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郎朗,请不要拿你的肤色说事(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区) [复制链接]

1#
最近几年,中国钢琴家郎朗在国际上大红大紫,国内媒体也跟着炒作。比如郎朗的父亲放话说自己的儿子几乎是非公主不娶,可惜查尔斯王子没有女儿等等。真假难辨。这两天又有郎朗“征服捷克”的报道,其中引用郎朗的一段话:“现在有人说我拿了外国护照,这是百分之百的谎言。我拿的是中国护照,我要一辈子做一个中国人。我要用我的音乐、我的黄色皮肤告诉人们,中国是出色的,中国人是出色的。我要利用自己的一切条件,去宣传中国,弘扬中国文化。”

读到这些东西,心里总有些奇怪。郎朗的报道英文媒体并非没有,但很难看到这么粗俗的。这些话要是在西方社会说出去,对他的形象会有很大伤害。而在中文媒体,郎朗俗得几乎像个“超男”。为什么会如此?也许是媒体的口味不同,我们的中文媒体就喜欢炒作这些。当然,也许郎朗看出中文媒体和英文媒体的不同需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在无法考证上述言论是否出自郎朗之前,我不妨拿媒体就事论事。郎朗和李云迪无疑都是天才,但毕竟年轻。这么炒作,弄不好害了他们。首先,谈一个钢琴家要谈他的演奏,不要谈他的肤色。钢琴虽然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如今已经是超越文化的人类共同财富。你钢琴弹得好,只能证明你自己的天赋,证明人类文明的伟大,并不能证明你的国家,你的人种有多么出色。

一位和李政道先生工作过的MIT的物理学家曾跟我说,他的一些同事,和李政道工作过一段,就产生了一个荒唐的念头,觉得中国人都很不得了。结果后来才知道上当了。像李政道这样的中国人,一辈子大概只能碰到一次,他出色是因为他是李政道,不是因为他是哪国人,是什么种。钢琴其实也是同样。有人喜欢炒作,觉得中国人音乐上出众,一定有唐诗宋词之类的文化底蕴,甚至弹拉赫马尼诺夫也成了弘扬中国文化。其实稍微复杂点的票友,也明白这有多荒唐。

如今毕竟不是19世纪,中国人,黄皮肤,在西方主流文化中早已经不是受压迫的标志。恰恰相反,亚裔、黄皮肤给西方人带来一种文化神秘感,甚至成为优异的标签,乃至许多人因此占了肤色的便宜。郎朗穿着中国式的服装演奏,与其说是在证明中国人出色,不如说是演出公司借此卖票的炒作技巧,借中国的符号提高人们的心理预期。在郎朗之前,日本、韩国的音乐家有许多在西方大红大紫,创造了亚裔、“黄皮肤”优越的“品牌”。郎朗等中国音乐家在这方面其实是借人家的“光”了,再拿肤色说事,就未免得了便宜卖乖了。

即使从我这个读不了乐谱的票友的眼光看,郎朗目前也还嫩点,达到顶尖还有距离。比如像Vladimir Horowitz这样的大师,听完他弹肖邦,再听别人弹同样的曲子,Horowitz那带有爆炸般的激情的演奏还会半截钻到你脑子里,把你正听的钢琴家给挤掉。再听些我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比如Vladimir Feltsman弹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opus 111),有一种见了上帝,“夕死可矣”的感觉。即使是Cecile Licad,弹肖邦的叙事曲,其表达的浪漫精神甚至让我觉得她比Horowitz还纯熟。还有Chung氏(大概是韩国三兄妹吧)演奏的贝多芬三重奏,其老道和激情让你欲罢不能,我竟在车里连听了他们的光盘十几遍。我孤陋寡闻,郎朗的光盘也买了。他从来没有能像上面几位这么打动我。听两遍后,就得换光盘了。他要说服我再买他的光盘,并不是太容易。

我不是音乐专家,我只能说我个人的喜好。不过,许多票友对郎朗也还没有信服。读西方的媒体,比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等,报道郎朗也远不是一边倒地欢呼。有的评论,甚至说他的演出空空如也,肢体动作矫揉造作。这样的评论是否公正,我无从判断。但是,这至少说明,郎朗的演奏确实远不到所向披靡、走到哪里都能征服人的地步。中文媒体这么一边倒地追捧,等于把追星文化带到严肃音乐上来,甚至让商业炒作淹杀了艺术评论。

音乐非常技术化,不过说到底还是心灵的艺术。我希望媒体的记者,最起码在能体会不同的钢琴家的演奏之间微妙不同后,再去采访郎朗。如今中国听众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鉴赏力,比起当年对京剧的鉴赏力来,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在这种情况下追捧一个自己听不出所以然的钢琴家,到底在忽悠谁呢?


