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静婷
静婷--电影歌曲与代唱天后
陈炜智 (Edwin W. Chen)
电影明星呀!一但过了自己当红的年代,就只注定了要被怀念,扭曲和遗忘。
静婷-有人称她为席静婷-但无论如何,这个名字从不曾出现在电影片头字幕,也从来不属於电影海报的任何一角;或许,她只活在留声机里从唱片到录音带,再到CD,百代唱片公司的「百代歌后」静婷几乎永远站在录音间和夜总会、演唱会现场,从五○年代到九○年代,我们不曾见过她出现在哪一格电影胶片里,或者是哪一期的《南国画报》、《国际电影》里。
一点不错,她从来就不是电影明星。静婷是当代许多电影名星的灵魂。
在「无歌不成片」的五○、六○年代,几乎每部电影都有她留下的痕迹,几乎每一位当红女星轻启朱唇,引吭高歌时,都是静婷的声带在替她们震动。从早年的于素秋、刘亮华、林翠、丁宁、锺情,到黄梅调时代的林黛、乐蒂、方盈、丁红、李丽华,再到山歌对唱时期的李菁、杜娟、叶枫;至於民初、时装影片中的时代曲,更少不了静婷、崔萍、蓓蕾,以及顾媚、方逸华等人的嗓音。除了林黛、乐蒂、叶枫、李菁,包括凌波、秦萍、李香君、张仲文、胡燕妮、郑佩佩、何莉莉等影星,都曾「受惠」於她的歌喉,在银幕上表演了〈毋忘我〉、〈温柔乡〉、〈多情河〉、〈青山对我笑〉、〈豆腐西施〉、〈昨天〉、〈寂寞〉、〈明日之歌〉、〈痴痴地等〉、〈痴情泪〉、〈夜香港〉等等经典名曲,非但为这些影片增色许多,甚至,静婷的歌声还赋予这些影片传世的价值及理由。
据载,静婷投身电影歌曲演唱是在1958年前後,在《黄花闺女》一片为于素秋代唱插曲〈春五娘〉,又於《小野猫》一片为女主角丁莹代唱〈摇船曲〉等,为李翰祥导演赏识,进而邀约她参加自由中国地区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貂婵》的摄制工作,为女主角林黛代唱。 1963年邵氏和电懋的梁祝双胞战打得如火如荼之际,邵氏抢先签下静婷的合约,自此邵氏片厂每部影片几乎都少不了静婷的美嗓。甚至在一些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静婷的歌声也会突如其来地蹦出,与歌迷影迷们相会-比方《血溅牡丹红》一片,歌舞女郎叶枫与蓝娣至大帅府赴宴,当众表演了一首花鼓歌的歌曲戏弄大帅□就是静婷的歌声;再比方《观世音》一片,由李丽华扮演的妙善公主为劝父王信佛行善,偕同众位舞姬歌女於庆功宴上表演〈散花歌〉,也是静婷领唱; 1967年由凌波、关山主演的《烽火万里情》里,静婷优美的歌声也被拿来当作过场蒙太奇的衬底音乐。
虽然影片中加入歌曲的作法,并不一定能提升影片的艺术成就,或者完成其辅助叙事、交代剧情的作用,甚至绝大多数的影片因为演员缺乏相当的表演水准,幕後唱得好幕前不一定能演得好;我们所见大部份影片中的歌唱桥段,坦白说,失败的居多□无论是歌唱片、琼瑶片还是黄梅调,真正唱做俱佳的片段实在屈指可数。可是,笔者相信,这些独唱、对唱、甚至歌舞齐来的段落在中国影坛□特别是当年政治意识型态严明的「自由中国影坛」(包含台湾及东亚各地的右派影业)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满足了中国观众特有「听戏听歌」的观影文化;亦有别於当时中国大陆运用丰富的音乐资源□山歌民谣、地方戏曲、艺术歌曲□拍摄如《刘三姐》、《东方红》,甚至样板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影片的作法(关於这一点,由於笔者对於大陆歌唱片尚在「启蒙」阶段,还望有相关研究的同好不吝指教),本文所言「大抵来说」不脱脂粉气味的电影歌曲则更能反映南来影人企图重现上海时代京华风云的大观色彩,也更能展现他们企图在香港建立好莱坞式梦工厂的野心及艺术风格。
由这些载歌载舞的影片中脱颖而出,屹立数十年不坠声誉的,不是陶秦、易文、井上梅次;也不是锺情丁宁、林黛乐蒂、李菁胡燕妮。除开姚敏、陈蝶衣、周蓝萍、李隽青、王福龄、顾嘉辉等居功厥伟的词曲作者之外,声誉最隆,却也最不为人知的,便是号称「百代歌后」(百代唱片EMI)的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