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细嚼慢咽,聆听《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复制链接]

查看: 9863|回复: 41
21#

架子的板有点单薄~
回头看看家里有几张
TOP
22#

[upload=jpg]Upload/2006112123325832356.jpg[/upload]

Double协奏曲也是勃老出类拔萃的杰作...........比德沃夏克大协更深沉,感人,也更悠远!
TOP
23#

[upload=jpg]Upload/200611212363445116.jpg[/upload]
TOP
24#

[upload=jpg]Upload/200611212334191015.jpg[/upload]

偶不算富迷,不经意间得了此枚勃拉姆斯Double协奏曲..................:)

到目前,偶认为此枚第三乐章的指挥演绎,是地球上最惊天动地的!
TOP
25#

[转帖]勃拉姆斯和他的小提琴协奏曲

很早就答应朋友写一篇关于勃拉姆斯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短文。我说,需要听几遍,让音乐在心里流动起来之后,我才敢说话。只是一直杂事太多,没机会靜下心来好好听听,所以也就一拖再拖。而且,我总把付诸文字看作很谨慎的事。
  在四部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中,有三部是用大调写成的,只有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用的是小调。一般说来,大调适宜表达明朗的情绪,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表达的是同样情感。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门德尔松的性格比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要含蓄一些。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柴科夫斯基。人们已经知道老柴敏感多情,但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却明朗奔放,这实际上是表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否定他另外的表达方式和态度。
  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有着很明显的贝多芬的影子,透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但其本质上是古典的,体现着古典主义气质和严谨结构。气质上,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均衡、节制,作品往往写得平稳有序,不追求新奇、不追求个性和棱角、不表达过于强烈的情感,听起来高贵、从容而优雅。巴赫、莫扎特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从结构上说,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结构严谨,可以很清晰地分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而且呈示部往往原样反复一遍。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其结构是严谨的;气质方面,在充分表达情感的同时却没有任何放任,开放大胆的性格和浪漫特色都恰到好处的被约束在古典主义之下。所以它又不同于巴赫、莫扎特。如果我们把他与贝多芬比较,就会感觉到勃拉姆斯有着明显的贝多芬的浪漫气质。也表明了他对贝多芬的崇拜。
  许多情况下,人的性情并不一定表现为行动或行为,性情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情感与理**织所达到的层次。也就是说,性情的流露和表现是理性的,体现着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勃拉姆斯就其生活方面是粗鲁放任的,其行为并不检点。还有,或许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典主义式微时期,作为古典主义的保护者,面对瓦格纳等人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也就成了他在与人同行交往中的明显态度。而他的精神世界则是崇高、完整、高贵的,这是他的性情,这是他维护古典主义的心理基础,或者说人品的前提。
  就音乐才能来说,勃拉姆斯远远不如瓦格纳。有时我想,假如勃拉姆斯具有瓦格纳一样的才能,或许会让古典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出现伟大的复兴,将其光芒照耀到20世纪,成为古典主义一个新的里程碑。可是上帝也好,历史也罢,不会把所有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尤如给了莫扎特音乐天才,又让他羸弱多病。上帝给了瓦格纳卓越的音乐才华,却让他品质极为恶劣:他背叛朋友、惯于骗人、是谎言家、是第三者,等等。这是上帝给人类开的又一个玩笑。这种不厚道的个人品质与伟大的音乐才能相结合,必然改变音乐发展的方向,于是音乐变得奢华、夸张、绚丽多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音乐艺术的门坎。因为他的音乐以旋律优美满足人们的感官,而不象古典音乐那样注重作品的内涵。无数人为瓦格纳音乐的旋律着迷不已,不仅把他排在所有作曲家的第一位,而且还占据第二位和第三位,巴赫、莫扎特只能排在第四位以后。我想,希特勒之所以特别重视瓦格纳,给他极高的待遇,除了历史的偶然之外,或许也与瓦格纳具有强烈的敌视法国和反犹太情绪有关。由此,我们便理解了勃拉姆斯的愤怒,其中也包含着无奈,但他却坚定的走古典主义道路,并成为音乐史上的不朽人物。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比较长,也是多主题的乐章。这多主题的特点,或许就是勃拉姆斯对自己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的过程和心情的描述。整部作品,让我们体会到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气势雄浑和他性情的洒脱,我们从中能感受到勃拉姆斯的精神境界、气质情怀。
  勃拉姆斯尽管在十五岁时就举办过独奏音乐会,但他属于大器晚成的作曲家。他43岁才完成第一部交响曲,一部交响曲前后用了十四年之久。体现了他严肃认真、深思熟虑的创作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决心、坚定的自我批判精神。而写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他45岁,已经事业有成,正是对人生和音乐创作充满自信的时候。作品是写给他的朋友、小提琴家阿希姆的。20岁时,他遇到了小提琴家阿希姆,并受到阿希姆的赞赏,阿希姆说他如“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从而勃拉姆斯一举成名,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变化。回想此后25年的历程,是因为阿希姆给他创造了成名的机会。而此时,他的音乐和作曲才能已得到广泛赞赏,他内心充满愉悦和自信,他有表达自己内心愉悦之情的冲动,他要向阿希姆表达景仰和感激之情,而一部出色的小提琴协奏曲,无疑是最好的礼物。于是就有了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有一种观点说,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隐含着作者对灵魂中的恋人克拉拉的眷恋之情。这种说法似乎不成立。舒曼和克拉拉夫妇对勃拉姆斯帮助很大,让他在自己家一住就是几个月,勃拉姆斯是不会忘记的,他也十分喜爱这对夫妇。在舒曼去逝后的很长时间里,勃拉姆斯一直爱着克拉拉。我想,无论他们之间的恋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恋情比一般年轻人的爱恋要复杂得多。是包括感激、感谢、尊敬、仰慕、爱恋、关怀、照顾等方面的情感在内的恋情。这种恋情虽然真实,但缺乏明朗的基调。而且假如他们之间的恋情只处于理智阶段,愉悦的成分也就少了许多,这是人之常情。但作品显然并不存在委婉、苦涩、欲言又止或怡情的描述。
  其次,如果勃拉姆斯出于对克拉拉的眷恋而写作此曲,就不应该在他们保持14年爱恋之后,而是应该在舒曼去逝两三年或几年之后,这才符合逻辑。而14年之后,克拉拉已近60岁。一个45岁成熟的男人,已经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对长自己14岁的人爱恋不已,勃拉姆斯不可能像30岁时那样了,这时候更多的是理解和尊重。人的情感变化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而发生变化的,即使是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也会变得更深沉内在。
  由此,我以为,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主要表达的是成功的经历和喜悦,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感恩之情。这是一首值得聆听多次的作品,和其他古典音乐作品一样,听得次数多,感受就越多。古典主义,是一座宝库,是处矿藏。不同的是,自然的宝库和矿藏会有穷尽的时候,而古典音乐的矿藏,会越开采越多!
TOP
26#

