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30块钱的票,我得以在第三排,区区6米多之隔,近场欣赏了史坦威钢琴的独奏,演奏者是一位年轻的钢琴手,屡获殊荣。
演出本身特别是有精彩的《匈牙利狂想曲》和《图画展览会》,听得非常惬意,特别是演奏者的表情随着音乐的不同而时喜时悲,太惬意了。虽然演奏家出场的时候被不足7成的上座率打击了信心,表情不太自然,但是很快,在开始演奏之后,演奏者就深情的投入到音乐里,怡然自得。
可以说这次音乐会是我听得比较懂的一次,得益于优秀的选曲《图画展览会》,以及北大印刷的曲目和介绍。
从音响来说
总体听下来,很开心,比较得出我的系统在钢琴上面已经和现场比较相近了,除了两点还不如现场,一个是史坦威的高频部分更加自然宽松,光泽和光辉非常可贵,光点和光晕分明。另一个是,在低频,很低的部分,要差一些瞬态和力度。不过正常音乐会一个多小时,真正出现30~40赫兹声音的时间加起来也就几十秒,其余大多数时候,现场和我的系统动态都比较接近。对比录音是chesky的拉二。
花絮□ 我不敢坐第一排,因为那里坐的有老校长。我选择第三排就坐,不至于太出头,也有不错的欣赏效果。演出期间,第一排一个明显是北大教授的人物,拿着小白对着演奏家肆意狂拍,“咔嚓咔嚓”声响彻大厅,整个上半场他除了拍就是删,丫是来找model的。我真想跟他说,你丫懂不懂,只有徕卡的机器才被允许在演奏期间拍照,因为它足够小的快门声音,你丫拿个佳能的相机显摆个什么,连入门资格都没有。唉,想想算了,还是保持含蓄吧,真是让我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汗颜。丫下半场竟然就没再出现,估计存储卡拍满了,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 期间在乐章之间,还是有人鼓掌了,随后大家也都跟着鼓掌,演奏家在乐章中间,迫于礼节,不得不打断演奏,向观众微笑致谢,当然是一种很不自然的微笑。我实在看不过去,背朝后面摇了摇手,立刻掌声停下,呵呵,总算还有点识相。
□ 我左边有个小朋友不停的咳嗽,右边有个小朋友也跟着打喷嚏,后面还有个小朋友不停的把衣服脱了又穿。看来来看演奏的大多数仅仅是为了培育下一代,那些父母还问,那个是啥牌子的钢琴,跟yamaha的比哪个好呀!!!
凡是有利也有必,借这么一个环境,我得出一个结论,什么是现场,什么是无失真,在史坦威巨大的动态声压下,衣服细小的摩擦声都清晰可辨,这就是...演奏曲目1


演奏曲目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