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娘子谷”版本比较(作者:阿波利奈尔... [复制链接]

查看: 5911|回复: 27
11#

12,PREVIN,PETKOV, London Symphony Chorus,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979, EMI 7243 5 73368 2 6

Previn的Shostakovich历来是很优秀的,这个双张的10和13都是极出色的演绎。记得有段时间听Sho10极没有感觉,闲得没事把Previn的弄来放着玩,结果被一下抓住,连听两遍。
这个13交响曲保持了Previn一贯的特色,一听就是Previn制造。Petkov是很好的男低音,有足够的能力应付这部作品,不过比起合唱队的卓越表现,Petkov显得有些简单粗犷,有点蛮干。合唱队唱“Сюда идут?”和“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 пусть прогремит”的时候,实在是震人心魄。录音自然是没得说的。

我得评定:4星半
工藤庸介先生的评定:4星半


顺便说,这是我的第一张sho13 CD。  

[upload=jpg]Upload/200711711412199860.jpg[/upload]
TOP
12#

6,HAITINK,RINZLER,Gentlemen from the Choir of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Haitink整套Shostakovich的处理都是别具一格的。他的音色总是让我想起西伯利亚的冰川——宽广坚毅,这个13交响曲把这些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Rinzler的色调有些女性化,或者说有些软,因而更多地挖掘的这部作品弱者控诉的部分,尤其是第一乐章的“安娜·弗兰克”那一段,唱得极有杀伤力。不过反过来吹毛求疵的说,Rinzler软得有点过,听起来略微有点怨妇的味道。乐队和合唱队的表现无可挑剔,录音极好。总的说,这个版本演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绝对是不容错过的。

我的评定:5星
工藤庸介先生的评定:4星半

企鹅评定的话是:海廷克演绎肖斯塔科维奇作品时常有的那种残酷的直率非常适合《第十三交响曲》,尤其是在漫长的第一乐章柔板中——其标题“娘子谷”就当作整部作品的付标题。在叶夫图申科创作的五段歌词中,首段即大胆地抨击了俄国的反犹太主义,确立了海廷克演绎整部作品严厉冷峻的格调。另茨勒那华丽、赋予共鸣的低音在音乐上是极好的,但与海廷克相配则不够契合与活跃。最后乐章的解决,以优美的笛声围绕着一首关于伽利略和“伟大”的讽刺的诗歌。从而漂亮地完成。极为辉煌饱满的音质,在本系列中亦属佼佼者。
企鹅评定:三星

[upload=jpg]Upload/20071177392950025.jpg[/upload]
TOP
13#

4,SLOVÁK,MIKULÁS,Slovak Philharmonic Chorus ,Ladislav Czech-Slovak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1990 Naxos 8.550630

中 图 甩 货 的 时 候 弄 了 一 套Slovak的全集,买的时候比较激动,因为当时我手上还没有一套全集。不过买回来一听这个13交响曲,当即就后悔万分:实在是烂透了。Mikulas超级做作的变幻着他的音色,只不过我没有任何感动,只是觉得恶心的要死。尤其是第二乐章开头,真不知道他那牛叫声当时在录音棚的其他人是怎么容忍下来的。Slovak的乐队也根本没有体现出多少素养,整个就是个不入流的乐队,合唱队也干得要死。
另外一个让人难以容忍的是,1989年的录音居然使用的是修订版歌词,真是让我听到的时候感觉时空错乱。就是在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最迟到1985年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录音,已经使用原版歌词。如果说,Kondrashin67年使用的修正版歌词还让人多少能够产生一些历史的联想的话,Slovak的这一选择,在我看来就只能证明他对这部作品的无知了。

我的评定:3星
工藤庸介先生的评定:4星

企鹅唱片指南对Slovak版本的评论:
斯洛瓦克的NAXOS版为粗糙的合唱所累,偏紧的平衡也无济于事,但一旦习惯了这种粗犷,还是有许多值得鉴赏之处,如米库拉什这位坚定(!)而有特色(!)的男低音。可惜,斯洛瓦克将最后一个乐章的“小快板”在温和的开篇之后解读的太快了,以致听起来似乎轻浮而浅薄,不过发干的录音居然能颇有气氛地捕捉到弦乐的“极轻”。

企鹅评定:2星(三星满分)

