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3212|回复: 322
71#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Andrew Marshall谈模拟磁带的播放)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07-7-6 15:28:00 发表
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与他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当然还绝不止这些.但都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我所提到的"常识",是"人言不可尽信"这一道理.这需要什么科学数据去证明吗?
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一个听力已经衰退的唱片公司的老板娘,用30年前的母带去对比CD然后说什么什么,我当然会有我的想法并且提出质疑..
所以楼主引经据典的翻出一大堆"名人"的言论试图证明数码胜于模拟,本身就是极为荒谬的想法!
音乐与音响本来就是极其主观的东西,不是几句名人名言可以改变的.
CD刚发明那阵子,几乎所有的CD生产商都在吹嘘他们的CD是比LP要好,楼主现在做的工夫其实一早已经有人做了.

还有,这个《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该怎么样去理解,请找个学法律的人去咨询一下吧.

MENN兄说得对,楼主的心里是有太多灰暗的东西.

或者楼主不如找出来一些关于"模拟如何比数码好"的观点出来,再用科学的理论数据把它们臭批一顿,岂不更加好?



“人言不可尽信”的确是一个常识,但是使用这个常识建议大众“不可尽信”具体某一样事物,必须举出有理并且确凿的证据,或者举出证据支持你不确定它“是不是”,但你怀疑它“是”的道理。请看你原文“Cozart Fine说的CD更接近母带上的声音,如果说里头没有牵涉到商业利益的话,谁会相信?” 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肯定判断之意。该句子改用肯定的语气的表达为:“谁都相信Cozart Fine说CD更接近母带上的声音,这里头必然牵涉到商业利益”。

这句话已经不仅是表达自己个人相信其中牵涉到商业利益,并且还向大众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不单只是您自己,社会上的人普遍都认为是这样了。这明显是缺乏客观性的。

另外,正因为Cozart Fine曾经在唱片公司里工作多年,因此她属于录音专业界内人士,这反而使她的意见能归入专家意见那里供我们作参考作用。我在引用资料之前就说过我所引用的东西并不一定表示我已经验证证实了他们绝对的客观性,但我在没有实物证据之前是绝对不会说否定的话,甚至我也不会说“我怀疑”——因为我没找到实在的证据去产生怀疑。

最后Cozart Fine的那个结论,是她对她所做的一个工程的结果做一个定性的分析,并且她也告知了这个分析的结果是由何而来的,这是相当正常规范的流程。这就好比说很多物理、化学、生物的专业论文,最后都有作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时常可以看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当吻合”等这类的表述。难道我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实在证据的前提下,就怀疑作者因为自身的利益(评职称、争取学术地位)而在分析结果里面掺假?——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假如这样公布出去,甚至是违法的。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不要说否定了,就算你要去怀疑某个作者对自己做的工程或研究的分析结果,你也必须要首先自己重复同样的实验,用自己的实验结果去怀疑他人的结果。

每一个常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基础。

“或者楼主不如找出来一些关于"模拟如何比数码好"的观点出来,再用科学的理论数据把它们臭批一顿,岂不更加好?”——这个做法并不是不可行,但问题是,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找到有用科学的、有测量数据的观点来叙述“模拟如何比数码好”的资料——顺便说一下,请不要把我所讨论的问题的范围扩大,因为之前就声明过这个贴子只讨论“保真度”这个范畴。因此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找到有用科学的、有测量数据的观点来叙述“模拟如何比数码的保真度高”的资料。我会继续留意寻找,假如有任何新发现的话我会把它放到贴子里来的。最后很感谢您的支持。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Andrew Marshall谈模拟磁带的播放)

作曲家Frank Zappa谈录音制作时处理动态的问题


Frank Zappa,美国作曲家与制作人,其作品范围广阔,大致有摇滚、爵士、古典。指挥家Boulez指挥乐队曾经在EMI录制了Zappa的作品《The Perfect Stranger》(CD编号:EMI CDC 47125,1985年出版,天使正价版),Zappa担任录音制作人。除了EMI的录音之外,Zappa还在多个唱片公司里录制了自己的作品。Zappa曾获多项格林美奖提名,并且获得1988年格林美“最佳爵士器乐表演奖”,1997年更获得格林美“终身成就奖”(但可惜的是Zappa本人已于1993年因前列腺癌去世)。

