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ELODIYA MELCD 1001116 Elizaveta Gilels(2CD)
2)MELODIYA MELCD 1001000 VICTOR PIKAIZEN VIOLIN SOLO(6CD=5CD PRICE)
3)ORFEO C713062I MOZART/VIOLIN CONCERTO KV.219 (2CD)
4)MELODIYA C1000997 The Art of GALINA BARINOVA
1)
如果想在二十世紀的小提琴大師群中要找出一對實力雄厚的夫妻檔,柯岡與他的另一半伊麗莎白‧吉列爾斯(Elizavata Gilels 1919-)應該是當之無愧, 伊麗莎白‧吉列斯的哥哥Emil Gilels(1916-1985)是二十世紀非常知名俄國鋼琴家,兩人與歐依史特拉赫相同,皆出生於奧德薩(Odessa),妹妹和歐依史特拉赫及密爾斯坦從小都是史托利亞斯基(P.Stoljarski 1871-1944)的愛徒,兄妹二人後來到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並被蘇聯政府列為重點培訓的音樂人才.在當時是前途似錦的兩位青年才俊.
巾幗不讓鬚眉
伊麗莎白‧吉列爾斯出生於1919年9月30日,她的小提琴師承除了史托利亞斯基之外,她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還曾經和波里亞金(M.Polyakin 1985-1941)及夫婿的老師揚波斯基(A.Yampolsky)學習,1937年她和歐依史特拉赫及戈爾史坦(B.Goldstein)等五位同胞代表俄羅斯參加比利時依薩易小提琴大賽,伊麗莎白‧吉列爾斯以優異的表現獲得第三名,為當屆女性小提琴家最好的成績,歐依史特拉赫在比賽當時曾寫信(1937年3月26日)告訴他的太太:[她(指伊麗莎白‧吉列爾斯)在比賽時演奏得非常好,所有預測都認為她會獲得金牌.]雖然最後的結果與預測不同,前兩名分別頒給了歐依史特拉赫及奧德諾波索夫(R.Odnoposoff 1914-2004),不過由此可以看出伊麗莎白‧吉列爾斯當時的演奏功力了.
與柯岡的婚姻
1940年開始柯岡漸漸在莫斯科展露頭角,成為許多人注目的焦點,或許是同班同學的關係,讓柯岡與伊麗莎白‧吉列爾斯有了比較多的相處基機會,雖然彼此年紀相差五歲(姐弟戀),不過兩人最後還是一起步入禮堂完成終生大事.婚後柯岡的演奏事業蒸蒸日上,不但獲得1951年比利時伊麗莎白小提琴大賽首獎,更成為繼歐依史特拉赫後最受矚目的俄國小提琴家.不過伊麗莎白‧吉列爾斯卻為了夫婿及家庭而減少了演奏活動,最多就是和柯岡一起演奏二重奏,鮮少再看到她以獨奏家的身份出現.她與柯岡的一對子女後來都成為頂尖的音樂家,兒子Pavel Kogan (1952-)原先是優秀的小提琴家,不過目前已轉任指揮,女兒Nina Kogan (1954-)曾經在法國隆帝博鋼琴大賽獲獎,後來成為父親晚期的專任伴奏.義大利作曲家曼尼諾(F.Mannino 1924-)曾譜寫一首小提琴三重協奏曲獻給柯岡全家,此曲於1966年在莫斯科首演,作曲家還親自從義大利趕到莫斯科聆聽,這首曲子後來也由柯岡夫婦及兒子在Melodiya公司完成錄音.雖然伊麗莎白‧吉列爾在婚後以家庭為重不過在教育上卻貢獻頗多,1967年她開始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1987年升任教授一職,她所編寫的音階練習教本在俄羅斯學派中是相同著名且重要的教材.