[upload=jpg]Upload/20071177353945946.jpg[/upload]
TOP
14#

3,BARSHAI,ALEXASHKIN,Choral Academy Moscow ,WDR Sinfonieorchester, 2000 Brilliant 6324

Barshai这个版是我听过的个方面都最接近于完美的版本。指挥的处理颇有说服力,乐队、独唱、合唱团也都表现卓越。俄国的合唱队唱起来就是正点。个人一直觉得十三交响曲有若干地方属于陷阱——很容易处理得很糟。例如第二乐章的开头,10个人有7个弄得恶俗不堪,最糟糕的听起来又如牛叫。不过这个版本却很高明的把这些地方处理过去。另外,录音好得出奇。

我的评定:5星
工藤庸介先生的评定:4星

[upload=jpg]Upload/20071177335011662.jpg[/upload]
TOP
15#

好文!期待后面的文章~
TOP
16#

7,KAMU,STOROJEV, Men of the CBSO Chorus, City of Birmingham Choir, and University of Warwick Chorus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1987, Chandos CHAN 8540

Kamu这个版在速度上是很有意思的:第1、2、5乐章的速度是所有(以工藤庸介先生提供的24个版本为样本)演绎中最慢的,而3、4两个乐章则是中等的速度。这样的处理对第一乐章是极大的考验,Kamu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一声都处理得很扎实,这样的确把这个乐章的“安魂曲”氛围烘托得特别到位。伯明翰表现出了Rattle时期的那种凌厉的弦乐,听起来层次感非常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唱队,相当漂亮,干净有力。合唱的声音比较接近Haitink的合唱队风格,而独唱则是标准的俄国老粗。这种组合好的方面是合唱与独唱的对比特别鲜明,类似于不同的角色的对话,而坏处则是氛围的不统一——尤其是在乐队的风格接近合唱的情况下。Storojev的水平和特色我觉得唱这部作品差强人意,既有及其精妙的地方,也有平庸之处。

我的评定:4星半
工藤庸介先生的评定:4星

[upload=jpg]Upload/20071177411254481.jpg[/upload]
TOP
17#

11.SINAISKY,LEIFERKUS,Leeds Festival Chorus & Huddersfield Choral Society ,BBC Philharmonic ,1998, BBC BBCP 1002-2

1998年8月21日在Royal Albert Hall的现场。买这个录音之前是很期待的,因为Leiferkus是现时我最欣赏的唱Shostakoivch的男低音。而Sinaisky给我的感觉也很不错——他指挥的季先科第二小协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牛虻》都很好。如果没有变化的话,Sinaisky现在是BBC Philharmoic和Russia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就是以前Svetlanov的那个团)的总监。而今年,Leiferkus将和Tomas Sanderling将在DG录制一张由季先科配器的肖斯塔科维奇歌曲集。加上以前他和Jarvi、Skigin、Masur的合作,他基本录全了Shostakovich的男低音作品。
不过听后感觉比较失望,其一是录音很差,很多细节没有捕捉到,Leiferkus的很多优点没有听到。第二Leiferkus本人的状态也不好。最后,Sinaisky的诠释很多地方过于草率,匆匆的就过去了。例如第一乐章,Sinaisky的速度仅次于Kondrashin的67版和飞利浦版,不过在Kondrashin那里,听到的是一气呵成,气壮山河;而Sinaisky这里我只觉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不过即便如此,Leiferkus就是Leiferkus,唱起来就是闲庭信步。
最后再说一句,录音实在糟糕。很多东西都听不到。

我得评定:3星半
工藤庸介先生的评定:3星半

另外,这张碟上的1812倒是不错,最后的炮声很舒服。

[upload=jpg]Upload/200711711384367345.jpg[/upload]
TOP
18#

热切期待中,等你下班后继续:)
TOP
19#

15,KONDRASHIN,EIZEN, Bass Group of RSFSR Russian Chorus,Moscow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1967 ,BMG-MELODIYA 74321198422