Zappa在1984年底接受了Steve Birchall的采访(http://home.online.no/~corneliu/dig_aud.htm),谈到他的录音室里新添置的数码录音设备。

Zappa说:“录音的时候我们不压缩动态,信号的动态是怎样我们就让它留在母带上,只是在出版唱片的时候才考虑动态的问题。这是因为假如你为了要出版LP而在录音的时候把动态压缩了,这最终就等价于欺骗了购买CD版本的消费者。我们期待能够出版CD。”(原文:We don't compress the material; we leave the dynamic range wide open and usually worry about it when we put it on disc. If you compress everything just because you're putting it on vinyl, then you eventually wind up cheating the audience who buy it on CD. We're looking forward to doing a CD release.)

当记者Steve Birchall问道为何不出版CD的时候,Zappa回答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因为开始的时候你每制造销售一张CD,你就得向Sony/Philips交纳版税,Zappa不想这样干;第二,后来不用交版税了,但要等待出版的CD订单太多了,工厂忙不过来。所以压片厂那时候只接畅销的艺术家的单子。(原文:Because originally when we tried to do it, we were told that first, the artist has to pay them (the developers of the CD) a royalty to press it on CD. I said forget it. They've since discontinued that policy. But still, the problem is that a lot of people would like to do CDs, but the manufacturing capacity of the plants isn't large enough to accommodate every artist who would like to do a CD. They can't manufacture enough. Right now the pressing capacity is still small, and they usually want to press CDs only for artists who sell 30 million copies.)


Steve Birchall也问到模拟技术和数码技术对Zappa的创作性有什么影响,Zappa提到:“你可以在数码设备上得到模拟设备所得不到的声音。数码设备的声音更加清晰,同时动态惊人。”(原文:You can do sounds on digital that you can't on analog. The sound is clear, and the dynamic range is ridiculous.)

(待续)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格林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Frank Zappa谈数码录音制作)

BBC录音室经理、录音师Martin Fenton谈商业发行开盘带、LP、CD


Martin Fenton曾经在BBC电台和录音师任经理一职,现在是自由的录音师。

他在Steve Hoffman论坛上的ID为posieflump。今天在该论坛上有网友发贴子问是否商业发行的开盘带音质优于LP。当然这是一个不能用统一的答案来回答的问题,不过因为60年代中后期开始,因为经济效益等原因,相同的磁带宽度,唱片公司开始发行4轨的录音(原先为双轨),并且采用高速对录(为了节省生产时间)等生产方法,甚至还有一部分开盘带带速减半,降为3.75ips,导致从那个时候开始商业发行的开盘带音效大打折扣。但幸亏的是50年代 - 60年代中之前商业发行的开盘带,绝大部分都是双轨、7.5ips带速并且还采用原速对录(因为那个时候高速对录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音质是相当有保障的,但缺点是成本比较昂贵,我有一份58年的RCA的开盘带目录广告,里面标的售价是当时对应曲目LP的4到5倍。

几大唱片公司50年代都有这种双轨7.5ips的开盘带出售。当然EMI也有,并且它家更绝的一招是:用开盘带来发行歌剧。我有一套Karajan指挥爱乐乐团的《法斯塔夫》,整整沉甸甸的三大盘开盘带,50年代的时候这套歌剧要40多美元才能买下来(那个时候4000多美元就可以在新泽西州买一栋房子了),可见这种产品EMI是拿来作为市场实验用的。

Martin Fenton在这个帖子里(http://www.stevehoffman.tv/forums/showthread.php?t=119680,第14条发言)认为,音效最好的开盘带是他听过的某一款EMI发行的7.5ips的双轨歌剧带子。他用该开盘带、头版LP、头版CD对自己进行盲测,他发现开盘带和CD之间只有很小的区别,但他不排除这些小区别是因为CD的混音稍有不同(主要在于开盘带上的嘶声背噪稍大一些,低频分量轻微地少一些而已,原文:Listening blind, there was very little son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ape and the CD - the tape was a touch more hissy and had slightly less bass (which may have been tweaked on the CD, of course.))

同时他对比发现LP跟开盘带和CD的不同之处比较大,并且有可闻的内圈失真。因为该LP是保存在BBC电台的资料库里的,所以Martin Fenton查阅资料库档案,发现该LP从被生产出来到现在为止,只播放过两到三次,可以说是全新的,因此排除了LP品相不佳这个可能性。(原文:The LP was plagued with end-of-side-distortion, yet when I later examined the pressing, it was pristine (it belonged to the BBC Gramophone Library, and had probably been played only two or three times.))

