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复制链接]

查看: 60982|回复: 146
71#

回复: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学习
TOP
72#

回复: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6、布拉姆斯/法国号和弦乐六重奏

哦,又是一张弦乐+钢琴的作品,我始终认为重奏是试层次试分析力的首选。

布拉姆斯的G大调弦乐六重奏,这首作品前后创作时间很长,较之第一号结构更严谨,表达得更细腻。尼斯的评价是“以惊人的优美,将G大调细腻的离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牧歌意韵;沉静而充满悲哀情绪”。此曲又名《阿嘉德六重奏》

试听的重点:
1、第一乐章,有没有一种不安感觉,系统对乐章频繁的转调能不能细致清晰的表现,结合上一张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比较下Philips和Sony的录音有何不同。
2、第二乐章的快板确有着忧郁的表情,能分别出丰富的半阶音吗。
3、第三乐章的5段变奏,丰富的半音阶法、交错的旋律变化,形成美妙的变化,系统能把这种变化小而细微的清晰完整的呈现吗。

这张片子非常考系统的层次、分析力,稍差一点就容易嘈杂,刺耳。当然CD-Play的级数,PRE的分离度、后级的完全控制、还有箱子中高频的分析力和频率的连贯一样也不少得。

Sony的录音师非常在意重播清晰度,线条感,抽丝剥茧般的不放过任何一个音符可能是Sony的特色了。如果你觉得刺耳,觉得瘦,那就是系统的平衡还有提升的空间,分析上去了,乐感也不能少啊。
如果以整套MBL旗舰推大葫芦播这张碟为100分的话,我现在的系统播这张碟只有30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最后编辑东莞肥仔 最后编辑于 2007-10-18 18:17:38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73#

回复: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学习学习。
TOP
74#

回复: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出了乱码???
最后编辑东莞肥仔 最后编辑于 2007-10-19 00:11:19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75#

回复: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7、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波哥雷里奇/钢琴

展览会之画之钢琴独奏版,波哥雷里奇表现令人激赏,他不仅将穆索斯基原先的音乐骨架清楚地勾勒出来,同时用自己擅长的多彩音色变化为乐曲加肉加衣,让此曲听来有实体感不是冰冷冷的骨架,有得体的风格装扮而不是低俗的衣着。在纽约音乐会演出后,《纽约时报》发表评论,“展览会之画不是一个简单的曲目,波哥雷里奇的演出并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照着谱上的音符演出,但是他轻松的玩弄每一个音符。在乐曲高潮《基辅城门》里,波哥雷里奇弹出了有如管弦乐般富丽堂皇的声音,他筑起一个雄伟的城门。”

这张片子试听前还要重温下DC的4D录音。(公认的靓录音苏菲穆特的卡门就是代表)
“DG在汉诺威的总部于1990年发表了一种全新的录音方式 4D,一下子扭转了DG在录音科技上落于人后的局面。这项由DG录音中心主任Klaus Hiemann和工程师Stefan Shibata共同开发的技术于1993年正式应用于录音工程,其重要部分,就是DG与日本雅马哈共同开发的一部超级D/A与A/D转换器。这种转换器拥有高比特的解析效果,运作方式为21bit,后来更改进为24bit,大幅提升了录音的精确度。概括起来,4D技术包含了四个重要部分:第一是可遥控的前级放大器和麦克风,让录音师调整时不惊动舞台上的音乐家;第二是24bit A/D转换器,增益达18dB以上;第三是Stage Box和数码网络系统,让录音师可以从远端监控录音,而信号传输为全数码式,消除了原先模拟传输产生的各种杂讯;第四是数码均衡器的使用,将麦克风拾取的讯号作最有效的操控。这四部分构成了4D技术。”

试听的重点:
1、钢琴录得格外的大台,能感受到横在面前的三角琴吗?
2、最强音时有稍为的撕裂声,能听到吗?
3、基辅城门那一段,明显有延迟的踏板和重力槌下的强击触键,每下都槌入心中,踏板的震动低频能听到吗?(我自己的系统就听不到踏板的震动)
4、最后一声击弦之后的声音,是否听到琴弦断了?

钢琴不愧为乐器之王,超宽的音域,超强的动态在这张片里展现无疑。你的系统能表现出毫无压缩的琴声吗?这张片子对测试系统的频宽、连续动态及后级电流、控制力,箱子的瞬变还有供电系统都是十分合适的。

波哥雷里奇1958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十一岁至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和提马金学习,在莫斯科音乐院求学时结识克泽拉丝,不仅自此潜心学习李斯特—西洛第学派,最后更与克泽拉丝结为终身伴侣,传为佳话。

