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健接受《新京报》采访 [复制链接]

查看: 7973|回复: 22
11#

王健昨晚返场6次 2006年10月26日09:07

当王健用那把1622年产自意大利的名琴拉完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最后一个音符,全场观众立刻将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位年轻的华裔大提琴家。这掌声居然持续了12分钟。北京乐迷被王健天才的演绎彻底征服。热情的掌声最终让王健6次返场,并即兴加演了两支曲子才走下舞台。

  英国风情融合中国情调

  昨晚的演出,第一支曲目就给北京乐迷带来了惊喜。正当乐曲进入最后的尾声,悠扬的苏格兰风笛一下从观众背后响起,伴随着悠扬的风笛声,一位头戴黑色帽子、身穿苏格兰格子短裙的风笛手从观众席中缓步走向舞台。纯粹的英国风情让音乐会立刻进入高潮。

  为了昨天的演出,BBC乐团显然特意增加了浓厚的中国情调。不仅乐队所有女乐手都穿上了中式丝绸服装,还在乐队中特意增加了中国民间锣鼓,演奏了中国民乐《节日序曲》。当然,整场演出最有特色的“中国情调”自然是华人大提琴家王健的出色演出。

  演出过程中赢得半个小时的超级掌声

  英国BBC广播交响乐团昨晚的“逍遥音乐会”带来了在英国演出的“原单”曲目,其中包括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威风堂进行曲》、亨利·伍德爵士的《大不列颠海之歌幻想曲》,以及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的管弦乐《奥克尼郡的早晨婚礼》等经典保留曲目。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掌声就长达半个小时。昨晚英国BBC广播交响乐团在北京获得了乐迷的超级掌声。高品位的北京乐迷显然打动了乐团指挥吉里·贝洛拉维克,几乎每支曲目演奏完毕,他都要指挥所有乐手起立向台下的乐迷致意。

  摄影/ 本报记者 崔浩

  王健其人趣事——不能借读上了音乐学院附小

  王健的户口在西安,所以在上海读书一直都是借读。1978年在他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告诉他的父亲(王树棠)学校将不再让王健借读。王健回忆说:“父亲一夜之间几乎愁白了头发,直到后来一个朋友说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正向全国招生,爸爸就决定让我去试一试。”

  为了考试,王树棠专门在西安请人为王健特制了一把大提琴。材料则是王健母亲单位盖房子剩下的木板,可是琴做好了却拉不出声音来。王树棠只好又把琴拆开,重新拼装,还来不及上漆就抱着它回到上海。

  不久,王健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

  10岁被小泽征尔称为“世界级的演奏家”

  1979年3月,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其中的一项日程安排就是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听学生们演奏。这个乐团里包括了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埃斯金。

  在这些国际上名声赫赫的一流大师们面前,王健没有丝毫畏惧。在他们犀利的目光下,他坦然而自如地拉完了两首曲子。小泽征尔在怀疑他只有十岁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你已经是一位世界级的演奏家了。”而埃斯金听完后就不停地大声说:“这是天才!”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中有王健的特写

  1979年6月,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斯特恩来到中国,他专门找到文化部点名要听王健的演奏。19日,发着高烧的王健竭尽全力地为斯特恩进行了演奏。随斯特恩来华的电影摄制组将演奏的全过程都拍了下来。后来,斯特恩的这次中国之行被制作成纪录片《毛泽东到莫扎特———斯特恩在中国》并于1981年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而在这部片子里,就有王健的特写。那时在美国,王健被誉为中国大提琴神童。

  爸爸永远是我的音乐魂魄

  1985年底,大提琴教育家帕里佐先生为王健办好了作为访问学者赴美的一切手续,就在王健即将离开父母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求学的时候,父亲王树棠给了他一辈子的忠告:“王健,出国是学习,不是镀金。一定要学到一流的琴艺。无论在哪里,你都要记住,音乐容不得半点功利。”而这也已经成为了王健为人与演艺的座右铭。

  赠送1622年产名贵古琴

  到美国后,王健一开始进入了耶鲁大学,师从帕里佐学习大提琴。1988年毕业后,王健又考入了朱丽亚音乐学院,并获取了最高奖学金。香港大昌贸易公司总裁林寿荣先生是王健到美国留学的担保人,他将自己家中那把300多年前制作的名贵意大利阿玛蒂古琴送给了王健以示鼓励。直到现在,王健仍然在用它。

  整理/本报记者 李帅

  

  花絮

  久在异乡“向往饺子”

  演出前王健想吃饺子:“我想吃饺子。”离正式演出还有两个小时,王健突然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要求,工作人员告诉他,中山音乐厅附近只有包子,但王健坚持说:“我想吃饺子。”“您想吃猪肉白菜馅还是三鲜馅?”工作人员问。“都行,只要是饺子就行。”王健回答。