因此Martin Fenton所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对于那款歌剧录音来讲,头版的LP是比不上开盘带和CD的。甚至最后他还说在盲听的时候,开始他还以为播开盘带的时候是播CD呢。(原文:In the test, I initially wrongly identified the tape as being the CD - I assumed the recording with extra bass would be the tape!)

关于我自己的看法:我前面提到过那套《法斯塔夫》,这个录音EMI也出了CD。现在我基本上把那三盘开盘带放在柜子里“束之高阁”了,并不是因为它音质不好——相反它的音质是好得让人没有异议的,而是因为我怕自己哪次操作不小心,会把磁带拉断或者缠进导带轮里面而弄坏;并且我觉得EMI出的CD的效果其实跟它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再加上CD方便并且也不磨损,何乐而不为啊。EMI现在有些新录音已经用DVDA出版了,希望它也能同时用DVDA多出版一些经典录音(有几款前几年已经出了,好迹象)。

(待续)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BBC电台经理、录音师Martin Fenton谈商业发行开盘带、LP、CD)

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Tom Jung作为录音师,其专业生涯开始与1969年:那一年他在明尼亚波利斯(明尼苏达州城市)创立了“Sound 80”录音室;而他最大的贡献则是他后来创建并且亲任录音工作的DMP唱片(Digital Music Products)。DMP主要以发行发烧级Jazz录音为主。在77年的时候,Jung的录音室已经开始采用3M公司的数码录音机,是当时首先采用数码录音的录音室之一。

Stereophile杂志的记者David Lander在2004年6月发表了Tom Jung的访谈录(http://www.stereophile.com/interviews/604jung/index.html),里面谈到了Jung的从业历程。由于DMP是一个注重数码技术的公司,因此采访里有相当多事后涉及录音技术的讨论。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 记者David Lander问,在1983年的时候,当时市面上只有大概百余款CD,并且主要还是古典音乐,为何Jung要说服日本三洋公司帮忙压制爵士乐录音CD。Jung回答道,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来试图解决模拟录音的缺点,但未果。Jung也认为数码录音也有自己的缺点,但他认为这些缺点并没有像模拟录音的缺点那样有害。(原话:Because I'd spent so many years trying to get around analog problems. To me, the side effects of digital weren't as harmful. )并且Jung也认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所以他的决定是权衡了优与劣的,他决定采用数码录音,淘汰模拟录音。(Nothing's perfect, but good or bad, I made a conscious decision to go digital and leave analog behind. )

2.  1977年的时候3M公司提供的数码录音机是一个原型产品,记者David Lander问Jung当时对这个录音机的声音有什么印象。Jung回答说他首先感觉到的是那种没有了抖晃失真的声音(The thing that grabbed me in that first playback was the absence of wow and flutter)。并且Jung说,爵士乐里面经常要用到钢琴,他觉得只有采用直刻技术,或者数码录音,才能接近他心目中想要的声音(Most of the recording we were doing included a piano, and getting a piano sound was always a real struggle. Doing it direct to disc or on digital tape, I could get a lot closer to what I was after)。同时数码录音的背噪很低,正是这两样因素使得Jung决定采用数码录音(And the noise floor was just a real shocker. Those two things won me over)。

3. 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所以DMP现在出版SACD。Jung在一开始也清楚CD格式的PCM技术的缺点,他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44.1kHz的取样率决定了ADC要有一个20kHz左右的滤波器,而很多这样的滤波器在上限频率的范围内会有严重的相位漂移,对音质有不好的影响(With PCM, the brick-wall filter at approximately 20kHz has so much phase shift that it manifests itself down at 2kHz and 3kHz, where the ear is very sensitive)。甚至Jung笑着说,他后来对PCM的缺点不能容忍的程度,曾使得他想重新采用模拟录音,但他最后没有这样做(I got so I really, really didn't like the way PCM sounded—to the point that I even considered trying some analog recording again—but I caught myself before I did that. [laughs])

4. Sony曾经向Jung演示过DSD录音技术:现场有爵士乐四重奏在演奏,他们比较麦克风拾取的现场声音、传统的16bit PCM、20bit PCM和DSD这四种,Jung觉得DSD的效果最接近麦克风所拾取的声音。(They had a jazz quartet set up in the studio, and David Smith, who is Sony's technical guru, had built a passive four-way switch that would allow us to listen to and switch between the live output of the mixing desk, conventional 16-bit digital, the latest and greatest 20-bit [PCM] converter, and finally to DSD. The DSD was so much closer to the live signal than either PCM converter that it was obvious this was a direction I really wanted to pursue.)


