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SACD随便聊聊 [复制链接]

查看: 14800|回复: 78
21#

从听感上来说,SACD(两声道)还是很有玩头的,声音在音场、透明度、质感细腻度、动态、高低延伸上都比传统CD更有优势,而输给CD的则是密度和厚度,尤其在最具表现力的中频上。

其实同样CD里面,从模拟录音高峰发展到数码录音高峰,录音声音的走向也类似于从CD到SACD的变化。很多喜欢老模拟录音的朋友说起数码录音的缺点就是冷,也就是厚度和密度不够。而这两点又恰恰是LP对CD的优势。喜欢模拟录音的朋友往往听过LP便中毒,对CD视之如草芥,原因就在于此。但是数码录音和SACD在解析力、信息量上的优势又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从LP到CD,从模拟到数码录音,从CD到SACD,声音的走向通俗来说,就是更加HIFI,也有的朋友说是更加冷而不感人。如同说现在的演奏家们技巧普遍超过老大师们却在演绎上远远不及老大师们那么感人。

这些争议姑且不论,争议的存在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听音取向。SACD和CD声音各自的特点毕竟是客观存在而且非常显著的。

所以有时候Hybrid SACD会是一个好的选择,CD层和SACD层同时存在,鱼与熊掌兼得,还能左右互博,非常有趣、非常好玩。
最后编辑scfan
TOP
22#

scfan兄的高文SACD能自主选择CD层或SACD层么?我那台音乐传真机在SACD层能识别时候只能执行SACD层!少了一些对比!
TOP
23#

LZ的这SACD多少钱???
TOP
24#

从相对价格来说,环球的Hybrid SACD只比它家的高价CD多了30圆而已,何况包括了CD和SACD层(有的还有多声道SACD层),算下来还是可以接受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SACD种类太少,没啥东西可挑,引发不了市场的广泛接受。如果大量出版(特别是EMI/DG/DECCA/PH/Columbia停版的大量名演录音),不仅会因为品种繁多而促进销量,而且会因为制造成本的下降进而降价,实现双赢。但是现在好像SONY/RCA/环球/Orfeo/Naive等等大小古典公司对SACD不愿意大力推广,同时却又不愿意舍弃,每年出版一两个新品种维系香火。。。
最后编辑scfan
TOP
25#

楼主只出了一张SACD,请继续努力!
TOP
26#

SACD太贵,买一张SACD可以买两张CD了
TOP
27#

四条1111的贴!

楼主强我四倍多!哈哈!
TOP
28#

红色娘子军到了,感谢E版和ABC公司!
[upload=jpg]Upload/200711522133888586.jpg[/upload]

经过几天的试听,向大家汇报一下SACD的听感。本张红色娘子军有SACD双声道和CD双声道两层。

一开声的时候,那种温暖的感觉随着熟悉的旋律流淌出来,似乎和音乐的标题没有关系,满脑子都是这个旋律引发的童年片断。。。

诚如ABC公司在小册子上写的那样,用SACD来记录这些经典母带的确比用普通CD记录更加接近母带的原始信息。为了追求真实,ABC公司此番不加任何后期修饰。

通过对SACD层和CD层的AB切换,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SACD的声音各频段信息量大,乐器和人声质感更加细腻而真实,高低频的延伸也要明显好过CD。SACD整体的听感自然活泼而富现场感,相比之下CD层的声音就有点生硬干涩和呆板了。

第二轨的人声合唱“向前进”尤其明显,从CD切换到SACD后,立马有一种饿肚子的合唱团突然吃饱了站直了歌唱的感觉,声音变化丰富而饱含感情。

第五轨的铜管,SACD的密度质感优于CD,圆号的声音有种抓人的感觉,栩栩如生。而CD听上去圆号暗淡和菱角了不少。

ABC此番使用SACD格式而且不加任何后期修饰,重新出版这一系列经典录音,的确是大功劳一件。让人得以有机会一听中国唱片曾经的辉煌。

期待发烧音效的朋友可能会稍稍失望,ABC的这个传奇再现系列便犹如它的名字一般,追求的是自然再现当年的录音真实面貌。

提一点疑惑,ABC虽然标注SACD和CD层都是立体声格式,但是没有说明红色娘子军的这个录音是否立体声。从我的听感来说,音场和定位的表现似乎是单声道的。

最后提一个希望,国内近年来绝版的好录音不少,前几天在朋友家里谈起<阿姐鼓>除了最早的上海音像首版CD以外,其他版本CD的音效都差强人意。不知ABC是否有意去寻找一些这样的极其发烧的国产录音来,再做一个“天碟再现”系列SACD出来,和“传奇再现”系列交相辉映。

18/01/07
最后编辑scfan
TOP
29#

我的系统无法放SACD的,真是郁闷。
TOP
30#

精美的制作
[upload=jpg]Upload/20071152216799808.jpg[/upload]
最后编辑scfa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