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震撼人心的勋伯格《华沙幸存者》 [复制链接]

1#
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是俺听的次数最多的CD之一。每听一遍,心灵就被震撼一次。

      曾有人误解勋伯格的12音序列作曲技法,以为这是一种机械呆板的、缺少创意的思维方式,用它来作的乐曲也必然是枯燥得有如数学题一样的东西。其实不然,《华沙幸存者》就是最生动的例证。而且,就象勋伯格自己所说的,他的技法是从传统中衍生出来的,尽管在12音序列作曲法中没有了传统概念的和声、调性,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与巴赫的复调和贝多芬的主题发展等种种技法的相类似的手法。

       1947年夏天,勋伯格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战争期间纳粹迫害犹太难民的报道。其中描述了一个令人震动的场面:当纳粹士兵强行集合起犹太人,欲将他们送进毒气死刑室的时候,面对死亡的犹太人突然齐声唱起了古老的犹太宗教歌曲《听吧,以色列人》。这歌声激发起了难民们作为人的自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他们永生的信念。73岁高龄的勋伯格被这则报道激动不已,而就在这几天里,他又亲耳听到了一位从华沙犹太难民营里逃出来的人讲述的可怕经历。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促使他拿起笔来,在12天里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华沙幸存者》。第二年,即1948年11月4日,这部作品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圭基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使指挥家和演奏家们不得不将长达8分钟的全曲又重演了一遍,以后在许多次演出中都是如此。


[upload=jpg]Upload/200610813193026800.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华沙幸存者》运用了一个男声叙述者、一个男声合唱团和一个打击乐组很大的管弦乐队。全曲只有99小节,按照情绪的起伏和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11小节):
      小号尖利刺耳的声音模仿着难民营里的起床号声。小军鼓急促的敲击声、弦乐和木管的颤栗一下子就把听者带到了恐怖的战争环境中(见谱例6)。小提琴的拨弦引出一个男子沉痛的叙述:
      第二部分(11-24小节):
      “我的记忆已不完全了!我一定有很长时间失去了知觉……”
这叙述是有音调的,但不是很具体,作曲家只用一根线来记谱,围绕着它,语言本身的韵律被夸张地标以音高:
       这一段的情绪有很大的起伏,从刚开始的一拍= 80到90、100、112,一小节一次递增,当叙述者讲到"好象预先安排好了似的,大家一起唱出那古老的、他们这许多年来所忽视了的祈祷--那被遗忘了的信经"时,速度突然变慢,成为一拍=52。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对速度的运用十分精心,它成为营造情绪的极其有效的因素。在叙述过程中,乐队音响和节奏律动的密度也在迅速增加,造成强烈的紧迫感。结束这一段的是拖长了声调的"在华沙的下水道里呆了这样长的时间……"。
      第三部分(25-53小节):
      突然加快速度,为一拍=80(此为整部作品的基本速度,以它为基础不断地作出变化)。和开头一样的小号声再次响起:“这一天象平时一样开始了。天还没亮,起床号就吹响了。”乐队音响紧张不安,但当叙述者讲到“你的孩子、妻子、父母亲都已和你隔离,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已经遭到了什么,你怎么可能安然熟睡呢”,一条凄婉柔和的旋律由小提琴独奏出来,这是全曲中唯一的抒情音响,不由得使人从心底里震颤。
小号声第三次响起,小军鼓也急促的敲响,木琴、定音鼓心悸一般的节奏伴随着德国人的吼叫,冲向情绪的高潮。在讲到“中士和他的兵士打着每一个人”时,大钹骇人地响起,十分形象地使人联想到抽在人们身上的鞭子。在叙述者恐怖的“我们这些被打倒在地上实在站不起来的人,又遭到没头没脑的鞭挞”这句话之后,紧张的情绪再一次松弛和降落下来。
      第四部分(54-80小节)
      叙述者继续着:“我半死不活地躺在一边。周围死一般地寂静--充满了恐惧和痛苦。然后我听到中士喊道:'报数'!”这一段开始时是语气迟缓的,但马上就变得紧张起来,木管的尖叫和弦乐的拨弦、震弓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纳粹的野蛮和难民们心惊肉跳的场面。第二次报数开始了,正如叙述者所讲的:“先是缓慢的:一,二,三,四,然后加快,越来越快,快到那声响有如野马惊跑,”速度从一拍=60起步,然后迅速递增:70-80-90-100-110-124-144-160,同时节奏逐步紧凑,音响逐步增强增厚,达到最紧张点。
      第五部分(81-99小节)
      就在这一片震耳欲聋的声响中,男声合唱队充满尊严地、从容地用犹太语唱起了古老的“信经”。速度突然变为一拍=80,节奏拉宽,虽然喧嚣的、逼迫的声音仍然存在,但仿佛永恒的生命的光芒趋散了鬼魅一般,在这神圣的歌声中它们显得那样委琐,那样微不足道。为了加强合唱的力度,勋伯格让一支长号以同度齐奏歌唱的旋律。
      在这条悠长的旋律中,12个音的音列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先是在bB这个音高层上的原形,然后在*处由同音bE开始一个倒影音列,在后面还有一次以D音开始的原形以及也是在D音上开始的逆行倒影音列,在此不一一列举。
渐渐地,乐队也加入到神圣的赞美歌声中,越来越强烈,当速度拉宽到一拍=40,全曲壮烈而坚定地结束。
      晚年的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所喷射出的犹太民族对战争罪犯的怒火,对世界和平的热切期盼,仍然撼人心魄。这不仅是犹太人的心声,也是全世界热爱和平、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民的心声。

