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老猿看线材 [复制链接]

查看: 2485|回复: 7
1#
老猿看线材
共两篇:1.电阻与线材 2.再谈线材

电阻与线材

线材是电流的通道,电阻是电流受阻的一段通道而已,然而它们却又不是这么简单的,倘若要做好它们,从大处着眼来说,无非就要解决好"通"和"阻"这一对矛盾。对于电阻来讲,既要阻,又要通,站在音响这个角度上说,要求要对信号各种频率成分阻性要均衡,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两只不同材料的电阻,用直流表测量电阻阻值是相等的,但对于交流信号而言,在各个频率上的阻抗阻值可能就有差别了。就是说,电阻同样存在一个频响问题,不同材料、性质和不同结构形式的电阻,频响是不一样的,从高保真角度上说,有性能质量好坏的差异,从音响艺术上说各有各的音色,声音表现各有各的个性。

   线材也是同样的道理。决定线材的主要因素,大概无非就两个,一是材料性质、二是结构形式。两者都能影响交感抗和线间电容,影响频响和阻尼。线材的材质,工艺和结构不同,一方面对不同频率成分的传递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电频振动发声也不同。音乐信号经过这条线材,也带上了这条线材的特征,于是我们说,不同的材料的线材个性不同。一条信号线中的两条芯线,工作时流经的电流方向相反,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抵消,两条芯线挨的越近,分布电容越大,但交感抗越小,挨的远些,分布电容小了,但交感抗却大了,这是一对矛盾。线材绞合编织起来,一是改变了线间分布电容,二是更有利于使来回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相互抵消,带来的好处是减小了交感抗,但是如果绞得过紧,却又会使分布电容增大影响到高频的传输,这是一个矛盾的辩证问题。线材同样存在一个“阻”和“顺”的矛盾辨证问题,过于强调“顺”的一面也不妥当。

   一部50瓦的功放,大动态时的输出电流是很大的,产生的交变磁场也会很大,信号电流从这条线上传到喇叭线圈,喇叭线圈的反电动势电流同时沿着这条线返回来通过功放的内阻泻放,这加大了系统的阻尼,这是我们希望有的,喇叭线对器材的阻尼影响较大,声箱和功放在阻尼上有一个最佳的匹配区间,适当的线材能使功放和声箱很好地配合起来,起着点石成金的作用。所以喇叭线合不合自己的器材,不能以价钱来论,贵的未必比贱的效果好,关键是适合你的器材。

   更换线材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带来音色上的不同,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商品线材通常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不同个性,真正中性的很少,尽管许多厂商说自己的线材是中性的,因为很中性的线材换到你的机器上,你可能感觉改变不大,认为这线材没有那么好,厂家也不乐意听到你这么说。

   线材对声音的调校作用是肯定的,特别是用到点子上,会收到明显的改变效果,但也是很有限的,功放和声箱在匹配上差距过大,靠线材是调不好的,这需要调功放或声箱。在整套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器材而不是线材,他们是西瓜和芝麻的关系,过分的夸大信号线的作用是不必要的,线材不能不讲究,但也不能太过分讲究,在价钱上,根据你的器材价位而定,在听感上,根据你的喜好而定。

   在普通器材上,重放音场的透明度不好,选择适当的线材,能助一臂微力,但是倘若在单端胆300B,情况就不同了,300B的内阻极低,线性相当的好,各方面先天性特征优秀,配合负载时阻尼好,重放音场高度透明,用过于“透”的线材反而听感上不佳,用很普通的线材,却能起到中和性的作用,增加感性色彩,反而感觉很不错。

