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43162|回复: 173
1#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昨天和一位朋友谈到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所以今天我特意谈一下我自己对交响曲的理解。说实话,最近我主要听巴赫(巴赫没有交响曲),我听大型交响曲并不是太多,有些甚至有多年没听了。下面我谈的一些理解都是原创的,因为理解水平有限,所以有些观点可能甚至是错误的。请大家多多指正。我鼓励大家多谈真心话,不要怕别人笑话,大家都是爱乐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爱乐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古典音乐的天空和海洋是宽广的。所以我浅谈交响曲,希望抛砖引玉。

首先我认为交响曲是古典音乐的最高形式,她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最深邃,并且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交响曲水平如何?往往是衡量一个音乐家的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但不是绝对的)。我自己认为在古典音乐的交响曲世界里,真正称得上作曲大师的主要是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等音乐家。有些作曲家可能没有上面几位大师的地位那么高,但都有几部优秀杰作,象柴可夫斯基,德伏夏克和西贝柳斯等等。因为一下子想不起太多音乐家,请大家补充。(我的这些说法可能会有争议,希望大家多讨论)

谈谈如何衡量交响乐的水平高低,只是我肤浅的一些体会。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写作技巧,另一点是表达的思想和内容。首先我认为:因为自己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交响曲写作技巧我很难讨论谁高谁低。但上面提到的一些大师,象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普罗科菲耶夫等都是写交响曲的技巧大师(这几乎是公认的常识,应该也是没有太多争议的),所以在第一点写作技巧上我无法谈得太多,主要是因为我不会作曲。反正,我鼓励大家说真话,是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这和面子没有关系,艺术需要真诚。

但第二点我可以谈谈,主要是音乐家在他的作品里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大家公认的伟大杰作,简单地说,贝多芬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思想既反映了他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更把交响曲这一古典音乐的形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比如英雄,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不用多介绍了。命运表达的是人类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苦难和超越自我。田园表达的是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深沉的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尽管音乐家那时候已经耳聋了,但他对大自然仍然非常感恩,尤其是最后一个乐章这种感恩之情表现得非常突出。我想这是有那么多爱乐者喜欢田园的原因。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战胜苦难,走向光明,世界大同,人类欢乐。所以说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是非常深邃的,他的作品深深地表达了人类的复杂思想和生活。而且他的交响曲立意和起点是极其高的。所以贝多芬的成就是非常非常高的。他的其他作品也写得很好,所以他被称为乐圣。而勃拉姆斯继承了乐圣,他的交响曲也是非常伟大的。。。。。。。这里谈的交响曲并非只指标题音乐。

接着谈谈马勒和柴可夫斯基。为什么要谈这两位大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首先,这两位都是声名显赫的音乐家,支持者非常多,我个人偏爱马勒。这两位作曲家都是善于用心灵来写作的。他们写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自己的心声,也就是说他们善于用交响曲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但我个人认为马勒要强于柴可夫斯基,我是就事论事,希望大家理解。简单地说: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很大程度上有所局限,他过多地表现了自己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和欢乐没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而马勒在这一方面要做得更好,他表达的内容超越了自己,而具有世界的普遍意义。具体他们两位的交响曲就不做比较了。(以后有机会再谈这两位大师,希望展开讨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勇气可嘉。
TOP
4#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S兄分析的透彻,有深度,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交响乐了,支持原创!!!
[em26]人生就像是强奸,你既然无力反抗,何不好好的享受呢?[em26]
TOP
5#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老实说,听交响曲并不多。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都还没有全部听过。最喜欢或者说最感动我的还是贝6、舒8和德沃夏克新大陆。

向S兄学习!
人生是一场盛宴,看你怎么品尝。此君的博客http://xjdeng163.blog.163.com/
TOP
6#

回复: 【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我是古典乐菜鸟,写过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听后感,曾发在别处。也来抛砖引玉。
我喜欢交响乐这种形式,复杂性无出于右者,适合我从摇滚乐飘零而来的菜鸟。
最后编辑李商隐 最后编辑于 2007-10-25 22:49:28
TOP
7#

回复: 【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终于搭上长途车,本来不是我们私定的,
就一道流浪到远方去吧,
远方,有个黑压压的大城,
住着许多卖艺的人。      
                ——郑愁予,流浪的天使
TOP
8#

