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1853|回复: 322
11#

人的听觉能辨别出多少Jitter失真?

日本国家高等工业科技研究所的Kaoru Ashihara等人的研究成果在《Acous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杂志的2005年26卷50-54页发表。他们的实验中的受测者是经过专门的训练的,全部受测者能以75%的正确率区分2微秒的随机Jitter失真;而对于只有500纳秒的Jitter失真,只有25%的受测者能听出来;而对于250纳秒的Jitter失真,没有任何一位受测者能听出来。

最重要的是:该报告指出,现在一般的CD机的Jitter误差的数量级远远小于上述那个250纳秒的界限;并且里面还提到有另外一个研究小组用实际的音乐实测了一些DA系统,发现最高的Jitter误差才只有3纳秒,因此他们的结论是:当今消费者层面的音频数码产品的Jitter失真是不能被人耳所察觉的。

文章可以在这里下载:http://www.jstage.jst.go.jp/article/ast/26/1/50/_pdf

felixcat评注:由此看来,有些人声称自己能够分辨出CD机的Jitter失真,那么可能性只能是:1. 他的CD机太旧了,Jitter失真的确很大很大;2. 他所能听到的“失真”,不是因为Jitter引起的,而是来源于系统里其他环节。
TOP
12#

前面提到过CD的Jitter失真,要多大才能被听到。那篇实验报告里提供了实验的所有详情,我想到,当今最好的制作流程可以做出效果很好的CD,同时80年代的时候同样也有不少效果一流的CD——所以我觉得Jitter失真有可能不是影响音效的主要因素;因为既然报告里有民用器材的Jitter实测,民用的数值都这么小了,那专业的就更不用说了吧。

同时我也怀疑现在器材厂商广告里宣传的“减小Jitter失真”到底是否有实际意义——这里我当然不是质疑说那些器材不能减小jitter失真,而是我想问:Jitter减小了,你真的能听出来吗?

个人的胡思乱想,欢迎讨论。
TOP
13#

Decca老工程师:数码更真实!

Michael Mailes:Decca公司混音工程师、技术工程师,在Decca里工作了45年。


============================

"Record buyers heard only the sound through their own audio equipment; they did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hear the sound direct from the recording console. We as engineers could compare the console output to the off-tape sound. Comparing off-tape digital sound/off-tape analogue sound and direct from the console sound it was obvious that Digital won hands down. "(消费者只能够用自己的音响听唱片上的声音,他们没有机会来聆听录音现场从麦克风传送过来,直接连接到监听喇叭上的声音(felixcat注:这可是比母带更“保真”的源头啊,整个录音里最终极的HiFi!也称为“Direct-Feed”)。我们作为公司的工程师,因此当然有机会比较信号录到数码磁带和录到模拟磁带上的区别了,很明显数码磁带的效果最接近Direct-Feed。)


链接:http://www.mancini99.freeserve.co.uk/Michael_Mailes.html
=========================================


Felixcat评注:这是Decca的内部人员提供的第一手资料,里面的信息相当宝贵,让我们消费者知道了之前不可能知道的东西。有了以上的资料,我觉得:要讨论数码和模拟谁更“真实”,那根本不必讨论了:数码必胜。从本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Mercury、Telarc、Decca的重要工程师亲口告诉我们:数码更真实(后面我还可以找来RCA的Pfeiffer评论数码技术的信息)。我自己的聆听已经让我确信数码技术好,现在这么多著名的录音师都用亲身实践、用事实来说话,这真是让我确信自己的判断了。

同时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为什么当年数码录音技术和设备一推出,各大录音室都纷纷添置作为主要录音设备,取代模拟式录音——它的效果如此之好,假如你是录音师你也挡不住这样的诱惑啊。
TOP
14#

asdffx000 在 2007-3-23 20:45:38 发表的内容

一般数码录音出来是96/24或88/24,好过或和LP差不多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但问题是这些格式一般消费者听不到,出来后都要降级到CD的44/16,所以我个人觉得CD和LP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好意思我的引用漏了说,Michael Mailes原文讨论的语境是针对Decca自己设计制造的(主要由Tony Griffiths设计)数码录音系统,该系统最开始是以16bit/48kHz工作,到最后来也就升级到20bit/48kHz。

接下来Michael Mailes会说到“CD跟LP比较”的问题。
TOP
15#

某些早期流行乐CD制作的错误做法

George Graham:制作人、录音和混音工程师,有30多年专业丰富经验,擅长录制摇滚、爵士音乐,现居于宾西法尼亚州的Carbondale市。

他的个人网页上有他撰写的《Whatever Happened to Dynamic Range on Compact Discs?》,现摘录有关段落如下:

“several prominent mastering engineers have complained that they are being pushed to make the CDs they work on as loud as possible. The digital audio medium also has its maximum upper limit in level, in this case all digital "ones." So to make the music sounder louder more of the time, that means adding compression, just like the bad old days of 45s.”(一些著名的混音工程师抱怨说他们的客户施加压力,要他们把CD做得尽可能大声。由于数码格式对可承受的最大电平有限制,也就是说二进制数里的111...11,因此假如平均电平比较高,你就可能要进行动态压缩。)

felixcat注:George Graham此段原文的语境是针对流行乐CD来说。原文链接:http://georgegraham.com/compress.html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6#

CD的实际动态范围能达到哪种开盘磁带机的水平?

