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第25页有罗斯特洛波维奇拉... [复制链接]

查看: 63928|回复: 248
141#

回复: 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7-5-11 23:23:00 发表
索尔蒂的《塔索》,老卡的《人生序曲》就很好。有几本波德莱尔的书,《恶之花》和散文集等,没有认真看过,很惭愧。


我也是临时想起来波德莱尔有这首诗,这本诗集我少说也有20年没看了。
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裂是有道理的,这两个就是不同的民族。
TOP
142#

回复: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

波德莱尔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些流浪者的尊敬和祝福。他说:

神母爱他们,叫草木更绿,叫岩层有活水流,荒漠有鲜花开,在这群流浪者前面,未来的地狱把亲爱的天堂向他们洞开。
TOP
143#

回复: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

你好!
好久不见你和关山月了.
TOP
144#

回复: 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

原帖由 mzt 于 2007-5-12 1:19:00 发表
你好!
好久不见你和关山月了.


mzt兄好,谢谢挂念。我还是经常上来的,有时也潜水。关山月兄小歇去了,已经有段时间看不到他了。
TOP
145#

回复: 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

非常好的一张唱片,大家都有了吗?
111.jpg (, 下载次数:99)

jpg(2007/5/12 13:49:42 上传)

111.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6#

回复: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第三页王健的德伏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我是看了下面这篇精彩文章才决定发这个帖子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7#

回复: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第三页王健的德伏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情迷德沃夏克[原创]

作者:小歌MM(基点版主)

喜欢德沃夏克,源自杜普蕾演奏的德大协;喜欢杜普蕾,源于其精彩而传奇的一生------这是多愁善感的女人的通病。德大协听多了,便对能写出如此动人乐章的作曲家好奇起来。
我听古典的入门功课不是“听”,而是“看”,或许是对文字敏感的缘故,又或许整天在“思想性”、“创作意念和动力”等语言环境中浸淫,我一直坚持只有先了解音乐人,才能彻底了解其音乐的原则。在听“德九”、“第十二弦乐四重奏”、“水妖”、“小协”等作品时,我对德沃夏克,已有一部分的了解。
有位乐评人说过:德沃夏克是两位最正常的古典音乐家之一,另一位是李斯特。看到这句话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正是,我爱德沃夏克,就是爱他的“正常”。他证明了并不是非要一生悲伤和潦倒,才能创作好作品。我知道这个理由会让很多音乐爱好者,特别是从事艺术工作的音乐爱好者嗤之以鼻。但确实如此,“正常”并不表示没才气和创造性弱,更不表示妥协,它恰好诠释了“生活”和“艺术”的真意:艺术,归根究底,是为生活而存在!
德沃夏克响誉欧洲,成名于《斯拉夫舞曲》。这八支有《匈牙利舞曲》影子的波西米亚民间曲调浸润着深深的捷克民族色彩。他出版的第一部音乐作品集选择的也是《斯拉夫舞曲》。德沃夏克的音乐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传统,据说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甚至对上帝说话也只用捷克语。假如说德沃夏克成名是靠卖弄他的爱国情怀,那么,这种卖弄能坚持一辈子,也是一件值得赞誉的事了。
他确实是一个很念旧的人。没有如此浓重和深刻的感情,他不会写出像《自新大陆》中那么动人的旋律,那么的柔肠绕指,刻骨铭心。这部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期间,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因此当德沃夏克的一名学生斐雪把第二乐章改编成一首独唱曲《回家去》而风靡美国时,被人误以为这首唱曲真的是美国民歌。而德沃夏克也因此曾负上“抄袭”的罪名。朋友引导我听德九时,我一直认为此曲是为歌颂新生活,歌颂美国而作。但从第二乐章开始,就开始萦绕着深切的忧郁的热切的思乡情感。后来我终于明白,并用写作方式来解释:美国是明线,捷克是暗线,就算身在新大陆,依旧忘不了家乡。同样是思家,与kenny.G的《回家》不一样,《回家》是没有根的找家的渴望,德九则是一种温暖而实实在在的感觉。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5-12 15:23:4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8#

