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并非完全原创】巴赫是个永远的话题! [复制链接]

查看: 12350|回复: 63
21#

巴赫《双钢琴和三钢琴协奏曲》:卡萨德絮是法国最著名的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1911年进巴黎音乐学院,1922年开始全球巡回演出.卡萨德絮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这就是追求典雅与平衡感,他认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质,而不是技巧.他对法国作曲家弗雷等人的作品的诠释被公认为是权威。 卡萨德絮本人是钢琴指奏法的最后一位传人,所谓指奏法就是说在演奏过程中,不管多重的音,演奏时手臂与手肘都不动,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技法了。这张巴赫唱片是卡萨德絮著名的唱片之一。

[upload=jpg]Upload/20072181702820538.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22#

巴赫改编曲:巴赫音乐的一大宗是键盘乐作品,尤其是为管风琴而作,各种组曲、舞曲、奏鸣曲、赋格曲、托卡塔,以及合唱作品中的众赞歌前奏曲等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质精深。不过,除少数巴赫迷外,脱离了基督教环境的现代听众对管风琴音乐的认同很有限,甚而觉得它们相当沉闷。或许是为了便于欣赏,便于推广,让听众能够打得起精神来,美国指挥家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用他那本就出了名的标新立异的现代手法,将巴赫众多此类作品改编成管弦乐曲演奏。无疑,他这样做是会遭到极大非议的,尤其是崇尚正宗、还原的巴赫专家或巴赫乐迷,更是不能容忍如此“亵渎”。但音乐大众是完全可以接受它们的。我还应该说,由管弦乐队演奏巴赫这些乐曲,效果非常之好。尤其弦乐的明亮、绵软,于我们的听觉远比管风琴来得惬意。斯托科夫斯基本人曾在Decca和Suprsphon都录过演奏这些改编曲的唱片。

[upload=jpg]Upload/20072181771826318.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23#

巴赫《三重协奏曲》和《大键琴协奏曲》: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444785017.jpg[/upload]
TOP
24#

巴赫最有名的两部康塔塔:《醒来吧,长夜已尽》,《心与口,行为和生命》。巴赫教堂康塔塔主要为礼拜使用,其写作根本当然是《圣经》,歌词大部分来源于后人所作诗篇(至今教堂音乐中这类诗篇仍多如星斗,其中不少古意融融),音乐与那些简约而诡秘的寓言互相反射。最着名的一首,BWV.140,是一部警世之作,写于1731年,用于圣三一节后第二十七个星期天。它的本事来自圣经中《马太福音》25节中1—13的简短寓言:五个聪明的和五个愚笨的女子提灯迎接新郎。五个愚人没有带灯油,在等待新郎时睡去。待她们醒来,匆匆去找灯油的时候,与新郎失之交臂。充满罪孽的人间,就这样一再错过真理和救赎。听那持久的呼唤,“醒来吧,醒来吧!粗心的女儿们,你们在哪里”,“哈里路亚,哈里路亚!加入婚礼的盛宴吧,去迎接他”,“他来了,他来了!新郎来了。天国的女儿们,他自天国而来,走向你们的母亲的房屋。”新郎这里其实是指耶稣,女儿是指人的魂灵。音乐形式是二重唱独唱合唱穿插。二重唱里,人与耶稣殷切对答,如同情人之间的对话。而那呼唤之声如此宽柔,好象把一样热热的东西放到人的手心里,那颗悲悯之心当真有一种大东西在背后支撑。这段旋律,巴赫还用在了马太受难和BWV.60里。巴赫(耶稣,人类祈求的欢乐)这个脍炙人口的选段选自巴赫的第147号康塔塔《心与口》(全名《以心、口、行为和生命》)的最后一乐章。经常被改编成其它的演奏形式演奏。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02598615.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25#

我说说肤浅的体会:巴赫很多声乐作品和《圣经》有关,我们要了解作品内容和背景。网上能找到唱词。比如《马太受难曲》是讲耶稣被出卖,处死最后复活的过程。我们如果对圣经故事比较了解就很容易理解这部作品。巴赫的康塔塔大多是宗教康塔塔,是建立在路德赞美诗上的。康塔塔传统的最佳版本当然是卡尔.李希特全集。库普曼也录有全集。当今的版本首推苦一肯和贾丁纳: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1&titleid=110359&page=12
TOP
26#

哈哈,同感,握手!赫尔维格和苦一肯的合唱是最美的。赫尔维格的巴赫作品应该全收,但HM价钱比较贵。苦一肯在DHM只出了4集康塔塔,也是极品。计划到2011年才能出完全集。
TOP
27#

