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定性分析——你希望的电源阻抗特性曲线应该是怎样的呢?(滤... [复制链接]

查看: 16981|回复: 167
21#

cwk 在 2006-9-27 20:44:52 发表的内容
在没有能力对电容的参数进行检测的前提下,滤波电容是否越大越好?这显然是DIY和摩机时较容易出现的误区。
在业余条件下DIY和摩机,增大滤波电容的容量是较容易操作,成本也不高,也就成为了许多朋友摩机时的拿手好戏。但滤波电容的容量是根据供电电流计算出来的,而且跟电源变压器是配套的,盲目加大容量会减慢充电时间、影响功放的瞬变速度,即使采用快速恢复二极管来代替整流硅堆也收效甚微。
前面已提到过,滤波所采用的大容量电解电容的缺点是绝缘差、漏电大、耗损大,能够完成自身的滤波任务、满足纹波系数指标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再让他来充当大水塘储备功率会更显得力不从心,我认为这些任务还是留给设计制作工艺相对较为成熟的电源变压器来完成吧。




如何看待大容量电解电容是否能够完成自身的滤波任务、满足纹波系数指标呢?这本身就是个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滤波电容需要多大容量才合适的问题。能谈谈你的观点吗?
TOP
22#

卖油翁1 在 2006-9-29 0:21:11 发表的内容
我注重经验和听感


谁都会注重经验,特别是可以用理论解释的“经验”;
我也注重听感,可是怎样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听感????
TOP
23#

cwk 在 2006-9-28 21:51:39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28 19:38:48 发表的内容
如何看待大容量电解电容是否能够完成自身的滤波任务、满足纹波系数指标呢?这本身就是个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滤波电容需要多大容量才合适的问题。能谈谈你的观点吗?



最关键的是对使用的大容量滤波电容的质数一无所知。
从全波整流(滤波)电路周期特性波形图上分析,整个波形象是锯齿波,上升时是充电时间、下降时是放电时间,电容充电时间较短、放电时间较长,电容量跟平均放电电流有关,纹波系数跟充电时间有关。
由于滤波电容的计算要涉及的方面很多,通常的设计手册只是列出滤波电容与负载电流之间的关系表,我印象中记得大概是2000uf/1A。
在功率放大器电源部分开发实验时,通常按照功率和负载电流选取电源变压器和电容量参考值,分别调整假设的负载得到输出电流是最大负载电流的3/4和满功率这两个参考点,用示波器监测负载两端的波形变化,然后选取变压器和电容量之间的不同配搭,来达到(接近)理论设计值。
因为电解电容耗损大,加大电容量后,充电时间只会更长,这时滤波电容的质数就决定着电源供电质量的好坏,偏偏在业余条件下无法对他的质数进行检测,甚至连实际电容量跟标称值是否相同也无法测出,光凭听感就对他作出全面的鉴别、调整以达到较佳的效果,我自认是没有这个能耐了。


说的不错,你对摩机发烧友的“简陋条件”的担心是很有根据的,我们讨论这些,其实真正有些基础的摩机发烧友都会认识到,并且会不断投资改善自己摩机的“简陋条件”。这就是我们讨论的意义之一吧。
话说回来,不要说DIY、或者摩机发烧友,一些‘正规’厂家都并不重视我们讨论的这些问题,甚至一些进口的机器同样存在这些设计上的问题。这就是讨论的必要性。
TOP
24#

cwk 在 2006-9-29 17:19:07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29 1:22:25 发表的内容
卖油翁1 在 2006-9-29 0:21:11 发表的内容
我注重经验和听感


谁都会注重经验,特别是可以用理论解释的“经验”;
我也注重听感,可是怎样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听感????