回复: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第三页王健的德伏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第十二弦乐四重奏又名《美国》和《黑人》,是德沃夏克室内乐作品中演奏率最广为留传的一首。它是德九的孪生兄弟,同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当音乐学院院长时的作品。假如说《美国》第一乐章是由奏鸣曲式的不太快的快板带出来自新生活的喜悦、期待和赞美;那么第二乐章即转入慢板,略带伤感的抒情,像极德九第二乐章的忧郁的情思,仿佛情人在远方,祈求异乡的云朵能给她带去我的思念。
也许是《自新大陆交响曲》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锋芒太露的原因,使人们忽略了德沃夏克很多其他优秀作品。像《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个发烧友介绍小协,说“不比大协差”。在没得到这张碟之前,我便迫不及待地上网搜索MP3过过耳瘾。由于是网上聆听,不敢妄自于音质和录音等作出评介。和他以往的作品一样,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旋律,第一主题为优美的布拉格风格,第二主题则为热情的吉普赛风格,情深悠扬而质朴无华。在演奏方面它不似《流浪者》般须有太多的技巧,真正是以旋律来感动人。《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德沃夏克在创作旺季中的作品,同期完成的还有著名的《第八交响乐》,即后来被称为《英吉利交响乐》的作品。
有人说,德沃夏克为小提琴写了不算好的作品,而为大提琴贡献了他最好的音乐。那么《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即是其中代表。在创作大协时,德沃夏克的妻姐去世,而她,正是他深爱着的初恋情人。因此在大协中,流连于悲伤的影子随处可见。而德大协的杜普蕾版之所以扬名,我想也因此有关。杜普蕾在录制此曲时,正是身患绝症。但另人惊诧的是,即使如此,杜普蕾演奏的大协中却没有死亡或绝望的气息。就算是最为悲怆的柔板,大提琴慷慨悲泣,管弦乐柔情安抚,不止是乐器之间的对话,更是生命之间的控诉!
德沃夏克的作品看不到花巧的影子,而是给人或轻快的,或悲伤的踏实。或许这与他身世有关。确实,他与其他大师不一样的地方,除了其突出的民族风格外,更是他顺畅的一生。我常常思考,创作的灵感是否真的必须有无限的痛苦和挫折才能激发起来?从德沃夏克身上我为自己解释了答案,其实生活处处能够给予你灵感,就看你是否用心思去捕捉。我也常常思考,什么是好的作品?我在德沃夏克身上也找到了答案:震憾力和冲击力无疑是重要的,但能给予对方享受和领悟的,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人生,何必需要痛苦!
我的生活拒绝痛苦和另类,我只需要正常和有序,我要的只是享受和快乐。因此我热爱德沃夏克,因为他的“正常”。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9#

回复: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第三页王健的德伏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还有一篇爱乐美文,作者也是我的好朋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0#

回复:波西米亚的传说:德伏夏克的乡愁!!(第三页王健的德伏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一首萦绕心头不散的:第十二弦乐四重奏《美国》

作者:老鬼(基点版主)

岁月如歌,歌如岁月,每一曲都是岁月和心灵的交织。细细聆听,不经意间曾流淌过你我的岁月长河,流水潺潺,当你听到它永远不会忘记时,你又怎能不用一生来把它珍藏。我也曾经听过许多难以忘怀的曲子。可是梦中的曲子还是这首德沃夏克《第十二弦乐四重奏》。我在听这首曲子中,岁月也流走了我长长的时光;中年似乎是在这首曲子的陪伴下度过的。它在我脑子里冲刷出了深深的烙记。只要这曲子一想起,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被感动,而且每次聆听都会有新的发现。这就是音乐的奥妙......


《美国》是1893年德沃夏克全家在斯皮威尔度假时写的,他写完了这部作品,而且感觉颇佳。它采用了早期美国黑人音乐的一些动人而且非常迷人的节奏。德沃夏克写作这部作品时,怀有极深的乡愁,一直挂念着波希米亚和他留在祖国的孩子们。 首乐章:充满着妙不可言的平静、满足的感觉—就像有人说的“仿佛黄昏时坐在湖边”。乐章充满迷人的曲调,灵巧的节奏和丰富的随想式音乐,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心。他的音乐是可以入画的,很形象,生动。太深的情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只能通过聆听,你才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做平静;幽幽的如怨如慕,一颗心都在被融化在浓情万缕里。世间最平静的美是泉溪潭湖,美得使人不忍离去。世间赞颂最多的美是风花雪夜,美的使人无法留住。有人说:“古典音乐一直是精英文化,它以崇高的方式描绘神性,描绘人性和大自然。如果你不懂得高贵,当然就不懂古典音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