      许多听惯了传统音乐的人对勋伯格的音乐感到难以理解,勋伯格在生前也常常因此而痛心。如果你听了这部《华沙幸存者》,就会理解什么是“表现主义风格”深刻的力量和美了--勋伯格用他惊人的想象力、充沛的情感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音乐世界。
TOP
3#

早期的晚期浪漫派风格《古雷之歌》


[upload=jpg]Upload/200610813262353229.jpg[/upload]
TOP
4#

勋伯格(1874~1951)
Schnberg,Arnold

   奥地利裔美国作曲家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洛杉矶。幼学小提琴和大提琴,9岁曾作小提琴二重奏等小曲。1891~1895年任银行职员以维持家计,其间从A.von采姆林斯基学和声、对位和作曲 ,但主要是靠自学成名。1901年后在柏林和维也纳从事教学活动,1915~1917年服兵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新音乐。1925年任教于普鲁士艺术学院。1933年因纳粹排犹而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波士顿马尔金音乐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1941年入美国籍。他的早期创作基本上属于晚期浪漫派风格,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康塔塔《古雷之歌》和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等。1908年后开始探索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他的作品中,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他受表现主义画家影响,不仅自己作画,还写了几部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如单人剧《期待》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等。这些作品表现绝望、恐惧、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这阶段重要的无调性作品还有5首管弦乐小品《预感》、《 往昔》、《色彩》、《突变》 、《必不可少的朗诵调》和戏剧配乐《幸运的手》等。1923年他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十二音体系作曲技法。他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构成一个音列,用原形、转位、逆行、倒置等方法安排,然后编织成曲。他后期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和歌剧《摩西与亚伦》等。他的作品大多难于被人理解,经常受到冷遇,他死后才日益被人重视。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与他的学生贝格和韦贝恩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著作有《和声学》、《和声的结构功能》、《作曲基础》、《风格和思想》等。


勋伯格其他主要的歌剧:《摩西与亚伦》



[upload=jpg]Upload/200610813215353870.jpg[/upload]
TOP
5#

学习了,帮顶
TOP
6#

1922年,勋伯格向学生们声称:“我有一项发现,它能保证德国在100年之内称雄 乐坛。”他说的发现,就是十二音体系。 他着手十二音体系作品的创作,写了5首钢琴曲、 一首弦乐四重奏、一部《乐队变奏曲》和歌剧《摩西与亚伦》。