   本网站上青枫那篇文章《线材无用论》,我看了,觉得分析得有道理,许多话说得也挺实在,很多观点也值得我三思,即使测量出有某些差别,但是也不足以足够的理由证明那就是影响声音的直接原因。有些问题,从科学技术上、从技术指标上测量分析一条线材,难以找到答案,何况只作静态分析意义更不大。我想,全盘否定它和夸大它的作用是不客观的。而有的时候,线材换上去,的确是一点也不管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存在一个问题,线材在很大程度上,会微微改变某个矛盾的和谐状态。确切地说,一条线的直流电阻值微乎其微,但谈到信号的传输阻尼就比较大,如果器材在搭配上有不和谐的矛盾因素存在,适当的线材会积极地起到调整、调和的作用,这个时候,我感觉到更换合适的线材对声音会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如果恰好搭配上在最和谐状态的范围之内,这个时候,根据我的经验,换上线材对声音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为这个时候,功放和声箱的配合处在最稳定的状态,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干扰而改变。西施的貌美,“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所谓,脸蛋长得好,梳什么发型无所谓,同样标致;身材长得好,穿什么衣服无所谓,同样漂亮,装扮适宜,则更能锦上添花。我说的这个搭配,并不只是指功放和声箱的搭配,从广义上说,大到整套系统,包括房间得声学特征,整部器材,小到一个电路单元,具体到一个电子元件,无非就是一个大搭配、小搭配的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要协调好。有时候,如果发现线材对系统很敏感,这个时候,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是在大搭配、小搭配上存在问题,所以线材的对声音的改变作用往往容易被夸大。例如在一个未经声学处理的小房间里通常感觉换线材很明显,换一个声学特征处理得较好的大房间,你立刻就会感到,再去换线材,作用肯定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也曾经在那样的小房间试过功放的负反馈量的调整,稍稍改变一点点负反馈电阻,声音就会失去平衡,很难调整到最适当的位置,不仅如此,在那个小房间里意想不到的各种小小的因素对声音的改变都极其敏感,但是在大房间里,没有这样的事情存在,至少是对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个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反映,而且我也试验过功放和声箱失配的情况下,声音也是对各种因素的影响极其敏感,在功放和声箱匹配良好的情况下,声音对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我是干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行业内的人都知道,用于计算机的通讯线材,从一类线到六类线,是严格分类的,目前,六类线可能是最好的,大概能跑1000兆的频率,我曾经拿到音响上试过,发现声音也不是那么回事。美国富禄克公司,是专门对计算机通讯线材进行权威性测试的公司,前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该公司的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现场授课培训,会上展示了一些尖端的线材测试仪器,这些在国内通常是见不到的。会期从始至终都是围绕一段线材进行系统全面地讲述,感觉很是受益非浅,我们当场试验,一段六类线,稍稍用力拽一拽,或者来回地弯十来次,再去测试,这条六类线已经报废了,达不到六类线了。它的线芯绞合编织的花相当讲究,稍稍随便拧一拧改变它一下,再测量也达不到六类线了。当然,计算机通讯线材和音响线材用途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但是单独讲一条线,这里边的学问的确是大有乾坤之道的。

   线材并不神秘,也不要过份地迷信它,但是,制作一条出色的线材,也不是一件轻易而举的事。


再谈线材

所说这些东西只是很初级的东西,不是技术,也谈不上观点,仅是一点看法,而且也很笼统。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要有一个大的思想观念掌握方向,才不至于走上歧途。

  在上一篇文章《谈电阻和线材》中谈及电阻和线材,我的意思并不是把线材比作成为电阻,说的是两种东西。

  香港人的做法我一向是颇为反对的,他们玩音响近乎一种畸形的玩法,日本人的作法我也反对,但日本人似乎至少比香港人要理智一些。香港许多人仿佛患了一种富贵病,主要症状是富有而且缺少文化品位。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香港的嬉闹生活剧(电影片、电视片)实在是极其无聊,日本的卡拉OK想来也是如此罢。这些,我都是连听也不听,连看也不看的。可以说,香港和日本都没有真正的文化,更没有艺术,有的只是金钱、痴迷、俗败和无聊。

  对线材我的看法:这东西不能不讲究但也不能太讲究。其实,不只是线材,生活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要讲究起来,真是没完没了,甚至会把人搞得不知去向。以下有一个例子可以来说明这个问题。

