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1 在 2006-12-14 1:00:22 发表的内容
简要谈谈自己对DIY的大力甲类后级的评价
本机属互补分差OCL晶体管电压反馈放大器,电路成熟经典,选管精细,用料奢华,电源供应充足,各级工作点科学,线路布局合理,各环节皆高标准、严要求,就目前煲机100小时的情况看,基本找不出缺点。
本机具备高级甲类放大器的声底。一般的甲类机线路较简单,多是单端放大,在获得醇厚声音之余,损失了超高频。而本机的输入级为共源共射电路,全机除输出级外均使用高频管,结电容得到有效降低,加上使用频响广阔的RA电阻,使本机频响异常宽阔,超高频穿越干云向上延伸,再也不会声嘶力竭而噪耳。整体声底可概括为:沉稳、内敛、绵密、大气、通透、准确、灵动,内力十足,推枯拉朽,横扫一切“害人虫”。
本机失真非常低。由于各级放大管子推挽工作,偶次谐波失真互相抵消。而前三级工作在纯甲范围,不存在奇次谐波失真,末级在35W范围内也无奇次谐波失真、开关失真和交越失真。在大于35W的情况下,由于本机电源供应充足,全机无恶声元件,白璧无瑕,即便是金耳朵也难挑剔。
本机的控制力非常优秀。虽谈不上电光火石、雷庭万钧,却也属身手矫健、游刃有余,无论是大鼓、中鼓、小鼓,还是低音鼓、定音鼓、贝司、大提琴,低频区交待得清清楚楚,绝无半点含糊。估计这得益于优秀的管子和良好的电源供应,本机使用两只850W变压器,总滤波电容近20万uF,而且使用7种不同牌子(或系列)的电容进行滤波,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本机的音场和定位让我非常激动。张张碟片里,众歌手楞楞的就在我面前歌唱,或慷慨激昂,或婉转缠绵,灯红柳绿,燕瘦环肥,皆触手可及。我知道,没有良好的高频延伸和低频下潜,中频的空间不会如此宽广地展开!由于控制力的增加,乐器的声音不会跑离原有位置,尤其是高频不会前倾狂刺听者的耳朵。呵呵,高频不前冲是有绝招的,其中一招就是末级不要纳入大环路负反馈。笔者试验过,如末级纳入了大环路负反馈,则低音力度更强,可惜的是高频会前冲,音场缩窄,得不偿失!
在此强大后级的平台上,笔者暗自握腕叹息。因为她让我推翻了自己不少原以为正确的判断。比如功放的重要性,比如功放的投资比例,比如某个元件的冷暖声底,比如认为某环节为瓶颈,再比如自认为必要的调声技巧……现在,对线材的搭配已经不那么挑剔,垫脚钉已无必要……打住,就写这么多,再写下去就得罪别
可当杂志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