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 [复制链接]

查看: 7854|回复: 43
1#
[upload=jpg]Upload/20061221913996835.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大约7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勃拉姆斯。忘记了是在哪一本书中看到有关勃拉姆斯和克拉拉感情的记述,便一下子被感动而很难再忘怀。
  那本书记述的过于简单,只告诉我在勃拉姆斯20岁那一年,在当时著名小提琴家约阿西姆的帮忙引荐下,勃拉姆斯和舒曼相识。在舒曼家中,勃拉姆斯蒂一次见到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便一见钟情,爱上了克拉拉。但是,勃拉姆斯一直把这份最真挚的感情藏在心中,从未向克拉拉吐露,一直到克拉拉和他自己都离开人世。
  难道因为勃拉姆斯从未吐露心声,克拉拉就未察觉吗?这是不可能的。情到深处,往往语言是多余的,也是苍白无力的。心心相通,有时是最简单质朴的,无须缤纷的语言和盛开的花朵去夺人眼目,那一般只适合在舞台上的抒情,在生活中是用不着的。尤其音乐本身就是心灵的语言,更用不着嘴巴。被音乐保卫并浸染着,克拉拉不是孩子,比勃拉姆斯大14岁,有时经历过爱情的人,肯定知道勃拉姆斯的心意。
  1854年,舒曼投莱茵河自杀被救,一直到两年后舒曼逝世,都是勃拉姆斯在克拉拉的身边,陪伴着她照料舒曼和他们的7个孩子,帮助她从痛苦和绝望中解救出来。为此,他放弃了许多出名和赚钱的机会。克拉拉心悬明镜般清楚,勃拉姆斯与其说是为了他的老师舒曼,不如说是为了克拉拉她自己。
  克拉拉于1896年5月在法兰克福去世。勃拉姆斯赶回法兰克福为克拉拉亲护灵下葬。据说,在克拉拉的墓地前,勃拉姆斯独自一人为克拉拉拉一支小提琴曲。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天苍苍,地茫茫,猎猎风吹,悠悠琴响,只有勃拉姆斯一人和克拉拉默默相对,那琴声还不是他心的倾诉?
  此曲只应上天有,那小提琴曲一定美妙绝伦。
  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一支什么曲子。书中没有说明。
  我一直想找到这支乐曲。我想听听从20岁到63岁埋藏在心底长达43年感情融化的乐曲,到底是什么样子。
  石头深埋在海底,可以化为美丽的珊瑚;树木深埋在地底,可以化为能够燃烧的煤;时光深埋在岁月里,可以化为沉甸甸的历史。感情埋藏在心底呢?化为的乐曲是一种什么样子?
  罗曼•罗兰说过:“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心爱人的坟墓,那是生命的狂流冲不掉的。”
  我们常说梁祝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令人荡气回肠,成为一种景点。其实,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一点不比他们差,也许比他们更为动人而让我们沉思。
  有这样一件事情,当我在一本介绍勃拉姆斯的小书上看到,我异常感慨。1896年,勃拉姆斯听到克拉拉逝世的消息时,正在瑞士修养,那时他自己也是身抱病危之躯,是位63岁的老人。当他急匆匆往法兰克福赶去的时候,忙中出错,踏上的火车却是相反方向的列车……
  很久,很久,我的眼前总是浮现着这个画面:火车风驰电掣而去,却是南辕而北辙;呼呼的风无情地吹着勃拉姆斯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他憔悴的脸上扑闪的不是眼泪而是焦急苍凉的夜色……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我为勃拉姆斯感动。
  我为克拉拉感慨。

注:摘自肖复兴的《音乐笔记》
TOP
3#

为什么选这套唱片呢?

