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18417|回复: 819
7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根据音响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还证明:
————在室内迟后直达声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有显著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比较混浊,从而影响声象定位(例如箱子太靠近侧墙,大箱子本身障板的反射等,这是我们不需要的)。在立体声系统里,介于1~30ms之间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的干扰会少些,它与直达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增强响度(音乐大厅需要的效果),但可能会改变直达声的音色。如果是两箱子的声音存在介于1~30ms之间的声源延时差,将影响和决定立体声的声象定位。至于30ms以后的反射声,人耳通常认为它是混响声了。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一定要做好视听用室内的吸声、扩散、隔声等声学处理,否则,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影响重放音响效果。

为了营造影剧院宏大的立体声场, 视听用的房间不宜太小,条件允许的话应加装吸音材料。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4 21:07:4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了解了哈斯效应,我们就容易理解扩散的作用和目的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00:10:48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4#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24 21:22:00 发表
了解了哈斯效应,我们就容易理解扩散的作用和目的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提示一下:
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大概在1~5KHz这些频率范围内,声场(声象)的聚焦定位效果基本上也由这些频率起主导作用。
如果这些频率经过反射达到人耳时,与直达声相比,延时量达到30ms~50ms时,就有声象“散焦”的感受;延时量达到或者大于50mS后,就产生了非常明确的混响声,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影响音乐(重放)音响效果。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使延时量达到这个程度呢?
提示:
1、声音走过的距离长了才会延时;
2、多次反射后的声音已经混乱;
3、第一反射声总是最主要的;
问题:小环境要不要扩散?大环境扩散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点击率看,点击进来的人其实不少。
如此——理论(文言文)“白文聊天”化、“快餐”化了,还是“阳春白雪”?


快餐吃多了会消化不良,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加进来讨论消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深圳北佬 于 2007-11-25 10:30:00 发表
再次反调,个人体会音场由高频确立,甚至20khz以上的频率的影响也不小,可能是高频的相位(沿时)改变比较明显的原因吧,至于扩散还是吸收,我以为只是手段问题,目的是解决低频驻波的问题,驻波的形成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
1......


哈哈!!
其实没有兄的反调,大概就没有这个帖子。欢迎参加讨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7#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转文]
到二十世纪,赛宾(Wallace Clement Sabine,1868-1919)(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助教) 在1898年第一个提出对厅堂物理性质作定量化计算的公式——混响时间公式,并确立了近代厅堂声学,从此,厅堂音质设计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
赛宾在28岁时被指派改善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内半圆形报告厅的不佳音响效果,通过大量艰苦的测量和与附近音质较好的塞德斯剧场(Sander Theater)的比较分析,他发现,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能的衰减率有重要的意义。他曾对厅内一声源(管风琴)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到刚刚听不到的水平时的时间进行了测定,并定义此过程为“混响时间”,这一时间是房间容积和室内吸声量的函数。1898年,赛宾受邀出任新波士顿交响音乐厅声学顾问,为此,他分析了大量实测资料,终于得出了混响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混响时间公式。这一公式被首次应用于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至今,混响时间仍然是厅堂设计中最主要的声学指标之一。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转文]
1967年,新西兰声学家马歇尔(Haroid Marshall)教授最先将人的双耳收听原理同音乐厅的声学原理结合起来,认为19世纪“鞋盒型”音乐厅的绝佳音质,除缘于混响时间及声扩散以外,直达声到达听众后的前50~80ms的早期侧向反射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音乐厅中每个听众都接受到强大的早期反射声能,其中侧向反射比来自头顶的反射声更为重要,因为它提供给听众更强的三维空间感和音乐的环绕感。1968年,马歇尔(A. H. Marshall)提出了“早期侧向反射声”对音质起重要作用,认为需要有较多的早期侧向反射声,使听者有置身于音乐之中的一种“空间印象(spatial impression)”感觉,空间感对响度及与低音相关的温暖感很重要。由于声音向后传播时,观众头顶的掠射吸收使声能衰减,必须靠侧向反射将声音传至观众席后部。这些发现意义重大,从此开始了将反射声的空间分布与时间系列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阶段。该理论已成为近期影响音乐厅形状设计的主要理论,使新建音乐厅开始注重并应用侧向反射声。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9#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这些声学前辈们针对音乐厅获得“绝佳音质”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科学的归纳,使之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在指导我们后人的实践中,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话说回来:录音(包括音乐厅)和我们家里音响系统音乐重播,对环境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她(听音室)不需要添加录音时原来没有的反射和混响。重播出来的声音相对才更加接近录音时的情况和效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题。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4:30:1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