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这两段最精彩,168上缺少这类精神的文章
《一》线材对声音的调校作用是肯定的,特别是用到点子上,会收到明显的改变效果,但也是很有限的,功放和声箱在匹配上差距过大,靠线材是调不好的,这需要调功放或声箱。在整套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器材而不是线材,他们是西瓜和芝麻的关系,过分的夸大信号线的作用是不必要的,线材不能不讲究,但也不能太过分讲究,在价钱上,根据你的器材价位而定,在听感上,根据你的喜好而定。
《二》据说普通线材的表面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坑坑洼洼的,不利于信号的传输,于是有的高档线材,表面是用激光“打磨”抛光的,这样一来据说大大地减轻了信号的传输阻力和途径,依我看也大可不必如此较真,“阻”和“顺”是一对矛盾啊,过分地强调“顺”,不见得就是好事。香港的烧友,据说玩线玩得最投入,有甚者,用于线材上的投资远远大于器材的投资,更有甚者一部机器配若干条线,换者听,着实有些走火入魔了,线材的价格不一,效果肯定也不一样,但是你玩来玩去,自己也晕了头,听音响不叫听音响,成了听线材,成了听差别,脑子里除了各种线材听音差别的经验没有别的学问东西,甚至对音乐、对艺术仍一无所知,悲也。香港人玩音响爱玩玄奥,墙上贴几枚硬币,线材下垫几个乒乓球,有区别无区别我先不说,玩音响追求这些东西,我不知这是咋的了。据我了解,国外、国内真正的有学问、有品位的音响人士,包括一些著名音响厂家的专业设计师、老板,在自己家里听的并不是很上档次器材,有些器材让业余烧友都觉得没法听,马兰士8(b)和9流芳百世,马兰士公司的创办人Saul Marantz,让人遗憾的是,直到他晚年的时候,竟然也没有一部马兰士9陪伴于他身旁,我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卞祖善老前辈,前几年,使我们想不到的是他在家里听的是一部松下的990套装机。
发烧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不是比器材比阔气,更不是听差别。我常常对自己说,应该多学习英国人的态度和做法,不要学香港,也不要学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