錄音簡介
伊麗莎白‧吉列爾的錄音並不多,除了與夫婿的二重奏之外(已由EMI或Testment出版),單獨演奏的錄音數量也很少,1994年由捷克Multisonic所出版的Russian Treasure系列中,可以找到一張以她為主的CD唱片(編號:310235),除了一首與夫婿的二重奏其他都是她和哥哥的合作的奏鳴曲錄音.而加拿大的Doremi公司在1999年出版Emil Gilels的第一張歷史錄音中(DHR-7747),則可以找到兄妹兩人共同演奏的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五號的錄音,http://www.doremi.com/gilels.html,
除了上述的兩張CD外,俄國的Melodiya公司終於在九月首次發行伊麗莎白‧吉列爾的專輯CD(共兩張CD MEL CD 1001116),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其中一張CD的錄音和由捷克Multisonic所發行的曲目完全一樣,而她最著名的錄音帕格尼尼第一號協奏曲(單樂章,wilhelmj改編)及維尼奧夫斯基的"莫斯科回憶"並未收錄在這套CD中,雖然有所遺憾,不過其中幾首小品類的錄音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相信足以讓樂迷們有機會來認識這位柯岡背後的偉大女性.
有關Melodiya所發行的CD資料如下:
Recorded in 1963 (1, 9–20); 1940–50 (2); 1952 (3); 1953 (4); 1948 (5, 6, 8); 1951 (7).
Cd2 Recorded in 1951 (1–6), 1950 (7–12).
Total playing time (1) 68.25
Total playing time (2) 69.37
Ref.number MEL CD 1001116.
Elizaveta Gilels violin, featuring Leonid Kogan and Emil Gilels
CD1 J.-Ph. Rameau (1683–1764) – E. Ysaye (1858–1931)
“Le Rappel des Oiseaux ; La Tambourin”
F. Kreisler (1875–1962)
Sicilienne et Rigaudon in the style of Francoeur
G. Bacewicz (1913–1969)
Mazurka “Oberek”
I. Albeniz (1860–1909) – S. Dushkin (1898–1976)
Jota aragonesa
O. Novacek (1866–1900)
“Perpetuum Mobile”
F. Ries (1846–1932)
La Capricciosa
G. Diniku (1889–1949) – J. Heifetz (1899–1987)
Hora Staccato (1906) 2.00
CD2 G.F. Telemann (1681–1767)
Canonic sonata No.1 for two violins in G major
J.M. Leclair (1697–1764)
Sonata No. 1 for two violins in G major
Sonata No. 3 for two violins in C major
E. Ysaye
Sonata for two violin in A minor CD2 A. Vivaldi (1678–1741)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A major V 31
V.A. Mozart (1756–1791)
Sonata No 8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C major (1778)
Sonata No 17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A major (1787)
Z.Kui (1835–1918)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D major op. 84
2)繼年初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的套裝CD(兩張//MEL 1001004)問世後,俄國的Melodiya公司又再次發行一套(MEL 1001000//6CD=5CD PRICE)皮凱森的CD,最引人注目的是與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齊名的巴哈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首次出現在這套CD中,可說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消息 ;這套CD中除了巴哈的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之外,還收錄幾位俄國作曲家的作品,如哈查都量(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獻給皮凱森的獨奏奏鳴曲"獨白"(Sonata-monologue for violin solo 1975,曾經有日本版CD發行的紀錄),另外兩位作曲家Yury Levitin (1912–1993)及Moisei Vainberg (1919–1996)的無伴奏曲也是首次發行CD版本