所以从Jung的采访可以看出,他决定采用哪种录音方式,是由该录音方式的音质是否能让他满足为准。PCM数码录音跟模拟录音相比,前者更让Jung满意,所以当年就采用了数码录音;现在传统的16ibt、20bitPCM数码录音跟DSD相比,DSD效果更好,所以现在他就自然要采用DSD录音,发行SACD了。

(待续)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维基百科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这里将要引用的资料在整个贴子系列里稍显特殊。贴子的题目里说的是“名人谈”,但下面的资料里我们却不能确认他们是否是名人——因为维基百科上提供的只有参与编写的网友ID和IP地址,我们无法得知他的真实身份。不过由于维基百科的一条规则是“客观”,带有个人情感的叙述和论点都会被删除,同时因为每一个可以上网的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上的条目(意味着不可能存在有某一利益群体包揽了某个条目,只写对他们有利的信息),因此上面的条目和叙述都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由于上述原因,我觉得下面的资料值得一看。

在关于条目“Analogue Sound vs. Digital Sound”的用户讨论里(http://en.wikipedia.org/wiki/Talk:Analog_sound_vs._digital_sound),有网友叙述如下:

Quantization noise - All audio already has a noise floo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rmal noise in analog electronics or mic elements (or the air itself if the electronics were perfect?) As long as your quantization noise is well below this noise floor, you've reproduced the signal exactly.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假如量化噪音远小于信号背噪的话,那么在听觉的意义上你是100%还原信号的。

听上去有点让人吃惊,但这实际上这里说的是PCM格式里的一些基本事实。很明显:对于现代录音技术来讲传统的16bit量化精度是不足够的,首先是动态范围,其次是对信号的量度精度。但是假如我们用16bit的量化精度来复制旧的模拟磁带录音,这个在听觉上不一定成问题。因为16bit的动态范围为96分贝,已经超过80年代之前的所有专业模拟开盘录音机的动态范围了;另外从理论上来讲“16bit量化精度是不足够”意味着数码复制后所代表的信号跟原始信号有所不同,这就等价于“在原始信号基础上产生了噪音”,这就是“量化噪音”这个名词的来由。很多时候16bit格式的量化噪音是远小于模拟磁带的背噪的,因此虽然客观上来讲重播的信号里有了量化噪音,但是这个噪音是完全被掩盖在原始信号的背噪里,人的所有感官都是听不出来的(哪怕你拥有“第六感”或者“超能力”)。直观来讲,这种情况的本质是模拟磁带等的背噪已经“破坏”了原是信号的精度了,而16bit的量化噪音对于那个已存在的“破坏”来讲是可忽略的小量。

打个贴切的比方:假如你站在一台以全功率状态运行的喷气式发动机旁边,同时旁边有一人以日常谈话的音量跟你说话,那你肯定是完全听不见他在说什么的,并且你也不会觉得喷气发动机的声音变得“温暖”、或者“尖锐”、或者“甜美”之类的,一点变化都没有——换个说法,你分辨不出“喷气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人说话”这两种情况的区别。这里请注意我不是说16bit是足够了的数码格式,以上讨论仅对复制有一定背噪的旧的模拟录音而言DSD或者高规格的PCM格式是今后录音和重播技术发展的必然途径。

另外有一位用户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在理:

If you then approach the audibility issue subjectively, and look to the general hi-fi press for information, you're mostly into a realm dominated by listening tests done without adequate experimental controls, and that is an debate I wish to avoid getting involved in!(原文翻译:假如你用主观的态度来讨论“听感”的问题,并且从市面上那些音响杂志新闻媒体里寻找信息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几乎踏入了那个被“不经科学实验控制的感官聆听”所控制的圈子里了,这一类讨论是我所不想参与的。)


(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7-16 20:58:12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原帖由 cwk 于 2007-7-16 19:42:00 发表
cd正逐步被MP3淘汰,你能证明MP3比CD好吗?


按照您的逻辑,请问:78转已经被33转LP淘汰了,你能证明33转LP比78转粗纹好吗?