回复: 【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流浪的天使:再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前路上没有一盏灯,你则不知疲倦的前行。发觉前路上有一座大城。但你却无法接近它,更够不到它,它让你魂牵梦萦。既然无法忘怀,于是选择抒情,以斯拉夫式的辽阔自然和民歌回响形式出现,用优美、真挚、深情的音乐来讲自己心中的美好,同时把阻碍理想、引发心灵悸动的现实诗意地抽象为噩运,于是这种鲜明的对立冲突使其作品听上去很悲剧。这样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也是使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接近于柴科夫斯基的地方。但是我觉得第二交响曲的最大独特点是史诗般的抒情。这点与舒曼、肖邦等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巨匠差异很大。    
    这首第二交响曲以情绪炙烈、旋律优美、伤婉感人、甚至滥情而著称。第一乐章一开始出现的阴暗气氛,经过第二乐章的冲突,终于消失了。第三乐章满含怜悯、忏悔、温柔、和缠绵,但并不软弱。当然这个乐章则是最优美的,推动因素是饱满的情绪。虽然整部作品都显示出情绪的连绵起伏,拉赫采用了迂回调处理,以及他独特的和声,使得这些旋律不致于发腻。它的第四乐章也许是拉赫玛尼诺夫写过的最华丽的并且充满希望的乐章,那是一个新的开始,给我一种美好的获得胜利的喜悦和信心。我近来听这首交响曲多遍,忧郁的、饱含激情的、痛惜的、缠绵的,所有这些情感冲突都在慢慢消退。现在我听第二交响曲中那随处可闻反复交织的浓艳旋律时,已经有丝丝美意在心头拂过。

    拉赫玛尼诺夫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曾说过:“在伤感和快乐两种主题中,我更偏爱前者。“光明、欢快的色彩不是我所乐见的” 的确,拉赫玛尼诺夫特别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或悲剧性的形象领域。 而且拉赫玛尼诺夫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是性情忧郁,但是我认为,在这一层灰暗的薄膜下隐藏的可能是另一个拉赫玛尼诺夫:一个善良开朗,坚韧勇敢的人。拉赫玛尼诺夫思绪高远,情注大地,忧伤、疑虑、却不乏坚韧,满是创伤心中却蕴含着温馨,历经坎坷但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是一个诚挚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      

    它让你魂牵梦萦。既然无法忘怀,于是选择抒情。 深处刻满了寂寞,孤寂地向往着彼岸。前路上没有一盏灯。
TOP
9#

回复: 【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一天,拉赫玛尼诺夫在巴黎一家书店,偶遇一位从国内来巴黎演出的指挥家朋友,便关切地打听莫斯科的朋友,可没说上几句话,就激动得哭起来,跑出书店……”


   让我们轻轻按下唱机的开关。《E小调第二交响曲》主题在耳边响起,充满了怜悯和忏悔:

    第一乐章 缓板转中庸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形式。乐曲由略带忧郁气氛的进入部平静地开始。主部(中庸的快板)首先由小提琴呈示紧张的第一主题,木管与弦乐用 G大调柔和地唱出抒情的第二主题。 进入了发展部之后,主题一面发展,一面趋于高扬。经过剧烈的高潮之后,乐曲进入再现部。在此将第一、第二主题以拉赫玛尼诺夫的手法予以再现之后,用进入部提琴动机的素材构成的结尾部分来收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 极快的快板,a小调, 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 法国号承接开头的节奏,开始奏出有粗犷风格的主题, 然后移交给弦乐部分。 乐曲以主题为中心高扬起来,一直高扬至强调节奏的铜管以叫嚣方式中止。不久,以小提琴为中心唱起了柔和优雅的曲调,但是立刻又为诙谐曲部的节奏所打消。   
    第三乐章 慢板,A大调。 首先,小提琴以斯拉夫风格的优美情调唱出了流畅的旋律。接着由单簧管以优美的旋律取代。 这一乐章的主题也是整部交响乐中最动人的部分。   
    第四乐章 活泼的快板,E大调。 经过短小而极强的前奏之后,引出强劲的第一主题。反复了这一主题后,经过一个爽朗的乐段,出现了移至D大调的第二主题。乐曲一面再现前面的主题和动机, 一面像胜利凯旋般强劲有力地将全曲最终推向高潮。结尾部分以第一主题的节奏为中心,华丽地结束全曲。
TOP
10#

回复:【原创】用心灵来歌唱:浅谈交响曲

"命运表达的是人类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苦难和超越自我", 上次在大剧院听深交的<命运>, 虽然我这个未入门者只对开始的四个音符留有印象,  但听的过程中也是感觉心情紧张热血沸腾, 看来, 交响乐的感染力真够可以.

喜欢上了古典音乐, 准备系统而条理的听些东西. 不知从交响乐开始是否是个好的选择. 钢琴曲也在考虑之中, 但常常发现自己在听钢琴曲的时候睡着了.
God cares what I care, but I do not see hi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