如果要在所有巴赫所创作的乐作品中,指出哪一部可算作他的顶峰作品,无疑的就是这部“b小调弥撒”了.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和“荣耀颂”(Gloria)这两段,是为了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当时这位选候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美国著名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 Stokowski, Leopod1882一1977)曾说过:“巴赫的这部作品确实是音乐领域中最崇高的作品。”他又说过:“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虽然巴赫从1733年就开始写这部弥撒,但这部弥撒直到1845年(巴赫死后95年!)才出版,巴赫在世时,全部弥撒从未演出过,直到巴赫死后184年,(1934年),才由柏林歌唱协会演出。虽然这部弥撒的宗教气氛非常浓厚,但它太复杂,太大型了,已远远超出教堂中崇拜的范围之外,所以人们一直是将这部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的大型弥撒,搬到音乐会场演出。这部作品是巴赫何时完成的现在已无考证,但知他死前才把全部乐曲安排好,才完成。只可惜巴赫本人从来没有听见过他这部伟大的作品。19世纪30年代第一次公演这部作品时,它已被人们遗忘将近两个世纪!而当时公演时听众并不十分了解它。随着年代的增加,这部作品的价值则日益增高!和贝多芬的D大调弥撒一样,使我听起来,深感其宗教气氛非常浓厚,作品非常宏大,庄严,它正是人类在寻求永恒真理时,所矗立的雄壮宏碑。卡尔·李希特总共留下了四个《B小调弥撒》的录音:大家最常见到的是61年的第一次录音;第二次是由Melodya发行的68年原苏联现场;1969年一口气就录了两个,最后一次还留下了视频资料。

[upload=jpg]Upload/20072201142413244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722011425850142.jpg[/upload]
TOP
28#

金丝猴11 在 2007-2-22 10:28:04 发表的内容
听过肯尼迪EMI上现场演奏一曲巴赫PATTITA,无伴奏,速度非常快,非常好听,曲中掌声雷动。感觉非常好。
是选自巴赫的小无么,我有拉宾的,一直没听。


肯尼迪的小无我没听过,不知有没有。兄台能贴个封面吗?拉宾是拉过1005。
TOP
29#

巴赫1722-1723年冬季在莱比锡创作了这部《约翰受难曲》(BWV245)。也许是在次年(1724)受难节,在莱比锡大教堂首演。

全部歌词引用《约翰福音》第十八及第十九章所记载耶稣受难的情节,但其中少量插入一些《马太福音》的词句和布罗克斯的诗句。全曲中的宣叙调(咏唱《圣经》中的词句的人)是有男高音演唱,风琴伴奏。个人如耶稣所说的话由男低音延长,也是风琴伴奏的宣叙调。群众的话语则有合唱演唱,乐队伴奏。为了表达对某些个人,包括耶稣所说的话的反应,巴赫另选用一些词句,写成咏叹调,以各种声部,如男高,男低,女高,女低来演唱。在全曲中巴赫选用了11首众赞歌,歌词全是巴赫自己编写的;咏叹调则是以布罗克斯的诗剧为蓝本,但仅为蓝本,并无一句照抄,甚至韵脚也改变了。不过巴赫却从波斯切尔所作的《约翰受难曲》中,引用过一些字句。全曲共分两部分:大小68段。1-20为第一部分,21-68为第二部分,演唱时,中间是牧师的讲道。

巴赫以《约翰福音》作为全曲的基础,《马太受难曲》的最后一首是表示人类对耶稣基督受难的痛苦与悲伤,在此气氛中结束全曲。而《约翰受难曲》的终曲则是祈求上帝差遣天使,在我们生命将终了时,接收我们的灵魂,使我们能看到上帝的荣耀。《约翰受难曲》的主题是“基督在拯救中所得到的胜利”,而《马太受难曲》的主题则是“沉思人类所得到的拯救”。

耶稣在十字架上最后一句话是“成了”。巴赫在《约翰受难曲》中,为表示基督已经为人类牺牲,“成了”这一句编成女低音独唱(第五十八段“成了,成了”),开始时速度缓慢,清楚地唱出“成了,成了!一切受感动的灵魂可以安息了”;中间突然速度加快,女低又唱出“犹太的英雄战斗获得了胜利”,全部有弦乐合奏并伴以低音大管,用以描绘耶稣从死亡中得到的胜利。《约翰受难曲》的最后一段,第六十八段,巴赫原来是要安排一首合唱曲作为终曲,但后来还是以他喜爱的一首众赞歌来结束全曲。这首“上主啊!当我的肉体生命将要完结时,请你差遣你的天使,将我灵魂接入天堂……使我将来能够看到你的荣耀”,全曲最后在辉煌的和声中结束。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30#

[upload=jpg]Upload/20072231938233072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722319383542608.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