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满彻的音乐及其他 [复制链接]

查看: 3977|回复: 25
11#

谭盾这样评价武满彻: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个真正把东西方音乐连接起来的东方作曲家,是他将日本(东方)音乐推广到西方,让西方人去接受,并产生了很强烈的反应,从他开始,东西方音乐开始真正搭起了桥梁,在此之前,只是西方作曲家笔下的东方音乐,像梅西安、德彪西等的创作,但如何真正在思考东方音乐,我以为武满彻是第一人。我们还可以试想,20世纪如果没有武满彻和指挥家小泽征尔的崛起和努力,东方音乐能被西方人接受恐难为其难.[upload=jpg]Upload/20061031511344840.jpg[/upload]
TOP
12#

枯山水的大师多数是禅僧,他们不仅把淡泊弃世的情调带进了园林,而且据说他们用枯山水来表现摆脱了一切生老病死的永恒。但他们同一切宗教徒一样陷入不可解脱的矛盾之中,既要否定现世,却又酷爱自然,并且要用它来美化生活。而那些索漠冷落的情趣,则是苍白的遗世出家生活投在园林里的阴霾。

[upload=jpg]Upload/200610315125192040.jpg[/upload]
最后编辑春日
TOP
13#

武满彻1930年生于东京,1996年卒于东京。人们都认为他是20世纪日本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尽管他的作品多数是写给西方乐器的,而且也被公认为先锋音乐的代表作,但是他的美学观点本质上是日本的。音乐中的气韵流动构成了音乐的灵感,也决定了音乐的织体。因此,尽管他的作品是多面的,但是却没有迅即的速度。作品中静止的、友爱的过程远比结构的发展更加突出。这点在武满彻写给日本乐器的作品中尤为突出。说到这里,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十一月的脚步》(November Steps)(1967),作品中,传统的尺八和琵琶与典型的管弦乐队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作品十一段中的第十段中,两种乐器都有很长的华彩段落。两组乐器都演奏了某种音乐形象,但是次序却可以任意调换。武满彻在这里并不想在东西方之间进行调和,而是把此时此刻决定他的思想的不同的美学观点并列放在一起。但是,到他六年后创作《秋天》的时候,他更加关心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之间的关联。他使音色更加赋予了一种重要的意义,由此他希望在独奏与乐队之间(这部作品的编制与《十一月的脚步》一样)、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达到一种音色与风格之间的平衡。

  武满彻的一些室内乐作品也是为日本传统乐器创作的。《蚀》(1966)就是为尺八和琵琶创作的,《航行》(1973)是为三件尺八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日本语汇远比武满彻同时期创作的西方乐器作品更加清晰明确,虽然他在这些作品中仍然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风格手段。声音成为一种处在永不停止的变换状态之中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但是,它和呼吸一样,并没有在某个固定的方向上进行发展,而是采取了一种循环式的形式。
[upload=jpg]Upload/200610314584151990.jpg[/upload]
TOP
14#

BIS cds (16 titles)about Takemitsu :
http://bis.se/index.php?op=people&pID=112
TOP
15#

俺收集的DG公司20~21系列中武满彻的五张专辑

[upload=jpg]Upload/200610314533233834.jpg[/upload]
最后编辑春日
TOP
1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8#

一位武满彻音乐爱好者写的听后感:

武满的音乐最精华的都在他的弦乐里
爱极了他那完全
吸入拉威尔德布西魏本荀伯格
郄吐出纤细而又震憾
如风
如砂(记得砂丘之女吗)
如水
如云
如气
如光
如影
如梦
如四季
如造化
如生命
的纯粹日本美
武满彻一生显赫於全球前卫音乐界
而到这几年才被附庸风雅的大众发觉
又是借电影音乐之力
记得九四年见到大师
在他的电影音乐纪录影片发表会上
神采依然飘逸
并笑谈介绍爵士乐风的最新作品
不料竟於九六年成仙
不知说什么…
只是眼前
忽然浮现
大片日本青绿竹林
不见人迹
独闻众竹干错杂地低唤著
武满
武满
武满…
TOP
19#

2

[upload=jpg]Upload/200610314542175187.jpg[/upload]
TOP
20#

他的几首作品是中井信子MM首拉的,值得推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