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 转发
TOP
2#

郎郎就是一颗流星而以,很快就会坠落的
TOP
3#

等坠落了再说。
TOP
4#

有人要送我他的碟,我说家中没地方放:)
TOP
5#

我们大家都算是成熟的老男人了
何必天天为他那点小事计较
好坏于否,看在心里
喜欢于否,随你自己
TOP
6#

说句老实话,他的琴声俺没啥印象,他的表情倒是少儿不宜的
TOP
7#

也不知是否有这事, 现在的传媒90%信不过。
略过就是了。
TOP
8#

scfan 在 2007-1-4 16:07:58 发表的内容
说句老实话,他的琴声俺没啥印象,他的表情倒是少儿不宜的



哈哈~~~~~~:)
TOP
9#

公牛 在 2007-1-5 11:41:46 发表的内容
scfan 在 2007-1-4 16:07:58 发表的内容
说句老实话,他的琴声俺没啥印象,他的表情倒是少儿不宜的



哈哈~~~~~~:)


借用一下----哈哈哈~~~~~:)

不过他的琴声还是有点印象的。
最后编辑Tintin
TOP
10#

楼上的两位说的好!
你可以不喜欢朗朗,但不能用贬朗朗来抬你所喜欢的!
说实话,朗朗他爹是挺能忽悠的,但他倾力制造的小郎确实成功,朗朗现在的地位和名声也是他人所不能及的.
杰出的人都有特点,有自己的东西,跟在别人后面的只能是平庸.
朗朗的柴一我听了N次了,我认为不逊于任何人,很出色,这里应该也有他巴老师的调教因素.最新的<黄河>,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演绎-在细节处理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他的碟一盘不漏全收的我,对这个处理也是不太适应,但不能说他不好,毕竟有些东西需要时间来检验.
贬郎的朋友们,当务之急是鼓动李云迪的老爹多出来忽悠,让小李忽悠DG也给他出一盘中国作品专集,最好是同样曲目来让他俩PK.
最后编辑发烧无止境
TOP
11#

Aragorn 在 2007-1-7 20:47:13 发表的内容
弹琴动作太做作,没见过一个大师这么弹的,就真这么“陶醉”吗?


郎朗的动作是有作秀的嫌疑。但都不是神仙,就都有缺点。
我见过吉列尔斯的一个现场,当然是DVD,说实话,动作幅度更大。
细想想,我们知道的大师有哪个没有“特点”:米开、古尔德。。

当然,朗朗还不是大师。但真的大师都是先有特点后成为大师的。如果开始循规蹈矩,成名后狂秀,那就都是伪的。

所以,尽量包容,我们听的是声音。
TOP
12#

各位心态正常吗?!
TOP
13#

不停的锤炼,好事!小狼,可不要辜负众人的关注啊.
TOP
14#

朋友说LL和他爸的合作就是钢琴版的东北二人转,调调情罢了!
TOP
15#

马友友的表情也让人印象深刻,很投入。但LL的表情怎么也和乐曲

对不上,难道这是艺术家特有的神经质?
TOP
16#

……我孤陋寡闻,郎朗的光盘也买了。他从来没有能像上面几位这么打动我。听两遍后,就得换光盘了。他要说服我再买他的光盘,并不是太容易。

*******************************************************************************
想对文章作者说,LL不能打动你,并不一定代表LL不好。音乐口味是极其私人的东西,“你的垃圾可能是别人的珍宝”。即使是霍洛维兹,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每个人都说他好。

你说的那个“连听十几遍”的郑氏三重奏的唱片同样也没有打动过我,但是我并没有认为是因为人家演奏的不好。

如果所谓轰动捷克真的是事实的话,LL在演奏后说过什么、演奏时是什么表情,这些很重要吗?

做人要厚道。
最后编辑ludwig2000
TOP
17#

中国新闻周刊 ,到底在忽悠谁呢?!
这种烂文也拿出来发表!!!
TOP
18#

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TOP
19#

LL别整天就只会整点拉赫,李斯特,有种去整两下贝奏,贝协,肖邦等等,算他牛B
TOP
20#

捧的太高会摔死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