关山月_ 在 2006-11-21 23:36:58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11212334191015.jpg[/upload]

偶不算富迷,不经意间得了此枚勃拉姆斯Double协奏曲..................:)

到目前,偶认为此枚第三乐章的指挥演绎,是地球上最惊天动地的!


得意之情尽在其中啊,祝贺祝贺!
同在一座城市,握手了,哈哈。
TOP
27#

huangshd88 在 2006-11-21 0:42:29 发表的内容
huangshd88 在 2006-11-20 23:29:37 发表的内容
4、
[upload=jpg]Upload/2006112023261082845.jpg[/upload]

DG 447 427 2
ADD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1954年录音。


这一张听来觉得琴音略显尖、薄,整体录音可能较早的关系,没能让大卫的演奏充分反映出来。这套唱片,打主角的应该是第一张,即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演绎、录音都相当出色。

当然,大师的演绎不容怀疑,录音也十分珍贵,听感也纯属个人主观。当沉静在音乐本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器材、录音的缺陷,只有音乐特有的旋律、韵味充斥着整个感官。


MELODIYA VERSION MELCD 1000741

MEL CD1000741    
   布拉姆斯 /  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
   大衛歐伊斯特拉赫   小提琴 / 康德拉辛   指揮

    小提琴之神不朽傳奇經典錄音
    舉世公認之權威版本
    原廠母帶轉製,原味十足
[upload=jpg]Upload/2006112313123176670.jpg[/upload]
TOP
28#

我也是最喜欢拨小协!
我还有内伏、沃利尼和帕尔曼的版本(除了海菲兹、梅纽因和大卫的)
TOP
29#

andre 在 2006-11-24 0:16:07 发表的内容
Yes, you can order MEL cd1000741 from Nan Fang.


I see,Thanks!
TOP
30#

Yes, you can order MEL cd1000741 from Nan Fa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