3)
莫札特一生共寫了五首(被公認)小提琴協奏曲(註),至今除了是專業學習者必學及世界職業樂團必考曲目之外,更是錄音市場上的常客,二十世紀知名的大師都曾經有數量不同的錄音,在這五首協奏曲當中以第三,四,五號最受世人的喜愛,錄音數量也是最多的
(Erica Morini)
第五號協奏曲因為第三樂章中段具東方色彩的樂因素,而有”土耳其”的名號(當時歐洲人認為土耳其就代表東方),最近奧地利的Orfeo 公司在其薩爾茲堡音樂節的歷史錄音系列中,發行了一套(兩張CD,編號

RFEOR713062)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歷史錄音,一共收錄了四位二十世紀小提琴大師於音樂節的實況錄音,這四位大師分別是莫里妮(E.Morini 1904-1995)密爾斯坦(N.Milstein 1904-1992)葛羅米歐(A.Grumiaux 1921-1986)及史耐德罕(W.Schneiderhan 1915-2002)
(Nathan Milstein)
莫里妮和史耐德罕繫系出同門,為捷克教育大師賽夫西克(O.Sevcik 1852-1934)的著名弟子,莫里妮的演奏事業在美國得到很好的發展,一直活到91歲才過世,是二十世紀最知名的女性小提琴家之一,她的錄音受到非常高的評價,一生共錄製了兩次第五號協奏曲,其中與卡薩爾斯指揮的版本有CD發行的紀錄(Sony SMK 58938) ,史耐德罕則是德奧學派的代表人物,尤其在奧地利的地位更是崇高,他錄製的第五號協奏曲有多次的紀錄,以在德國DG公司就有三次,目前CD版本也不難找.葛羅米歐則是比法學派大師,一生錄音幾乎集中在Philips公司,他一共有兩次錄製第五號協奏曲的紀錄,全部都在Philips公司所完成,CD版本也很容易找到,至於與海菲茲與歐依史特拉赫齊名的密爾斯坦,則有兩次錄製第五號協奏曲的紀錄,分別完成於1956年9月(Capitol公司)及1964年6月(EMI公司),可惜至今未見CD版本,倒是在美國Music&Arts公司的密爾斯坦現場歷史錄音中可以聽到另外一次的現場版:
http://www.musicandarts.com/CDpages/CD4972h.html
(Arthur Grumiaux ) (Wolfgang Schneiderhan)
很少見到歷史錄音中一口氣出現四位大師演奏同樣曲目的CD唱片,雖然錄音時間有先後,不過可同時聽到四位巨匠的演奏,實在非常難得,目前這套CD已出現在世界各大CD郵購網站,台灣由上揚代理,希望不久可以看到.詳細錄音時間請參考:
http://www.cduniverse.com/productinfo.asp?pid=7309533
(註)第一號到第五號是莫札特於19歲時在薩爾茲堡完成,其中以三.,四,五號最著名,並由他本人首演,所以毫無疑問是他的作品.至於第六號(降E大調)及第七號(D大調)則因其中過高的把位等不確定因素而被質疑,不過部份莫札特專家仍持正面的看法,尤其羅馬尼亞大師埃內斯庫還為第七號譜寫裝飾奏並親自演出,歐依史特拉赫也在俄國錄製過此曲(已有CD版本),更增加此曲的曝光度,另外還有一首名為”阿德萊德”協奏曲,據傳是莫札特在十歲時為法王路易十五的女兒阿德萊德(Adelaide)而寫,不過可信度並不高,曼紐因曾經錄製過這首曲子
4)
俄國的Melodiya公司終於在去年發行第一張巴莉諾娃的專輯CD,(The Art of Galina Barinova,編號:Mel CD10 00997)一共收錄了九首樂曲,其中由舒伯特寫給大提琴的奏鳴曲"Arpeggione,"則罕見地改編成小提琴版本並收錄在這張CD
長期以來,女性在在小提琴演奏歷史中的地位一直都不如男性,雖然也不乏幾位女 中豪傑,例如:奴娃,奧克萊爾,瑪爾奇,韓岱爾及莫里尼等,不過在人數仍比不上男 性,在20世紀前半時期(大約1960年)的狀況,更是無法和今日的盛況相比,而這種 情形在前蘇聯時期也沒什麼不同,雖然在1937年比利時的伊薩依小提琴大賽的前 六名得獎者中,就有有兩位俄羅斯的女性(註),不過情況似乎並沒有比西方國家更 好.如果要選出一位能和歐依史特拉赫及同期的大師(S.Furer及M.Polyakin)相比 較的俄國女小提琴家,嘉莉娜.巴莉諾娃(Galina Barinova)是當然的唯一人選.
<雙親的影響>
1910年10月7日巴莉諾娃(Galina Barinova)出生於聖彼德堡,母親(Maria Barinova)是聖 彼德堡音樂學院的鋼琴及作曲教授(鋼琴師事F.Busoni,作曲則師 事N.Rimsky-Korsakov),父親(Vsevold Barinova)是法律專家同時也是具職業水 的業餘鋼琴家,在種音樂家長庭誕生的巴莉諾娃,很小就接觸音樂,4歲時就開始學 習小提琴,由於雙親與音樂的關係,巴莉諾娃到10歲首次登台前,都是拜當時名氣 不小的小提琴家為師,如查分特諾夫斯基(V.Zaventnovsky),波蘭的科漢斯 基(P.Kochanski1887-1934)及奧爾的弟子阿許爾翁(J.Achron 1886-1943)等人, 不過隨著這些老師的相繼離開,也使得巴莉諾娃無法擁有系統化且長時間的學 習.