  工作人员出去买饺子后,王健对记者说:“现在每年我都要在世界各地演出八十多场,几乎每年绕地球三四圈,我连家也没有,现在在北京,我特别想吃饺子。”文/本报记者 施剑松

  

  资料

  王健和英国BBC交响乐团:

  王健在很小的时候就与英国BBC交响乐团结缘:1982年,BBC交响乐团访问上海音乐学院,王健当时曾应邀同乐团进行交流表演,他精彩的演奏令现场的人们大为惊叹,当时在场的BBC交响乐团全体团员起立为他鼓掌。

  王健名满天下之后,英国BBC交响乐团曾数次向王健抛出橄榄枝。本次英国BBC乐团的中国演出,彼此终于携手,同台献技。

  

  王健素描

  王健,38岁。世界著名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童年时就因其卓越才华受到包括小泽征尔在内的世界音乐大师们的嘉许。1985年赴美留学,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成了举世瞩目的华人音乐家。1999年,他被美国著名的《美国音乐》杂志评选为“全美杰出音乐艺术家”。英国弦乐杂志《斯特拉底》则盛赞他是“一位令人激动的演奏家,他的技巧是建立在花岗岩上的”。

  如今,王健已经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过音乐会。诸如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巴黎香榭丽舍大厅、罗浮宫、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等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均留下了他的足迹。


TOP
12#

"从勋伯格开始,西方作曲家的路已经走歪了,把音乐从感性艺术变成了理性艺术。他们已经不是作曲家,而是科学家和数学家,他们写的东西需要电脑才能计算出来。走到这一步了,音乐还叫什么音乐?"

这段话很客观。工业化、信息化引致人类生活状态越来越机械化。机械、单调、重复、紧张的生活让人疲惫不堪。联想到现在有人整出个“作诗机”大受追捧,会不会还有人再整出个“作曲机”来涮一把呢? 如果今后真的有一天作曲演变成“只要会回车就能作曲”的地步,音乐的意义该如何阐述呢?
TOP
13#

天藏 在 2006-10-27 13:58:12 发表的内容

这段话很客观。工业化、信息化引致人类生活状态越来越机械化。机械、单调、重复、紧张的生活让人疲惫不堪。联想到现在有人整出个“作诗机”大受追捧,会不会还有人再整出个“作曲机”来涮一把呢? 如果今后真的有一天作曲演变成“只要会回车就能作曲”的地步,音乐的意义该如何阐述呢?


好像已经有自动作曲机了
TOP
14#

我一个只听流行的同学都知道王健,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好像还很喜欢王健的样子
TOP
15#

昨天去看了这场演出。

BBC的铜管很棒,选曲也很见心意,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第一支曲子,风笛突然从后面走出来,气氛非常好。

埃尔加大提琴不知道是不是我听杜普蕾太多,或者之前期望有些高,感觉略有失望,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出色的,我注意看了一下王健拉琴时乐手的表情,肯定者、陶醉者不少。

但看见王健还是很高兴,返场了两次,还有一首巴赫大无。

乐团返场还加演了一首中国特色,呵呵,除了第一首风笛出来时,此处全场气氛也是最好,不过我倒希望他们加演一些别的曲目。
TOP
16#

王健同志是很可爱的.
TOP
17#

我还是我 在 2006-10-26 20:02:03 发表的内容
只有高雅艺术的话,提高和引导大众的高雅艺术同样会有市场.但问题就在竞争上,一比较起来,人们总是更喜欢"流行"的.
问题在哪里呢,在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太少,太浅,又不爱学习.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离不开对外界的体验.所以说科学文化与艺术是相促进的.
聪明的ZF会想办法提高和引导自己人民的文化艺术水平和限制商家们,不聪明的ZF就把国民和下一代交给了互相夺利的商家们,商家们是不管你的所谓方向的,钱是他们的生存之本.

说得太好了!!真人都在初哥里.
TOP
18#

谁消费谁买单,快餐文化就是这样.年轻人得文化品位非常用以这样跟着就扭曲了.古典音乐的欣赏,要经过很多年的培养,并且本身自己还要知道钻研.所以在国内实在是受众狭窄.
   ps,那个狗屁超男比超女可垃圾多了。中国男人为什么净出来点这么小的豆芽菜?!不光是国人的历史文化中崇尚力量的部分少,另外这学小日小韩太多了。我有一个法国留学生朋友看过一次之后始终不能理解这些豆芽菜为什么招人喜欢。。
TOP
19#

"现在美国和国内的电视节目90%都是垃圾,大家看了只能变得越来越笨。媒体有责任提高大众的精神境界。精神世界是不可以控制在商人手里的,只追求大众口味很可悲,可惜现在全世界都在学美国。"

所言极是,什么超级女生超级男生都是LJ。
TOP
20#

冰国 在 2006-10-26 11:16:44 发表的内容
很实在的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