  简简单单的一支毛笔,常人也许不会想到,竟也包含着乾坤之道。笔毫刚性好宜于着力,但笔锋不宜合拢,笔毫柔顺性好,宜于笔锋合拢,但不宜着力,这是一对主要的矛盾。一只小小的毛笔,售价低的有几角钱一支,昂贵的高达几万、几十万元一枝,差别在那呢?一位制笔厂的老师傅这样讲,同样是狼毫笔,用料、做工差别很大,价格也就不一,单说狼毫笔,狼(指黄鼠)尾梢的毛是最好的,锋颖长而透明度好,刚性和柔性都能兼顾,所谓刚柔相济,要知道一只狼尾梢的毛的数量是很有限的,所也这样的笔售价较高。而很廉价的毛笔,用的是狼脊背上的毛,或者用爪子上的毛、脖子上的毛,这种毛刚性有余,锋颖秃短,性能较差。一支毛笔,从开始制作到最后完成,要140道工序,很是想不到罢。真要讲究起来,学问就多了,同样是狼尾梢的毫,从活者的狼身上采集的和从死去的狼身上采集的狼毫刚性和顺性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活者的狼身上采集的狼毫,,幼狼和老狼的毫也不一样,同样是老狼,江南的狼毫和江北的狼毫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江北的狼毫,春前采集的和秋后采集的也不一样,同样是春前的狼毫,公狼和母狼的毫也不一样,公狼毫刚性好,母狼毫柔顺性好,同样是公狼的狼毫,交配前采集的和交配后采集的,刚性也不一样,交配后的狼的毫刚性明显下降,所以说,同样是狼毫笔,价格悬殊很大,当然更进一步讲起来,学问还有很多,真是叫人感慨万千啊!那么多的讲究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有当然是有的,我不敢否认,你也不敢否认,但是我认为,一支做工、用料极其讲究的高档毛笔,其使用价值已经不是主要落脚点了,落脚点是在于它的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上,不是吗?你听说过用婴儿的胎发制作的毛笔吗?你听说过用大熊猫的毛制作的毛笔吗?这些都有,而且价格不菲,倘若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一支毛笔,单凭这一支笔,普通百姓一定认为此人是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是个大家,但是你可曾知道,这样的毛笔有其收藏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啊!为什么?这样的毛笔根本就不能用来写字啊!而真正的书法大家一定要用身价昂贵的毛笔吗?不是的?书法家始终讲究的是功底和修养,至于非用用什么什么样笔,那些都是次要的,古人不是说过吗,“善书者不择纸笔”,随便拿一支什么毛笔也能写出好字来,这才叫善书,相反地,不用一万元以上的毛笔就写不出好字来,说你是书家,我是不相信的。书家对于笔是要讲究一些的,确实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也不能太讲究,作笔的厂家大讲究特讲究,那是他们的专业,也是为了适用于不同的层次、地位的人的需要,也有商业目的在里面,但是作为使用者,更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适可而止为好。

乌黑的一块墨,真要是讲究起来,学问也不少;谈到酿酒,谈到喝茶,里边的学问更多。其实这无可非议,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各个专业有各个专业的学问讲究,但是对于使用者自己来讲,自己应当摆正自己的心态,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心重要有数,一味地强调这些东西,很容易走上偏路。前不久,我到一个朋友家,朋友喜欢写字画画,功底不怎么好,但对毛笔却很“烧”,有几百支多,全是身价昂贵的,我看了随口说道:“你这不是在写字画画,而是在玩毛笔”,一个月后,他对我说,我那句话不了对他生了启发,“改邪归正”了,“是啊。”我说:“执著是好事,但很容易叫人走偏,用钱换那么多毛笔容易,再换成钱就不容易了,攒着这么多不成文物、不会升值的毛笔意义并不大啊,何况小日子并不算宽裕”。我还有一个玩音响的朋友,对线材痴迷,藏有好几副“家珍”,前天到他府上,谈到线材,朋友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他的老婆在一旁打他冷语:“整天烧烧烧,烧个啥呀?对无线电一窍不通,除了会换线,你还会什么?”,当时我是猛地一震,这话虽出自一个外行之口,然份量不轻啊,可谓一锛子砍到脉上了,是啊,玩音响不叫玩音响,而叫玩线材了。

  据说普通线材的表面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坑坑洼洼的,不利于信号的传输,于是有的高档线材,表面是用激光“打磨”抛光的,这样一来据说大大地减轻了信号的传输阻力和途径,依我看也大可不必如此较真,“阻”和“顺”是一对矛盾啊,过分地强调“顺”,不见得就是好事。香港的烧友,据说玩线玩得最投入,有甚者,用于线材上的投资远远大于器材的投资,更有甚者一部机器配若干条线,换者听,着实有些走火入魔了,线材的价格不一,效果肯定也不一样,但是你玩来玩去,自己也晕了头,听音响不叫听音响,成了听线材,成了听差别,脑子里除了各种线材听音差别的经验没有别的学问东西,甚至对音乐、对艺术仍一无所知,悲也。香港人玩音响爱玩玄奥,墙上贴几枚硬币,线材下垫几个乒乓球,有区别无区别我先不说,玩音响追求这些东西,我不知这是咋的了。据我了解,国外、国内真正的有学问、有品位的音响人士,包括一些著名音响厂家的专业设计师、老板,在自己家里听的并不是很上档次器材,有些器材让业余烧友都觉得没法听,马兰士8(b)和9流芳百世,马兰士公司的创办人Saul Marantz,让人遗憾的是,直到他晚年的时候,竟然也没有一部马兰士9陪伴于他身旁,我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卞祖善老前辈,前几年,使我们想不到的是他在家里听的是一部松下的990套装机。

