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李商隐
shinelb 在 2007-1-9 10:27:19 发表的内容 看了师兄此贴,自己觉得很惭愧,自己听乐范围太窄了。印象深刻的是普奇尼的《茉莉花》。
溪秀兰 在 2007-1-10 23:46:43 发表的内容 李商隐 在 2007-1-10 23:35:05 发表的内容 我很惊讶在60年代,中国能创造出这样一批美丽的歌声,阿诗玛,江姐,洪湖赤卫队,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三姐。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能创造出这样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个话题很大,也很小。这些作品经大浪淘砂……,而且凝聚了多少资源啊。现在恐怕不 太可能,而且现在意识形态有限多元化,虽然仅仅十分有限……
李商隐 在 2007-1-10 23:35:05 发表的内容 我很惊讶在60年代,中国能创造出这样一批美丽的歌声,阿诗玛,江姐,洪湖赤卫队,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三姐。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能创造出这样脍炙人口的歌曲。
关山月_ 在 2007-1-10 22:28:28 发表的内容 老李是标准"二无所有" :)))
过路云 在 2007-1-9 2:46:13 发表的内容 可能是我的语言有表达得不尽之处吧,让商隐先生有所误解,在下先在这里道歉一下,说个对不起。我想补充的是,我所说的层次的高低,并不是含有褒义或者贬义上的,又或者是“谁更好”、“谁不够好”的意思。而是更多从专业作曲的创作技法上的看待。不可否认的是,创作来自民间,但是它比民间的音乐形态复杂,经过了更多的艺术加工。就像贺绿汀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作曲就是民歌加技巧”。我一直很赞同这句话,作曲不仅仅就是民歌。另外,欣赏民歌的不仅仅是劳苦大众。或许以前是,过去的士大夫和农民比较泾渭分明,但是现在不是的。像乔建中、田青那班大帝们,都是音乐研究所博导级的人物,但他们都在时刻鼓吹着民歌,欣赏民歌。我本人应该也不属于劳苦大众吧,我也爱听民歌呀,而且自己常常开口唱。呵呵。最后,关于民歌的这个“低层次”和经过作曲家们技法提炼的“高层次”的纠纷,在艺术价值上面,它们是没有高低之分的,都同样的不可替代。只是我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缺少民歌,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有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