十二音音乐,也称为 十二音技法。指将半音音阶的十二个音排成一定 次序的音乐。这一音列必须完整使用,如果某个音尚未演奏,其他音都不得重复。十二音 风格的杰出代表作品是阿诺德·勋伯格的《摩西与亚伦》以及阿尔班·贝尔格的《露露》。
TOP
7#

12音技法是无调性的,各不相同的12个音的地位完全平等,而不象传统的调性音乐那样,有作为中心的主音和从属于主音的属音、下属音、导音之分,也不存在稳定或不稳定的等级关系。作曲家在开始写作时要预先设计一个由12个不同的(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得重复出现,以免造成“重心”)、没有时值的音组成的“音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音列有点象是传统作曲技术中的"主题",但在实际的运用和发展中,它的变化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主题发展手段。《华沙幸存者》的音列是这样的:
#F G C bA bF bE bB #C A D F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这是音列原形。根据这个原形可以作出48种基本变化:
1.原形可以整体移高或移低。即在不改变各音之间音程关系的前提下,改变它们的音高。如可以从G开始这个音列,后面依次是G高小二度的#G,高纯四度的#C,低大三度的#A……,再如从#G开始,从A开始等等,这样一共有12种高度的音列原形。
2.原形的倒影。即按照原形各音的音程关系以倒影方式排列。
这个倒影的音列也可以在12个不同的高度上出现,于是这里又有了12种形式。
3.原形的逆行。即从音列的最后一个音开始向前排列,即12,11,10,9,8,7……1。
逆行的音列也可以出现在12个不同的高度上。
4.逆行音列的倒影。将逆行的音列再作倒影处理。
在12个不同的高度上运用这个逆行倒影的音列。
上述48种形式只是最基本的(在一部作品中不一定都会用到),此外还有许多种可变的因素:
1.由于在音列中是不包含节奏要素的,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节奏可以相当灵活。而节奏要素是如此重要,它会给同一条旋律(或音列)以全新的感觉。
2.虽然音列中各个相临的音在音程关系上是不能改变的,但在音域上却可以自由的跳开去,如一开始的第一和第二个音是小二度,但第一个音可以跳到下一个八度中去,变成小九度;或者第二个音跳到下一个八度中去,形成大七度:
这种音域上的变化也是很有效果的,常常在听觉上使人感觉不到原来的音程关系了。
3.可以局部地使用音列中的某几个相邻的音。
4.可以将音列中相临的几个音以和声的方式叠置起来,如《华沙幸存者》一开始就有这种用法:
第一小号和小提琴采用音列原形,小提琴将第4、5、6音从下往上叠置起来。第二小号和倍司采用从bC开始的倒影,同时出现的小号的A音和倍司的bC、还原D是倒影音列的第4、5、6音。
5.音色的变化更是自由无羁,乐队中各种音色或者是人声的编配可以大大丰富作品的音响效果,给人以新鲜的感受。
TOP
8#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主要收集在DG的20~21系列里
俺收藏的部分这个系列的CD

[upload=jpg]Upload/20061082044116484.jpg[/upload]
TOP
9#

老兄应该是明星网友~
TOP
10#

强贴!要Re!
二十世纪的严肃音乐还是很值得欣赏和研究的,内涵深刻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可惜从市面上搜罗这些录音要困难许多了。
TOP
11#

学习了。
TOP
12#

这套2021系列很可爱,但是国内卖得很少。
我自己也就十来张。
TOP
13#

虽然很多专业的东西不是很懂,但还是收益颇多,
好贴……顶起。
TOP
14#

看不懂啊.
TOP
15#

好贴!勋博格的《古列之歌》是很强的作品,我只有夏伊的版本。接下来一定要收一张阿巴多的《华沙幸存者》,谢谢楼主的介绍!
TOP
16#

兄弟强,这么多2021啊,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