我所引用过的资料,都没有用“A淘汰了B,所以A比B更好”这种逻辑。认真阅读这些资料之后大家会发现它们的逻辑是:“A的数据指标比B好,并且实际比较A比B更真实,所以A比B更好”。而A淘汰了B则是以上优点所带来的副产品而已,这个因果关系不能混淆。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7-16 21:28:54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ecca混音工程师谈唱片混音)

Decca混音工程师谈唱片混音


Chris Burmajster曾经为Decca混制历史录音,历经十年;后来又为Cala公司混制了一系列Stokowski在40-50年代的历史录音,该系列唱片两次获得《Classic Record Collector》杂志的“管弦乐录音奖”。

Stokowski协会杂志《Toccata》2000年秋季刊号上发表了Burmajster写的一篇文章(http://homepage.ntlworld.com/chris.burmajster/re-mastering.htm),里面介绍了一些混制那系列Stokowski录音的技术细节。

在这篇文章里面,Burmajster提到在数码录音刚开始被采用的时候,Decca是如何再版模拟录音的。首先第一步是把模拟母带直接转录到数码磁带上(采用Decca自行开发的IVC系统,或者用Sony的U-Matic系统),然后把数码磁带上待编辑的段落拷贝到另一盘空白带子上进行操作,这样就算编辑第二盘磁带的时候有误操作,还有第一盘数码磁带上的信息作为备份。

另外作为补充:根据这个贴子前面引用的资料,Decca的IVC跟Sony的U-Matic系统在数码磁带拷贝过程中都采用了很强的纠错技术,因此能够做到像现在电脑硬盘那样的100%精确拷贝。因此用数码混音技术制作出来的唱片,可以保持工程师在混音母带上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未完待续)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Geoff Emerick是EMI资深的制作人和录音师,他负责制作和录制了Beatles的九张专辑(其中有著名的“Abbey Road”),并且他发明了一些很有用的录音技术,比如说close miking、preamp distortion、 backwards sounds、 automatic double tracking。

这里是Maureen Droney对Emerick的采访(http://www.prosoundweb.com/recording/books/berklee/geoff.php),里面有一些关于EMI录音有趣的小信息:

1. 60年代的时候,进入EMI从事录音方面的工作,EMI会首先把你安排去学习LP刻盘。Emerick解释说,因为这可以训练一个人知道母带上的哪些效果是可以放到LP上去的(to know mastering was to know what you could get on the tape that could actually be transferred to the master. Because, of course, if you overdid the bass end, or didn’t get the phasing right when you were recording, there were problems)。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众所周知LP这种格式比开盘磁带差很多,所以在录音室混好音的立体声磁带,不能直接灌录到LP上去。

2. 在EMI,假如你想当制作人或者录音师,需要熬到40岁以上才可以。Emerick解释说这是EMI公司里的老规矩。

3. 这一点有点令人意外:在那个年代(60年代),制作人和录音师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插手LP刻盘的工序。Emerick在采访里说,有一次他在送往刻盘工序的母带盒子上写了一句“请不加改动地原样灌录到LP上去”,结果引来严重后果。Emerick还提到,结果后来他终于申请到了特殊的许可,可以参与LP刻盘。

从Emerick的亲身经历可见,那个时候EMI的工种分工近乎于死板,录音的制作人和录音师竟然不能参与唱片的刻制,也就是说唱片上会出来什么声音,他们无法掌握。那个年代出版的LP冤枉了多少好录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重新制版的CD、SACD和DVDA,音效要比当年的LP好很多。

幸亏的是,EMI当年“不让录音人员参与唱片混音”的这个规矩后来逐渐得到纠正,现在,“录音人员参与唱片混音”已经成为EMI的一个常规了,这也反映了现在的新录音,消费者买到的唱片,里面的音效是得到了录音师的认可的。

