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 [复制链接]

21#

回复: 为什么说: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声场声像定向定位与什么有关?

再来看看。永垂不朽的录音大师Wilkinson与Decca Tree录音。

单就音的技艺与贡献而论,Wilkinson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认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作为一个音响发烧,Wilkinson 所录制的大批天碟录音是值得一生搜寻的目标;而身为一位音乐爱者,Wilkinson 更参与了无数大师的经典演绎,具有绝对的参考价值。

Wilkinson 在50年代初期加入Decca 公司,不久便和Decca 的一位资深制作人Roy G.Wallace 创始了独特的Decca Tree录音方式。这种「不可思议」的麦克风擉设方式,是在指挥的稍后方,架设一支高约三米的T 型麦克风架(位置有点像三角形),然后在每一末端各挂一独立的麦克风,当时所采用的以Nenmann 的KM-53无指向性麦克风及KM-56 单指向性麦克风为主。Wilkinson 在Decca Tree之外,还特别擅长运用定点麦克风( Spot-Mikes ),通常是两支摆在木管乐器上方,作特别补位(Outriggers),另外两支则摆在定音鼓、小鼓或管弦乐后排的其它桨器上。这么一来减低了Decca Tree中音域的过强,而且又加强了中间定位的精确度与清晰度。Wilkinson出神入化又巧妙不露痕迹的摆设,正是他赖以举世闻名的秘密!

「Wilkinson 之音」的特色:
      一、所有的Wilkinson 录音都展现出一个极为宽阔的舞台。Wilkinson 录音时习惯把法国号摆到左后方,小号、伸缩号放在右后方,某些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舞台太宽了,甚而超出聆听室的范围。
      二、深度感十分惊人。在国家音乐听是绝对不可能听到这么又深又雄伟的场面,有时我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录音拥有宽阔的音场,不过是平面的,而Wilkinson 却兼得两者之长。
      三、有极佳的定位感与实体感。老一辈的发烧友闲话录音时常说Robert Fine 的细节(Detail),Lewis Layton的堂音(Ambience),Kennth Wikinson的实体感(Body),可见得英雄所见略同。
      四、有非常大的空间感。不尽是整个录音地点的空间感与堂音非常清楚,就是乐器间的空气流动也一样历历在目。
      五、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而且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EMI 和的清丽,RCA 的浑厚刚好是几种不同的对比。  
      六、有惊人的动庇和最佳的平衡度。

Wilkinson 的录音虽然神奇,广为发烧友所津津乐道,那么为什么别家公司的录音师没有效法跟进呢?这就牵涉到所谓录音与现场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Decca 公司的录音哲学可以说是由制作人John Culshaw与Wilkinson 一起建立的,直到今天仍然被奉行不渝。而Decca 的录音政策也是几家大公司中被执行的最彻底,改变最少的,John Culshaw的格言是:「记录下来的演奏,必须以独立的艺术形态传之于世!」换句话说,Decca 的录音理念并不是要表现出百分之百的现场为前提,而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为使命。因此我们一般说这是个好声的音乐厅,但对Wilkinson 这类的录音师来说不见得有意义,所谓的「好」还得加上许多因素,例如超人一等的敏捷耳力、冷静会思考的头脑、日积月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对音乐细微的感受能力,才能成就杰出的录音。其它公司的录音师或者因为录音的理念不同,或者是追求的目标有异,所以不管评论员怎么批评,发烧友如何要求,大多数的录音师依然是我行我素,只录他自己喜欢的声音。(不知道这算不算同行相嫉)

造成录音效果今不如昔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事后的多轨混音。Wilkinson 所有录音都是他在现场直接混成两轨的母带,之后没有再经过任何加工处理,也因此确保了完整的动态与接近现场的平衡性。可是Decca 加入宝丽金集团后,公司却规定现场录音师只能做多轨的录音母带,然后交由总公司的工程师在剪辑室凭空想像的混成两轨,这当中的误差当然是很大。事后的工作人员怎么能知道现场是什么情况呢﹖这种大公司细密分工下的结果,往往扼杀了录音师的创作灵魂,录音和现距离,似乎也就越来越远了。

Wilkinson 虽然赶上数字录音的时代,也录了一些数字的作品,可是他一直坚持模拟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在整个时代趋势下,就算Wilkinson 仍然在世,恐怕也无法力挽狂澜吧!(LP的高频延伸可以到40KHz 以上,但是在20KHz -30KHz 之间高频能量就已经严重衰减,而数字录音受限取样频率的设计,高频极限只有21KHz ,不过到21KHz 顶点时它的能量依然保持不变,究竟熟胜熟优,到现在没有人敢绝对的下定论。)据aJamesLock说,Decca 到目前为止仍然采用模拟方式的混音,说穿了这并不稀奇。许多公司虽然在CD上标明着DDD 录音,实际上由多轨数字母带要混成两轨工作带时,大多还是采用模拟的方式,它可以让录音的音色与平衡度作最后调整,因此应该叫DAD 录音才对。

我们来听听举世无双的「Wilkinson 之音」。
4438472.jpg (, 下载次数:43)

jpg(2008/1/17 23:42:18 上传)

4438472.jpg

4757922.jpg (, 下载次数:101)

jpg(2008/1/17 23:42:18 上传)

4757922.jpg

4757509.jpg (, 下载次数:84)

jpg(2008/1/17 23:42:18 上传)

4757509.jpg

1-2.jpg (, 下载次数:101)

jpg(2008/1/17 23:42:18 上传)

1-2.jpg

4175092.jpg (, 下载次数:58)

jpg(2008/1/17 23:42:18 上传)

4175092.jpg

5-2.jpg (, 下载次数:91)

jpg(2008/1/17 23:42:18 上传)

5-2.jpg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22#

回复:为什么说: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声场声像定向定位与什么有关?

松香兄,夸奖了,比起大部分TX,我那点家底见不得人、、、

原来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音场的高低形体是必然的。自旧年白云的SHOW听了赖英智在极品威信大房的讲野之后,回来照他的推荐听着不少的现场的录音之后,对调整家中的系统有了好大的不同,正如多听Wilkinson录音的CD之后,完整的动态与接近现场的平衡性是现时追求的方向,不是不认同音场的高低形体,是没有必要太过注重这个方面,因为变数太多。

所以说,多听多买点现场的录音,会更好的锻炼自己有对好的耳仔。因为古典的宝库都是6、70年代的录音,这也是立体声的黄金时代,我想也是好多前辈进入LP的世界最大的动力与享受。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