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复制链接]

查看: 27628|回复: 122
31#

回复: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10 。挽歌 Op。58, 和忧伤Sospiri, Op70.

这些都是埃尔加的小品杰作,一个好字了得。都是悲伤曲,动听。
TOP
32#

回复: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埃尔加的音乐之中有别人的影子, 如瓦格纳\ 勃拉姆斯 / 斯特老斯等. 他的两部交响曲绝对是浪漫主义的巨作, 其刻骨铭心之处 , 估计只有英国人可以完全领会, 很多人可以带着眼泪听这些音乐. 都说他的这几部巨作有欲言又止之处, 我个人听感觉得埃尔架已经把话说完了.

都说大协最好, 听听诸位的高见. 埃尔加的旋律感在引子与快板\弦乐小夜曲/挽歌等小品中表现无疑.
最后编辑李商隐 最后编辑于 2007-06-08 14:09:28
TOP
33#

回复: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两位浪漫主义的巨匠和旋律大师,埃尔加和拉赫玛尼诺夫。
如果与埃尔加相比的话,  拉赫玛尼诺夫在旋律方面 ,  确实比之更直接了当,  更刻骨铭心.

我认为,拉赫在找到一个旋律之后,  通常用自己独特的和声方式;  迂回调的处理,  使这些旋律在不断反复过程中不致太乏味.  与拉赫相比, 埃尔加的管弦乐技法更复杂, 虽然也使用独特的和声,  但是,我个人听感,;  通常在一个旋律以后,  在变奏过程中埃尔加会采用不同声部,  而且当中也会穿插单乐器的独奏小段. 这点,我认为这是他借鉴了施特劳斯的管弦乐技法。埃尔加自己对施特劳斯推崇备至,他说“施特劳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当然埃尔加并没有落入抄袭的脱臼,而是有自己的特色,很明显,这些音乐一听就是埃尔加,就像拉赫也从老柴那里得到了很多,但是一听,就知道这是拉赫的。

我更倾向于这种差异既是来自于民族抒情方面的差异,也来自于两位作曲家独特性之间的差异。
最后编辑李商隐 最后编辑于 2007-06-08 14:08:55
TOP
34#

回复: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转贴:埃尔加;安乐乡, ELGAR: Cockaigne

埃尔加的《安乐乡》,交响序曲,OP.40,作于1901年。所谓安乐乡,也就是指伦敦城。这首作品描写一对在伦敦街头漫步的情侣,先描写街巷生活的气息,因为街巷过于热闹,他们在公园里找到了宁静,但这种甜美的静谧被伦敦街头顽童的恶作剧所打断。情侣回到街区,又遇一支军乐队,打破了甜美的安乐感,他们只得避进教堂。但在教堂里,他们也不得安宁,只能又回到街上。用格罗夫斯对这首作品的描述:“伦敦的公园和空地,军乐团从武士桥出发到白金汉宫,同教会及政府有着祟高关系的威斯敏斯特,这些都在辉煌灿烂的乐队色彩中反映出来。”

资料来源:古典音乐之家 http://www.gdyyzj.com/yybible/ShowClass.asp?ClassID=712
TOP
35#

回复: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转贴:埃尔加:谜的变奏曲, ELGAR: Enigma Variations

这首作品的正式曲名为《自作主题的管弦乐变奏曲》,因总谱第一页上印上了“谜”字而称为《谜的变奏曲》。埃尔加自己这样表述:“我为了让14位不全是音乐家的朋友觉得有趣,自己也觉得好玩,而把他们的特征用变奏方式描写出来。但这是私事,所以没有必要公布于世。你必须把这首变奏曲看作纯悴是一首曲子,不必去猜谜底,我必须提醒,那些变奏和主题,外表关系是单薄的。整个曲子从头到尾,应该有一种更大的主题,尽管它不予演奏。其中心主题应该不露脸,就如同近来某些戏曲,如梅特林克的《人侵者》或《7个公主》那样。”此曲作于1899年,1899年6月19日由汉斯·李希特指挥哈莱乐团首演,主题为AB两个对比乐句组成,A乐句为G小调,B乐句为G大调。

