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如沐春雪〗莫扎特的二首早期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及其他听乐的零言碎语
读其书,聆其音,感其人。
“信仰、信赖与爱都是关联的情感,而我们所称具有宗教性的音乐便是奉献性的,并因而与爱和贡献相通。这些美好的情感在音乐中统一,才是它真正的荣耀,也是它最古老的功能” 梅纽因如是说。
一代宗师埃涅斯库和克莱斯勒对梅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让梅纽因认识了“音乐应总是将欢乐的讯息传达给我们,尤其是当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并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时候”。埃涅斯库吸引梅纽因的是“博大的胸怀”,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不仅仅是音乐。
梅纽因早年的录音,很可惜,我一枚CD也没有。也在别人的叙述中听说了那个上世纪30年代横空出世,笑傲乐坛的天才。
从30年代的叱咤乐坛的天才少年,到30年代末琴艺急剧衰退时的绝望,再到重拾信心后二战中的战地音乐会,梅纽因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里程?也许,在他以后的音乐生涯中,他一直在全力实践着音乐作为一种美好情感的,无上荣耀吧。我们可以看到,他全心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普及与推广;他跳出狭义的古典音乐范畴,与印度锡塔尔琴演奏家香卡合作,融合东、西方音乐;与法国爵士小提琴家格位佩里合作,使二种不同的音乐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而这一切一切的背后,只缘于音乐是一种“从心底迸发出来的”的奉献,是这种思想,贯穿了他一生所有的行为。
在《人类的音乐》中,他说:“壮丽崇高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柔板乐章,唤起了我们所有人心中最美好的情怀,这正是我们称之的人性的音乐”。好,就来听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慢板乐章炽热、深沉而又高贵的演绎,如实地传达出大师一生的追求,我浑然忘却了技术衰退的小提琴琴音,感受到只有是一种,敬仰。
我的理解:音乐应该讲述的是精神世界的美好,琴技仅仅是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手段而已,最好的琴技,如果没有情感作为依托,仅仅是一种空壳。所谓人如其琴、琴如其人。 梅纽因大师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对音乐的虔诚。
1999年3月12日,梅纽因大师在柏林去世。
很多年了,还有那么多的爱乐者仍在聆听他的音乐……….
-
-
DSCN2853.JPG
(, 下载次数:14)
jpg(2008/3/13 18:11:15 上传)
-
-
DSCN2854.JPG
(, 下载次数:67)
jpg(2008/3/13 18:11:1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