因为这套勃拉姆斯钢琴作品里有很感人的《舒曼主题变奏曲》。这首《舒曼主题变奏曲》,OP.9,作于1854年。时舒曼正在精神病院,克拉拉在维系全家的生活,舒曼最后一个孩子又刚出生,布拉姆斯创作此曲是为表示他对这一家的一种感情。此作曲由主题和16个变奏组成。主题为升F小调,3段体,取自舒曼OF.99《多彩多姿的作品》(Bunte Blatter)中《5首佳作》(Funf Albumblatter)中的第一首,其低音部与舒曼OP.5《克拉拉,魏克主题即兴曲》有密切联系。
TOP
4#

哈哈
偶喜欢的钢琴家Grimaud在DG最新出的唱片Reflection大家听了没?
那张唱片就以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三人为主角,将他们在历史上情感最暧昧和朦胧的时期的作品演绎一番。
里头有舒曼钢协,卡拉拉的几首艺术歌曲,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和两首狂想曲
TOP
5#

感觉大唱片公司喜欢干这种事。
TOP
6#

德意志安魂曲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作于一八六一至一八六八年。
其中的第二乐章实际作于一八五七年。
这部作品因歌词选自路德的圣经德译本而不是罗马天主教仪式中用的拉丁文,
故名。
共七个乐章
可是一八零七年十二月在维也纳首演时只有一至三乐章,
一八六八年四月在布雷教堂第二次演出时增加 了三个乐章成为六个乐章。
一个月后,
他又加了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她现在悲哀》,
是为纪念他一八六五年去世的母亲。
勃拉姆斯这个曲目的首选版本,
当推DG公司于一九九八年推出的大师原版系列中的,
莱赫曼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圣赫德维凯塞杰合唱团,柏林莫特腾合唱团那张唱片。
这个版本似从迷蒙的雾中传来,
却始终攫住我们胸中这颗心,
初听来觉有飘动之感。
这不仅是柏林耶稣大教堂特殊音响效果的缘故,
也是莱赫曼精心独到的处理结果。
丰厚而不见重浊,
处处透出一种纯明清澈之光来。
听克莱姆佩雷尔的一九六一年录音,
真令人觉得一种凄怆哀婉之情可以凝炼成如此肃穆高贵之质。
尤其是第二乐章。
克莱姆佩雷尔表达的勃拉姆斯是浑厚凝重的,
却并不滞重,
而是有一股沛然大气总在推动着乐曲行进,
然而步伐也总是缓缓的,
似乎是心中沉淀极厚极深。
两个版本都是名演。另可考虑加丁纳版。
TOP
7#

johnspider 在 2006-12-21 13:10:54 发表的内容
哈哈
偶喜欢的钢琴家Grimaud在DG最新出的唱片Reflection大家听了没?
那张唱片就以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三人为主角,将他们在历史上情感最暧昧和朦胧的时期的作品演绎一番。
里头有舒曼钢协,卡拉拉的几首艺术歌曲,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和两首狂想曲


唱片公司还算有良心。呵呵
TOP
8#

在这个帖子里,大家可以谈谈勃拉姆斯的作品,思想和生活。谈起他,相信很多朋友会有共鸣。:)
TOP
9#

最爱他的室内乐,可惜有些作品很难懂,
有时纯粹是想附庸高雅才去翻蝶听,
希望能以后有所长进: )
TOP
10#

桂猪 在 2006-12-21 14:21:14 发表的内容
昨天又听了勃2、4。


[upload=jpg]Upload/2006122115323542932.jpg[/upload]

第二交响曲

这是勃拉姆斯的《田园》
D大调,OP73
1877年作于奥地利避暑胜地沃特湖畔的一个小村庄
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乡间湖畔
1878年1月10日在莱比锡布店大厦大厅首演
指挥是勃拉姆斯本人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浸透着置身于宁静柔和的大自然中特有的开朗喜悦的情绪
基本主题类似幽雅美妙的维也纳圆舞曲
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慢板,三部曲式
充满沉思和冥想,严峻和壮美兼具
有三个主题相互变化
是勃拉姆斯的哲学抒情诗
第三乐章:优美的小快板,回旋曲式
勃拉姆斯更喜欢把第三乐章的速度写得较为松弛
而不用传统的快速活泼的谐谑曲
但是在第二交响曲中
他保留了谐谑曲形式
近似古典的维也纳圆舞曲或连德勒舞曲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坚毅果断有力
正如乐圣经常做的那样
勃拉姆斯也把他的末乐章写成整部交响曲的高潮
这个乐章有点接近英雄气质
但仍保持这部交响曲的基本抒情特征。。。。。
这部作品名演很多
阿巴多,老卡,塞尔,克勒姆佩勒等都很出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