我前面说过:有一句话许多DX都会经常挂在嘴边,就是靠耳朵收货,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但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光凭感觉来听音响是虚无飘渺、不着实际的。
如何建立正确的听感标准,这对于检验DIY和摩机的成果以及发烧友构建自己的音响系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帖子讨论会跑题,希望松香味DX能够另开帖子探讨,我觉得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会很多。


cwk 兄的建议很好,可如何建立正确的听感标准?我自己都没有认真考虑过,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综合修养方面的问题,不是多听几次现场音乐会,多听几套高级系统就能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听感标准那么简单的。我个人认为曾经热爱并曾经从事过文艺演译工作(包括录音工作)的朋友,就‘比较’容易理解“正确听感标准”的含义;热爱音乐并钻研电声系统电路、结构、以及系统搭配等,又有条件经常听听高水平的现场音乐会的,也‘比较’容易理解“正确听感标准”的含义;离开了这些环境条件、个人经历,如何建立正确的听感标准?好象比较困难。所以,“个人喜欢就行了……”,我也是理解和支持这个观点的。听感标准——本来就很难有标准,因为她目前还不能用数学的方法去量化表达。
TOP
25#

cwk 在 2006-9-30 21:25:46 发表的内容
对于大多数人的听感,大多只停留在音色上,也就是各频段的能量分布,虽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只要格守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唱片所记录的信息量为最终目的这个准则,就会有相应的标准。
一张公认的天碟,在音响元素的角度来说我相信不会难听,也不会出现低频少、中频欠缺密度、高频分析力差等等问题,我们播得不好只是因为丢失了某些甚至很多信息。不要相信所谓真实(监听)的声音就是淡而无味这些谬论。
由于大多数的听音环境都不理想且不统一,所以就有必要根据自己音色上的偏好来摩机,最高的境界就是把丢失的信息挖掘出来加以正确还原,记住是挖掘而不是创造!!!能力差一点的又或者是被摩的机器的质数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起码要在不丢失原有的信息量的前提下改变各频段的能量分布以迎合自己的听感。
至于以减少信息量来平衡各频段的能量分布的摩机,这是在业余条件下较容易立竿见影的做法。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区,不客气地说,大多数的摩机就是这种形式。


前面三段正是我一贯主张的观点,看看我过去发的帖子就知道了。至于最后一段,大多数的摩机应该是对“各频段的能量分布”的概念都不太清楚,当然就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了。
TOP
26#

松香味 在 2006-10-1 12:23:50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6-9-30 22:02:08 发表的内容
我想听听松香味DX对于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唱片所记录的信息量为最终目的这个准则的实际观点,有唱片的实例吗?


好吧!虽然已经跑题,那就简单说两句。
关于信息量:
1、人声——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尤其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用人声表达情感就是他们从事艺术工作的目标,你的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听人声的时候,人声情感表达‘到位’了吗?
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同一个人的一张个人专集CD里还常常能够发现演唱者不同时间录音的情绪变化、身体健康状态变化、录音场地变化等;
2、器乐独奏、协奏曲——器乐是人演奏的,人要呼吸,呼吸会发出声音,这些呼吸声因人而异、因情绪变化而异有大有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就能够听到非常自然的生命呼吸声,而且并非故意录下的‘呼吸声’;
3、录音环境的其他动静——录音环境里也是一个物质世界,他会产生这个物质世界存在的特征声响,同时还会有录音工作人员等生命存在;因此,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录音环境的残响、工作人员(或者听众)发出的各种其他动静,就应该能够准确象真的反映出来。
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应该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录音里,尽管录音的水平有高有低,反映出来的象真度也有差距,但是如果系统还原信息量丰富,大多数CD、LP等音乐载体里都包含了这些信息,都应该能够反映并表达出来。如果反过来,大多数情况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几乎不能听到或者听到的象真度都很差,只能说明系统还原的信息量差距太远了,我们还要努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曾经在小乐队里担任乐手,我很清楚一个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队或者乐团不可能没有任何其他‘动静’,台下观众的位置上不一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但是录音麦克风的位置上是肯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的,而且是能够把它‘记录’下来的。能不能还原出这些‘动静’?应该是检验录音系统信息量录音能力、和还原系统信息量还原能力的重要依据吧。
TOP
27#

cwk 在 2006-9-30 22:02:08 发表的内容
我想听听松香味DX对于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唱片所记录的信息量为最终目的这个准则的实际观点,有唱片的实例吗?