第一变奏,C. A. E,据考描写的是埃尔加的夫人卡洛琳·爱丽丝·埃尔加(Caroline Alice Elgar, 1848-1920)。抒情的变奏,主题改变节奏,分别出现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长笛和单簧管上,似乎叙述妻子的温柔体贴。第二变奏,H. D. S. P,快板,描写斯图尔特-鲍威尔(Hew DavidSteuart-Powell),鲍威尔是钢琴家,曾和埃尔加(小提琴)和第十二变奏描写的大提琴家B. G. H合组三重奏团,埃尔加曾这样说:“每当开始演奏前,他总是先奏全音阶快速装饰音型,这里以16分音符的乐节幽默地作弄他。”第三变奏,R. B. T,理查·巴尔斯特·汤森(Richard Baxter Townshend),他是一位歌唱家,其音色令人联想到低音管。他是戏迷,用低音管表现他的音色.以玛祖卡舞曲型变奏开他玩笑,小快板。第四变奏,W. M. B,威廉·米兹·贝克,一位精力充沛的英国乡村绅士,瓦格纳的崇拜者,善谈者,极快板。第五变奏,R. P. A,理查·彭洛斯·阿诺德,19世纪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儿子,学者,喜欢室内乐,C小调中板。第六变奏,Ysobel,埃尔加的小提琴弟子伊莎贝·费顿,埃尔加改用了名字,这位女弟子后来改拉中提琴,所以这段变奏中突出中提琴的效果,C大调,小行板。第七变奏,Troyte,建筑家阿瑟·特洛伊特·格利菲斯(Arthur Troyte Griffith),急板,以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刻划其性格。第八变奏,W. N,住在18世纪摩尔凡附近一座18世纪宅第的诺布里家女人之一的温尼弗雷德·诺布里小姐,G大调,小快板。由单簧管装饰主题的优美变奏。

第九变奏,Nimrod,尼禄是诺亚的后裔,圣经《旧约》记载他善狩猎,约翰尼斯·耶格(August Johannes Jaeger,1860-1909),耶格的德文是狩猎的意思,其人稳重而诚实。回忆“夏日黄昏的一次长谈,我的朋友变得能说善辩,议论贝多芬,特别是他的慢板乐章之宏伟。”降E大调,慢板。第十变奏,Dorabella,间奏曲,献给仿莫扎特歌剧《一丘之貉》中的少女杜拉贝拉的杜拉·彭尼(Dora Penny)小姐。她说话时欲说又止,特别动人,G大调,小快板。第十一变奏,G. R. S,描写希里福德大教堂的风琴师乔治·罗伯特森·辛克莱和他的爱犬丹。据说开头3小节是描写奔下河堤,跳进河里的狗。G小调,极快板。第十二变奏,B. G. N,大提琴家巴西尔·纳文森(Basil G. Nevinson),行板,主题由独奏大提琴变成忧郁的小夜曲。第十三变奏,浪漫曲,﹡﹡﹡,据考这3个符号指正在海上旅行的拉迪·玛丽·利根(Lady Mary Lygon,婚后改为Lady Mary Forbe S-Trefusis),曲中片段引用了门德尔松《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的主题。第十四变奏,E. D. U,因埃尔加妻子嫟称埃尔加为“艾都”(Edu),所以这首终曲实际是自画像,快板。

资料来源:古典音乐之家http://www.gdyyzj.com/yybib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83
最后编辑李商隐 最后编辑于 2007-06-08 14:15:10
TOP
36#

回复: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实在是一个音乐史上非常有独特性的作品,很有新意。既可以分开来作为很多段落,而连起来,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管弦乐组曲。奇才。
TOP
37#

回复: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水兄见多识广。这些唱片都很可爱。
他的四重奏、小奏、钢琴五重奏,我还没有。估计都不错。
TOP
38#

回复: 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原帖由 水天堂 于 2007-6-8 14:36:00 发表
1918    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作品82号
1918    E小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83号
1918-1919   A小调钢琴五重奏  作品84号
1918-1919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作品85号
1920年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逝世……


难道,是埃尔加未卜先知,衷爱的艾丽斯命不久已。当然大协是很悲痛的。我估计这些作品中蕴藏的都是,对爱的回忆和惊心动魄的缠绵。

这点也和拉赫很像。埃尔加在他妻子去世后就没有留下什么大型作品。而拉赫的重要作品,都是他赴美之前完成的。
TOP
39#

回复: 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原帖由 水天堂 于 2007-6-8 15:17:00 发表
埃尔加在他妻子去世后,基本就没有什么重要作品了。写这些作品时,他妻子的身体已经不好了。他妻子比他大将近十岁,出身名门。


所以,无论是对埃尔加本人,还是对音乐史,还是对我们乐迷,艾丽斯能“下嫁”埃尔加,实在是幸运。
TOP
40#

回复: 纪念埃尔加诞辰150周年:我爱埃尔加

原帖由 mzt 于 2007-6-8 23:34:00 发表
他们俩到底谁成就了谁呢?


这事难说啊。舒曼和克拉拉,谁成就了谁?

我的唱片说明书中说,埃尔加夫人出身上层阶级,而埃尔加的父亲是个管风琴手、钢琴调音师和音乐艺人,两者地位相差悬殊。
而且艾丽斯不仅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在音乐方面有天份(talent)。她求学音乐于埃尔加,真是天意,而她爱上并不顾家族强烈反对而委身于当时不文一名的艾尔加,具有莫大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感,因为她对埃尔加的音乐天才有很强的信心。

她伴随埃尔加一起走过不短的灰暗日子。她是埃尔加音乐的重要来源。

我不知道谁成就了谁? 或许,离开埃尔加,她也能是个不错的上层阶级的高贵女士,并且极有音乐天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