些乐手少见的录音,当然这种少见也就对于一个特别喜欢这个乐手小群体,这个小群体的规模相对古典中喜欢kogan,喜欢richter的群体要小很多很多很多.
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句:如果你不听爵士就不要洒钱买爵士盘,如果你想听爵士先听mp3,爵士里没有你要的发烧
于是我卖了很长时间盘都不好卖,非要在碟旁边写个介绍什么的,实在不行说这个盘是某圣经,某发烧榜推荐,惭愧~
以上不针对任何人~~~~~保留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