4. EMI的母带采用的都是质量最好的磁带,并且用于录音的磁带都不重复使用。Emerick提到,他有次打开一盘30年没动过的带子,发现带子的状态没有任何退化迹象。

(待续)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7 22:31:00 发表
33转淘汰78转属于工业技术革新的成果,是技术上的完全击倒,当然有些录音仅只有78转发行,喜欢他的话,唯有抱着不放。
至于cd发明后,lp渐渐走向没落,这只是建立于方便保存和使用上的优点,厂家不愿意生产lp了,迫使他逐渐退出主流,作为消费者只有被迫接受这个事实。
先放下lp最大的优点---模拟录音黄金年代所发行的唱片不说,光是现在发行的、新的录音,cd也丝毫占不到便宜。诚然就像松香味所说的那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玩得好lp,甚至有许多人连欣赏到一套调整合理的高档lp的声音和魅力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cd与mp3之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33转淘汰78转的年代,由于当时科学水平发展的限制,33转的进步大部分只体现在音质上,在使用方便性和保存上没有本质的进步;

CD淘汰LP的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进步的程度已经可以同时体现在音质和使用方便性这两者上面了。消费者购买CD而不买LP,每个人所做的决定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人看中音质;有的人看中使用方便;也有人同时看中音质和使用方便;也有可能是厂家不再生产LP了。但是,可以用科学指标来衡量的音质,却是客观的。

一种唱片制式的音效是否比另外一种好,和它们的使用是否方便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当然,唱片是商品,一种商品取代另一种商品的背后,也必定有商业原因;但是我们不能说全部的原因是在商业上。这好比说古时候人感冒发烧了,有的地区采用巫师举行宗教仪式来“治病”;现代社会,人感冒了吃些药就好了。所以说现代医学取代了巫术。很明显,医药业是商业,并且吃西药比举办宗教仪式要方便得多,但是我们可以断定现代医学取代巫术的仅仅是因为商业原因和使用简便吗?

不过,以上并不是说A取代B,就必定是A比B有更好的技术水平。A取代B,有可能A同时具有技术和使用的双重优点;也有可能A只具有使用上的优点,技术上反而弱;也有可能A只有技术上的优点,使用却更麻烦——以上三种情况的判定,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可以证明:CD、SACD和DVDA这一类数码唱片要远比通过机械方式发音的LP好得多;科学方法也可以证明:MP3这一类有损压缩的媒体要比CD等音效要差。

现在新的录音只要是正规有质素的制作,假如同时有发行CD和LP的话,那CD是更忠实于母带的,这点毫无疑问,这个贴子里面引用过的众多著名录音师制作人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证。当然音效上来讲CD和LP两者肯定能听出不同,因为LP刻不了太多低频和高频,用输送给CD制模的声音信号来刻制LP,会让LP模子废掉的。所以我觉得去评论两者的这种“不同”,只能用“我更喜欢谁”来形容。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8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7 22:46:00 发表
30年没有打开?
这盘母带可以说已经报废了,知道什么是磁复制吗?
你听听六十年代模拟录音的cd复刻版,看看能否听到某些弱奏的背噪中,是否夹杂着相邻的强音段落?
只是因为磁带长时间没有卷动,相邻圈数的磁带互相磁复制的结果,如果碰巧强、弱信号处于相邻圈数的话,特别容易发现。


任何产品都要遵循它的操作规则和物理特性来使用,才能够正确发挥它的效能。一盘好的磁带+正确的保存起码是:

1. 带基足够厚,有韧性;

2. Tail-out缠绕存放并且定期倒带。

3. 恒温、恒湿、避强光、避尘、避磁。

做到以上几点,我觉得您所说的问题,在“可闻”这个层次来看是可以避免的。也的确有很多资金雄厚的大唱片公司也做到了。

对于旧的录音,就算是当时立刻生产的LP,也不见得能够很好地利用“新鲜的母带”这个有利条件。因为那个时候只有模拟式剪辑混音,而没有人会在第一代母带上编辑的,都是录到工作母带上搞。所以LP所利用的信源已经是来自于第二代的复制拷贝了,而最后到了磁带灌LP那一步的时候,那就已经是第三或者第四,甚至更高代的磁带了。专业开盘磁带每拷贝增加一代,背噪增加3-5分贝这个事实相信大家都清楚。但是尽管如此,这还不是我们要直接关心的:因为绝大部分的成品LP连这个磁带背噪都无法完全重现出来,更不用说那些已经被背噪所淹没的细节了。

但是数码录音或者制作就不同了。数码录音最好,一开始便是数码存储,不管你如何复制和编辑都是100%无损的,因此只要操作流程规范,最终成品CD上的声音就相当于“第一代母带”级别的。另一方面,模拟录音数码编辑是重现该模拟母带的最佳方式。只要操作得当,消费者可以听到第一代母带的音效。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8-08 05:48:12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