<遠赴法國>
將女兒培養成職業的小提琴家一直是雙親的想法,他們兩人也 知到巴莉諾娃需要一段嚴格且有系統的正規訓練,雖然聖彼德堡曾經培育出許多 優秀的小提琴家,可是歷經過了政治動盪的衝擊,包括奧爾等不少好的小提琴家紛 紛離開俄國,此時師資突然出現了問題,於是雙親萌生了將寶貝女兒送出國的想法 ,當時想到的第一人選就是弗萊什(C.Flesch),可惜弗萊什當時已離開歐洲到美國 去發展,如此一來想到要將讓自己未滿15歲的女兒獨自到美國的不捨,巴莉諾娃的 雙親只好打消念頭,轉而將女兒送到離俄國比較近的法國去深造,1924年巴莉諾娃 獨自一人到法國師範音樂學院就讀(Ecolo Normal),師事比法學派的大師蒂博(J.Thibaud).1925年巴莉諾娃完成兩年國外的學習,重返故鄉.
<閃亮的花木蘭>
學成歸國的巴莉諾娃馬上又繼續在列寧格勒樂音樂學院(原聖彼德堡音樂院 )就讀,除了小提琴之外他還專研理論及作曲的課程,1927年以完美的畢業演出取 得音樂學院的文憑,之後她馬上成為列寧格勒愛樂的獨奏家,經常在當地的音樂會 登台,1933年她獲得全蘇聯音樂比賽獲獎,並受邀在廣播電台錄音,之後她移居到 莫斯科,受到弗爾勒(S.Furer)的老師采特林(Zeitlin)的許多幫助,尤其在藝術的 成熟度上更為顯著.1937年獲全蘇聯音樂比賽冠軍,二次大戰爆發後,這位蘇聯小 提琴界的花木蘭義不容辭地到全國各地勞軍演奏,為國效力,1943年她應邀到著名的德黑蘭 會議演奏,1945年她和兩位蘇聯著名鋼琴家索弗尼特斯基(V.Sofronitsky)及吉列爾斯(E.Gilels)應邀到波茨坦會議 中演奏,證明其演奏能力已倍受肯定.二次大戰結束後巴莉諾娃展開她的演奏生涯,並與許多知名的指揮家及樂 團合作演出,在歐洲及亞洲都可見到她的演奏足跡,1949年她首次訪問中國,1950 後巴莉諾娃已成為俄國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1956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教 職,1967年升任為教授(同年柯岡的夫人E.吉列爾斯也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小提琴教職), 為莫斯科音樂學院第一位女性小提琴教授
<驚人的成就>
巴莉諾娃演奏曲目 非常廣泛,從巴哈到二十世紀的作品約有三百多首,演奏協奏曲的能力更超過二十 五首以上,巴莉諾娃是第一位能夠在一場音樂會演奏三首協奏曲的俄國女小提琴 家,例如她就曾經在同一場音樂會中演奏巴哈,貝多芬,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而她飽滿,乾淨俐落的演奏風格,對後代的俄國小提琴家更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巴莉諾娃之所以能夠維持優異的表現,完全出自於律己甚嚴的高標準,她就曾經說 過:[我的目標就是演奏好的音樂,能夠與優秀的音樂家,樂團在好的音樂廳演奏, 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非常在意的事.]巴莉諾娃除了是第一位具世界水準的俄國女性 小提琴家,在她之後俄國女性小提琴家人才倍出,從1937年比利時的伊薩依小提琴 大賽的兩位得主,克萊曼的前妻Griedenko,歐依史特拉赫著名的三位子

.Isakadze,R.Fain,L.Mordokovitch,目前定居美國的N.Beilnina,1953年隆- 帝博(Long-Thibaud)大賽的首獎得主N.Shkolnikova,到目前走紅於國際樂壇的慕洛娃(Mullova)等,,都為俄國小提琴界留下了相當好的典範,這其中巴莉諾娃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2004年巴莉諾娃被愛沙塔尼亞音樂學院(The Estonian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atre )授予榮譽士的頭銜,雖然她在西方樂界的知名度並不高,也鮮少書籍對她有任何論述,但她對俄國音樂 的貢獻及成就,絕對和其他幾位同期知名的俄國大師一樣令人敬佩.
[upload=jpg]Upload/200611141655547335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11141656128050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111416562791404.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