波哥雷里奇于1978年赢得意大利卡萨格兰德钢琴大赛首奖,两年后又获得蒙特娄国际音乐大赛首奖。1980年十月他参加波兰华沙肖邦钢琴大赛却未进入决赛,让身为评审的阿格丽希辞职以示抗议,波哥雷里奇自此轰动乐坛。他于1981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音乐会,更以巨大的成功奠定其国际钢琴巨匠的声望,从此频繁登上全球各大音乐重镇舞台。除了演奏之外,波哥雷里奇亦投身于慈善事业。他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亲善大使」;1992年克罗埃西亚政府亦任命波哥雷里奇为「文化大使」。

波哥雷里奇名言:
“这世上只有知识、尊严和爱是别人拿不走的。”
“人生充满了战斗,而我永远都在为自己的艺术奋战。”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76#

回复: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好贴,想收藏,可是找不到收藏按钮.
TOP
77#

回复: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8、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三号,坚尼斯/杜拉第/明尼亚波利交响和伦敦交响,

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我最喜欢的有:李赫特/山达宁/列宁格勒爱乐的第一第二;Horowitz/莱纳/RCA的第三;老拉自己那张(单声道);当然还有本张。喜欢坚尼斯一是因为他成名的道路非常坎坷,这也造就他忧郁的气质;二是他的激情而又真挚的演绎与拉赫曼尼诺夫的音乐本质更接近。

试听的重点:(第二号钢协)
1、开篇的弦乐合奏部分,钢琴的分离度够不够,会不会有时觉得不见了钢琴?当管弦乐齐奏时,有段很快但很轻的钢琴交待的如何?是一粒粒还是一垢垢。
2、第二段6分来钟那段独奏,钢琴掀起的共鸣一浪接一浪,有没有感受到余音缭绕,就象小时候玩肥皂水泡泡,一个未破一个又来。
3、第三段的暗潮汹涌,无论慢板还是快板,钢琴的力度与管弦齐发,能感受到弦乐部的弹性、光泽、张力。唯一的缺点是明尼亚波利交响的木管部分太弱,但坚尼斯的节奏始终贯穿整个乐章,结尾部分跟老拉自己那张比还是差点味道——那种抑郁完全释放了的压力。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78#

回复: 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原帖由 东莞肥仔 于 2007-10-18 17:24:00 发表
6、布拉姆斯/法国号和弦乐六重奏

哦,又是一张弦乐+钢琴的作品,我始终认为重奏是试层次试分析力的首选。

布拉姆斯的G大调弦乐六重奏,这首作品前后创作时间很长,较之第一号结构更严谨,表达得更细腻。尼斯的......





          这张是SONY室内乐的代表作,江湖上绝迹多时,直到去年我才收集到。非常有试音意义,第一乐章既要表现出紧张不安而又不刮耳就是很考系统音色和分析力了。而且由于是六重奏,乐器的分离度对很多CD机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由于自己比较喜欢勃的室内乐,之前已经在飞利普的小双张(438365)里收集了该曲目。总体上飞利普的在很多系统里播都不会难听,很舒服的录音。演奏和录音就比较平和,没有SONY这张表现力那么好!肥仔好野,请继续开讲。
TOP
79#

回复: 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原帖由 东莞肥仔 于 2007-10-19 0:11:00 发表
8、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三号,坚尼斯/杜拉第/明尼亚波利交响和伦敦交响,

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我最喜欢的有:李赫特/山达宁/列宁格勒爱乐的第一第二;Horowitz/莱纳/RCA的第三;老拉自己那张(单声......






              拉三我和肥仔兄的看法也基本一样,手头上也有李赫特的版本,无论是录音还是演绎我都不是很喜欢。还有一张阿格尼基1982现场版,总体上还是这张最合意!
TOP
80#

回复: 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原帖由 垂钓 于 2007-10-19 1:1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东莞肥仔 于 2007-10-18 17:24:00 发表
6、布拉姆斯/法国号和弦乐六重奏

哦,又是一张弦乐+钢琴的作品,我始终认为重奏是试层次试分析力的首选。

这张是SONY室内乐的代表作,江湖上绝迹多时,直到去年我才收集到。非常有试音意义,第一乐章既要表现出紧张不安而又不刮耳就是很考系统音色和分析力了。而且由于是六重奏,乐器的分离度对很多CD机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由于自己比较喜欢勃的室内乐,之前已经在飞利普的小双张(438365)里收集了该曲目。总体上飞利普的在很多系统里播都不会难听,很舒服的录音。演奏和录音就比较平和,没有SONY这张表现力那么好!肥仔好野,请继续开讲。......


2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的奏鸣,发展部分的转位与对位,高峰时的倒影对位,光是第一章的快板就考死好多人、好多机、好多箱。

SONY的录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张力,这张片子确实没得说。

再讲多个故事,布拉姆斯花了11年才完成这首六重奏,正好历经他与Agathe Von Siebold拍拖、热恋、订婚、分手,勃拉姆斯后来对友人说:“是这首曲子使我从最后的恋爱中解放出来。很有意思。“住在城外的想进去,住在城内的想出来”,我这辈子是出不来了,顶多也就是在城门口望望风景啦!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