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珠三角的“三团演义”(广州深圳香港) [复制链接]

1#
祝大家2007年新年快乐!

本人在深圳罗湖地王工作,老家在广州,经常聆听深圳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的音乐会。现在想写一系列文章关于这三个乐团的对同一曲目的PK,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三个乐团啦。关于这一系列曲目的PK,我本人只想写一些纯粹乐队的作品,至于协奏曲的,就忽略不写了,毕竟乐队不算主角。

先说说各个乐团的概况吧,首先是广交。本人在广州读书,听广交的音乐会特别多,那时候几乎场场都听,广州乐团在杨洋和张国勇的轮番训练下,近两年前水平达到一个巅峰期,借助全国最好的音乐厅星海,广交带给乐迷们很多及其精彩的音乐会,比如余隆的柴四、张国勇的卡门、卡斯普茄克的马勒第一、巴里沃兹沃茨(Barry Wordsworth)的贝三“英雄”、邵恩的贝四、杨洋的贝七、柴六、谜语变奏曲、阿什肯那奇的肖七列宁格勒等等都是本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可以说深交和港乐在巅峰状态也难以达到广交巅峰时的水平!可惜的是广交最近发挥很不稳定,杨洋离开以后,乐团也缺乏一个经常与之合作的指挥,2006年大多数音乐会乏善可陈。希望广交领导能够真正考虑一下乐团应该何去何从了。

之后是深圳交响乐团啦,也是2006年本人听得最多的乐团了。在艺术总监俞峰以及助理指挥杨洋师徒二人(杨洋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指挥的老师就是俞峰)的带领下,深交有着比较稳定的水平发挥,可以说是三支乐团当中最稳定的,也有不少让人拍烂手掌的音乐会,比如俞峰指挥的马勒第三交响曲,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杨洋指挥的莫扎特35交响曲、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等等。深圳交响乐团是一个相当全面的乐团,相比国内其他乐团而言,深交各个声部实力相当均衡,没有一块明显“水桶最短的木板”。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乐团在今年招聘了一些外籍圆号手,让深交铜管实力大幅度提升,在国内乐团普遍缺乏优秀圆号手的情况下(包括广州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的圆号声部都经常被人诟病),树立了自己非常独特的优势。但乐团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营销推广方面做得不够,希望以后有所改进,当然低票价(大部分场次最高60元)策略对乐迷来说真的大呼过瘾!

深圳大剧院内部整修完成了以后,乐团的演出主要固定在深圳大剧院的音乐厅,这个音乐厅规模不算很大,是深圳交响乐团的乐季音乐会的驻地。本人在这里多次聆听深交的音乐会,可以说这里的声音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混响程度界呼于广州星海音乐厅和香港文化中心之间;星海音乐厅混响比较重,对弦乐美化效果比较好,但往往清晰程度不尽人意,某些细节会缺失,尤其对钢琴的声音有不太好的影响;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则相反,在楼顶位置都可以听到很丰富的细节,但弦乐声音比较干瘪。

香港管弦乐团在荷兰指挥大师艾杜迪华特就任艺术总监以后,实力大幅度提升,尤其乐团对马勒交响曲的优秀演绎让人心羡,铜管实力更加是大陆乐团望尘莫及,但可惜实弦乐声音比较干瘪一些(估计是音乐厅的问题造成)。港乐上座率很高,每一套音乐会节目都在周五周六上演两次,港乐目前已经具备亚洲一流的水平,正在向世界一流进发!

相比国内其他乐团,这三个乐团一个重要特点是资金特别充足,政府都极其愿意投资,广州乐团每年政府拨款1700万,深交超过2000万,港乐更加是7000万港元(加上商业赞助以及票房收入每年经费超过一亿),而号称中国最强的中国爱乐每年资金只有1200万。相信这三个乐团乐手的素质都是极其有保证的。三个乐团各有优势,加上合理的票价,确实是珠三角乐迷的福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