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谈一谈康塔塔这种音乐形式
康塔塔的来源是1600年前后的意大利威尼斯,在信奉新教的德国中部和北部得到了发展,加布里埃利的弟子海因里希和米夏埃尔将它引入了当时德国的新教教会音乐.同时,一种称之为“小协奏曲”的样式也同时发展起来,在形式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曲中复调性多声部被删减,而以独唱或重唱为主体,其余声部则由通奏低音和助奏的乐器来承担。小协奏曲样式始于1602年洛多维科的《1、2、3、4声部教会音乐一百首》。以后这种样式也进入德国,产生了许茨的《小教会协奏曲》等作品。十七世纪后半叶,上述两种教会协奏曲的手法逐渐融合,向康塔塔形式缓慢发展。最初的征兆是在以《圣经》为基础的歌词中加入众赞歌和形式简单的咏叹调,造成与以往的音乐在形式上的差别,富有效果的反复和对称支配了乐曲的结构形式。1660年康塔塔取代了经文歌和宗教协奏曲而成为路德派教会音乐的最重要的形式。在教会礼仪中,康塔塔被置于由会众咏唱的《我们信仰独一无二的上帝》之前,紧接其后的是布道;较长的康塔塔则被分为两个部分,后半部分紧接在布道之后或在更后面的地方咏唱。康塔塔的歌词主要来自《圣经》、众赞歌和祈祷经文等,音乐由声乐的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以及器乐段落构成。巴赫是最大的教堂康塔塔作曲家(今后我会专帖描述巴赫的宗教音乐),但确立康塔塔样式的却是克里格尔、库瑙、扎豪等。克里格尔写了约两千部康塔塔,但保存下来的仅八部。教堂康塔塔的发展还要归功于把“室内康塔塔”的作曲技法从意大利引进德国,显示出意大利歌剧作曲法对康塔塔的影响。1710年前后形成了多个独立的部分构成的大型形式,并增加了歌词的自由创作部分。冥想性占有优越乃至支配的地位。为教会圣历精心创作整套全年用教堂康塔塔的作者中,诺伊迈斯特开了诗人创作之先河,而泰勒曼则是第一位创作此类音乐的作曲家。但在1730年起虔诚主义失去影响力后,康塔塔也趋于式微巴赫的创作也朝着戏剧性训诫康塔塔和大型抒情诗歌式经文歌康塔塔发展。虽然教堂康塔塔逐渐衰弱,但受难曲与清唱剧却保留了下来。在康塔塔中最为著名的作曲家就是巴赫,我们认识康塔塔一般也是从巴赫的康塔塔开始的,他共创作了五整套教会圣历全年用的康塔塔,但至今保存下的只有二百首。教堂里每天举行礼拜仪式,还有在教会圣历规定的节期举行的仪式。每个主日礼拜都要演唱一首康塔塔,全年共需约六十首。《假如您不把我的灵魂弃置地狱不顾》(BWV15,1703年写,1726年改写)是巴赫最早的康塔塔作品,建议可以从这开始了解巴赫的康塔塔。《上帝没有与我们同在》(BWV14,1735年)是他的最后一部康塔塔作品。巴赫的《圣诞节清唱剧》(BWV248,1734年)是康塔塔艺术的顶峰,喜欢康塔塔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这部作品。这以后巴赫的儿子们以及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圣托马斯教堂主唱----多莱斯也留下了一些佳作,但他们的抒情性逐渐增强,失去了巴赫与高峰期康塔塔的作品所显示的那种叙事性的恢弘气势。康塔塔的介绍到此告一段落,今后有时间的话,我还会说一说受难曲与清唱剧。有不正确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