Kondrashin留下的若干13交响曲的录音里面,这个67年的录音棚是流传最广的——几乎所有的Kondrashin的交响曲全集都是采用的这个录音。这个版本已经成了13交响曲的招牌和样板,整个演出辉煌灿烂,气势蓬勃。不过一般很少被注意到的是,这个录音也是最快的一个录音,即便分乐章看,124乐章也是最快的,而剩下的两个乐章,第三乐章也仅比Sinaisky的版本略慢,第五乐章仅比Slovak的录音略慢。在这种高速的运动中,Kondrashin和Eizen居然把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恐惧、愤怒、渴望、幽默还是大无畏都一览无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非常顺畅和自然的表达出来,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Eizen的独唱毫无疑问是所有独唱里面最漂亮的,我是很难想象能有比他更适合唱这部作品的男低音——当然,Shostakovich最初钦定的Boris Gmyria应该更好,不过他放弃了。Shostakovich曾经说过,“在我的交响诗篇里,傻瓜新的男低音是没用的。”在我听过的录音里面,“傻瓜型”的男低音的确不少,例如Ghiuselev、Safiulin——至于Kotscherga、Mikulas之类简直就属“白痴”。本来我觉得Rozhestvensky、Jarvi的Shostakovich都是神品,可惜他们的13交响曲都被傻瓜般的男低音打回人形。而Eizen是我听过的最有智慧的男低音——也是最有实力的一个,只有他能够把各种情绪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这个版本的问题主要是两点:其一是使用的修正版歌词。不过在67年,如果不使用修正版歌词,这个录音根本就不会留下。虽然Yevtusheko对歌词的改动并没有改变这部作品被查禁定命运而广为人所诟,但是,能够因此留下这个67年的录音,我觉得已属值回成本。其二是录音有瑕疵,音色有时会突然变动。不过客观地说,录音的效果是很好的。

我的评定:5星
工藤庸介先生的评定:5星

企鹅唱片指南的评语:
《第4》、《第13》、《第14交响曲》在康德拉欣的棒下给人以最强烈的印象……《第13交响曲》1967年的版本有一种可信之感、令收藏者觉得强烈需要。
企鹅评定:3星


另:Venezia全集里的这个录音效果比BMG的要好,音色变动的问题减少了许多。

在我个人看来,Kondrashin一生的最高成就就是67年的这个13交响曲。对于这个版本,任何的词汇都显得苍白无力,终极版本。
[upload=jpg]Upload/200711711513131699.jpg[/upload]
TOP
20#

14,SOLTI,ALEXASHKIN, Chicago Symphony Choru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1995, London POCL-1551

这个录音是Solti最后的几个录音之一。唱片背面标明:“This recording is released to coincide with the commemorations marking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 Uniquety Shostakovich's music is introduced by recitations of the Yevtushenko poems.”这个录音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加入了Sir Anthony Hopkins朗诵的Yevtushenko的这五首诗篇,使用的是George Reavey的著名英译本。
最有趣的在于诗歌朗诵和音乐的分布,并不是把朗诵一起放在开头,而是分散开来,其音轨信息如下:
1 "poem: babi yar (yevtushenko)"
2 "i - adagio: babi yar"
3 "poem: humour (yevtushenko)"
4 "ii - allegretto: humour"
5 "poem: in the store (yevtushenko)"
6 "poem: fears (yevtushenko)"
7 "poem: a career (yevtushenko)"
8 "iii - adagio - in the store"
9 "iv - largo: fears"
10 "v - allegretto: a career"
由于13交响曲的后三个乐章是连续演奏的,所以后三篇诗歌连续朗诵。这种分布我是不欣赏的,因为我更希望能连续的听音乐,毕竟不是每次我都有兴趣去听英文的朗诵。再说Sir Anthony Hopkins的朗诵也很不怎么样,个人以为和原诗的精神相去甚远,企鹅唱片指南所说的“拿腔拿调”相当一针见血。

Solti的演绎其实还是有其特色,比起他演绎的其他Shostakovich交响曲——例如5、10、15,这个13算是比较优秀的了,不过和那些经典的版本比起来差距还是比较显而易见。Alexsashkin的表现也比他新世纪的两个录音要差,比较急于求成而显得忙乱。

唱片的封面是1968年在娘子谷建成的纪念碑。

我的评定:4星
工藤庸介先生的评定:4星

企鹅唱片指南的评定:
尽管乔治·索尔蒂爵士制作于芝加哥的现场录音优雅而精美,却还是缺少作品所必需的朴实无华,它过于“讲究”。而且在前三个乐章开始之前由安东尼·霍普金斯爵士朗诵英语译文的诗歌并不成功;朗诵着同样有些拿腔拿调。就是Decca录音在其音色与力度变化范围以及音质方面也比不上同一个品牌的海廷克版。
企鹅唱片指南评定:2星。

[upload=jpg]Upload/200711711483358307.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