发烧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不是比器材比阔气,更不是听差别。我常常对自己说,应该多学习英国人的态度和做法,不要学香港,也不要学日本。
分享 转发
TOP
2#

对一套音响系统线材用得恰当只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并不 能做到起死回生之效
TOP
3#

換器(線)材而帶來的改變(正負面)可以引起“興奮”
有米的就可以“促進經濟繁榮”
缺米的就可以“發揚DIY精神”
我個人認為過分理智就可能顯得無趣
TOP
4#

这样的文章要顶,学习了.
TOP
5#

很有启发
TOP
6#

nan23发表的内容:
俺和初烧说过多少次了
“有钱投在两头 买好喇叭 买好音源 换线不如换机”
没用的 论坛上充满了“推手”和“拉驴” 说不过他们的
为了钱可以睁眼说瞎话的

  
     说的好,这篇文章里这点是点睛之笔:
“例如在一个未经声学处理的小房间里通常感觉换线材很明显,换一个声学特征处理得较好的大房间,你立刻就会感到,再去换线材,作用肯定就不那么明显了”
          
      我以前就提过线材的最主要作用是调节器材和环境的关系。说到我想的点子上了。相同器材换个环境,原来听的不错的线材可能又没原来的好了。



       说的
TOP
7#

       个人觉得这两段最精彩,168上缺少这类精神的文章    
《一》线材对声音的调校作用是肯定的,特别是用到点子上,会收到明显的改变效果,但也是很有限的,功放和声箱在匹配上差距过大,靠线材是调不好的,这需要调功放或声箱。在整套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器材而不是线材,他们是西瓜和芝麻的关系,过分的夸大信号线的作用是不必要的,线材不能不讲究,但也不能太过分讲究,在价钱上,根据你的器材价位而定,在听感上,根据你的喜好而定。

     《二》据说普通线材的表面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坑坑洼洼的,不利于信号的传输,于是有的高档线材,表面是用激光“打磨”抛光的,这样一来据说大大地减轻了信号的传输阻力和途径,依我看也大可不必如此较真,“阻”和“顺”是一对矛盾啊,过分地强调“顺”,不见得就是好事。香港的烧友,据说玩线玩得最投入,有甚者,用于线材上的投资远远大于器材的投资,更有甚者一部机器配若干条线,换者听,着实有些走火入魔了,线材的价格不一,效果肯定也不一样,但是你玩来玩去,自己也晕了头,听音响不叫听音响,成了听线材,成了听差别,脑子里除了各种线材听音差别的经验没有别的学问东西,甚至对音乐、对艺术仍一无所知,悲也。香港人玩音响爱玩玄奥,墙上贴几枚硬币,线材下垫几个乒乓球,有区别无区别我先不说,玩音响追求这些东西,我不知这是咋的了。据我了解,国外、国内真正的有学问、有品位的音响人士,包括一些著名音响厂家的专业设计师、老板,在自己家里听的并不是很上档次器材,有些器材让业余烧友都觉得没法听,马兰士8(b)和9流芳百世,马兰士公司的创办人Saul Marantz,让人遗憾的是,直到他晚年的时候,竟然也没有一部马兰士9陪伴于他身旁,我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卞祖善老前辈,前几年,使我们想不到的是他在家里听的是一部松下的990套装机。

发烧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不是比器材比阔气,更不是听差别。我常常对自己说,应该多学习英国人的态度和做法,不要学香港,也不要学日本。
TOP
8#

俺和初烧说过多少次了
“有钱投在两头  买好喇叭  买好音源   换线不如换机”

没用的  论坛上充满了“推手”和“拉驴”  说不过他们的

为了钱可以睁眼说瞎话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