同样来自上述录音师George Graham的原文,他说:


“For the first time, consumers could purchase a recording in a medium whose dynamic range exceeded that of $20,000 professional tape machines.”(从那时候开始,消费者就可以购买到这种媒体(CD),它的动态范围能够超越售价2万美元的专业开盘磁带机)

felixcat注:请注意,不要误认为上述说法=CD可以媲美2万美元的开盘机,原作者只是说CD的动态这个方面的比较。
TOP
17#

Decca老工程师:芝加哥乐团团员的提问

同样来自Decca工程师Michael Mailes的回忆:

=======================================

I remember after a playback on one of the early digital recording sessions in Chicago, (Solti/ChicagoSymphony Orchestra) one of the woodwind players asking, "was that a digital playback?" on being told it was, he said "I thought so, the woodwinds and upper strings sound much cleaner". There was a fairly large anti digital faction but on many occasions we put on carefully controlled demonstrations and usually convinced people that digital recording were truer to the sound the engineers produced on recording sessions.(我记得早年刚开始采用数码录音,某一次Solti指挥芝加哥乐团录音,在大家试听刚录下来的片段的时候,一位木管组的成员问:“这是不是数码磁带重放呢?”当我告知他的确是数码重播之后,他说:“我早猜到了,木管和弦乐高频部分听上去特别干净。”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数码录音,但是每当我们把数码和模拟两种版本播放出来让他们自己亲自试听比较之后(felixcat注:估计这些是参与录音或者跟Decca特别熟的人士吧,不然的话一般百姓怎能会有本事让录音师来做对比演示呢?),他们都被折服了:数码录音的确更忠实于原声。)

http://www.mancini99.freeserve.co.uk/Michael_Mailes.html

===========================================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8#

我爱LP 在 2007-3-23 23:30:04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楼主老是引经据典的要证明数码比模拟好其实没啥是意思.
真实=好听?我想就有不少DX反对.
LP的播放受种种因素影响,失真是在所难免的.但CD何尝不是一样,从母带到CD碟再由CD机播放出来,如果说是没有失真的话,那么每部CD机播放出来的声音就应该都一样了.
不论你听CD\LP\MP3,和现场相比只不过都是失真的罐头音乐而已.关键是自己愿意接受哪种失真的声音而已.
就像有人喜欢喝纯净水,有人喜欢喝茶,喝酒,喝可乐,甚至喜欢喝止咳水!


多谢你的意见。不过我想建议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被引用的那些文章上,而不是放在felixcat上。
TOP
19#

asdffx000 在 2007-3-24 10:32:02 发表的内容


不知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发表的,最好麻烦楼主可以全部贴出来看看,你给出的连接我看不到。

我估计这篇文章因该是比较旧的吧,因为数码录音还停留在48khz。

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的是,据我所知早期48khz降到44.1khz损失非常大的,特别是16bit,20bit的还好一点。因为没有足够的余量。所以后来把高格式向下转为底格式时基本上会加上dither,如果不加dither,转换后会增加量化噪声(记得有文章说过这是几可观),影响可听范围内的音质。

现在基本上数码录音后转为CD格式时,都会加上dither,好的dither的算法可以尽可能保留原来录音的神髓。让16bit的CD达到20bit甚至24bit的效果。(UV22的新算法说可以做到24bit效果)
出名的dither有UV22,POW-R等,XRCD自己也有一套独门的Dither。


这篇文章根据原文网站标注的日期,是在2004-2005年间Michael Mailes跟G.Mancini的通讯录。

我把原网页打包,请点击下载解压后观看:[rar]Upload/200732423124461487.rar[/rar]

另:有个小建议,假如以后有国内链接不上的网站,可以尝试使用代理服务器(有很多专门公布免费代理的网页的),用了之后应该就可以的了。因为涉及到版权问题,我不能总是把别人网页整个打包贴出,这一点请您谅解。

dither称为噪音整形。关于这个的详细讨论请看我以前写的一个帖子:《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0#

dr kuang 在 2007-3-25 3:44:19 发表的内容
楼主的心结在于20多年以前的模拟录音,在市场上购买得到的唱片格式中何者失真最低。假如单从技术上分析,当然是SACD或者DVDAUDIO更为出色,不过前提是要忽略模拟母带的衰退问题,结果实际听感测试并非单纯以格式的技术指标可以确定。



这个是我的一个疑问,但是我的疑问并不是哪种格式失真小,而是到底那些模拟母带假如按照唱片公司里正规的储藏条件,衰退是否有传说中的严重?

三个月前有一位玩开盘带多年的老先生送我一盘带子,是Prev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行星组曲》EMI录音(就是TAS上那个)双声道工作母带的拷贝,他说这盘带子是80年代初他托EMI的熟人弄到的,那距现在已经20多年了。带子是15ips带速的,听上去效果相当相当真实,很难让我想象到会有可闻的“衰退”。当然也有可能说已经严重衰退了但效果仍很好,不过假如亲耳听了之后你就会感到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

哦对了,这个帖子里关于录音那些我一直都是说数码技术的,没有特指CD(尽管CD是目前音频数码领域里面的一个代表),怎么说着说着就跑到CD上来呢?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