好吧!虽然已经跑题,那就简单说两句。
关于信息量:
1、人声——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尤其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用人声表达情感就是他们从事艺术工作的目标,你的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听人声的时候,人声情感表达‘到位’了吗?
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同一个人的一张个人专集CD里还常常能够发现演唱者不同时间录音的情绪变化、身体健康状态变化、录音场地变化等;
2、器乐独奏、协奏曲——器乐是人演奏的,人要呼吸,呼吸会发出声音,这些呼吸声因人而异、因情绪变化而异有大有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就能够听到非常自然的生命呼吸声,而且并非故意录下的‘呼吸声’;
3、录音环境的其他动静——录音环境里也是一个物质世界,他会产生这个物质世界存在的特征声响,同时还会有录音工作人员等生命存在;因此,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录音环境的残响、工作人员(或者听众)发出的各种其他动静,就应该能够准确象真的反映出来。
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应该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录音里,尽管录音的水平有高有低,反映出来的象真度也有差距,但是如果系统还原信息量丰富,大多数CD、LP等音乐载体里都包含了这些信息,都应该能够反映并表达出来。如果反过来,大多数情况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几乎不能听到或者听到的象真度都很差,只能说明系统还原的信息量差距太远了,我们还要努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TOP
28#

松香味 在 2006-9-22 14:03:46 发表的内容
那么,下面我们就可以忽略其他,而认为音频信号电流回路主要是从滤波电容通过。
这样问题就非常明朗了。
1、滤波电容容量不足,会影响低频阻尼大幅度下降,丧失控制力和推动力;
2、滤波电容质量不好,等效串联电阻比较大,充、放电速度慢,会影响声音的动态和瞬态表现能力,声音会丧失或缺少鲜活感;
3、滤波电容质量不好,绝缘差、漏电大,功率放大器的噪声会明显增加,信噪比明显下降;甚至产生自激等奇怪现象而不能正常工作。
4、理想电容在电源滤波电路上也不是我们需要的特性;虽然实际上也没有理想的电容提供我们选择。
5、音响系统里希望得到电源的伏安特性(内阻抗)在某频率范围内相对理想平衡,我们必须对实际使用的滤波电容进行分段补偿;这个补偿的量是一个不定值,随使用的滤波电容品质特性改变而改变。
6、音响系统里电源的伏安特性(内阻抗)在某频率范围内如果不能相对理想平衡,声音的能量分布将不能相对理想平衡;
(未完,欢迎其他朋友补充。)


怎么就没有人“补充完善”呢?
TOP
29#

cwk 在 2006-10-4 15:20:56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0-3 10:51:06 发表的内容
《HIFI新元素II》收到!哈哈!!一口气听了几遍,为什么?实话说:1、为了交一份比较认真的作业;2、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啊!认真听进去,好象越听越有味道哟。
我就不打算一首一首的评论了,因为一口气听了好几遍,直到写这文稿的现在,还在听,先谈谈总体感觉和印象;
1、国内录音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我听了这张《HIFI新元素II》CD后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主要表现有下面几个方面;
A、《HIFI新元素II》对乐器的质感录音把握明显提高了。中频比较透明鲜活,高频不再象过去那样亮丽强调‘解析力’,但是小提琴、二胡、大提琴的松香味、空气感却并不减少,相反较以前的录音有明显提高。虽然没有故意强调‘解析力’,实际上解析力却非常不错,细节丰富。个人认为这是最大的进步之一了。
B、《HIFI新元素II》低频录音把握也恰倒好处,不再象过去那样强调‘量感’。低频的质感和弹性、吉他的木味和声音的弹性、钢琴的形体感、吹管乐器的‘气声’等与中低频相关的元素,表达的都相当丰富自然。整体感觉比较平衡和谐。
2、《HIFI新元素II》选择的曲目个人就比较喜欢,特别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有1、3、4、6、9、10轨;另外编排、配器、录音都相当不错,而且估计国产CD价格也相对较低。值得一听哟。
3、当然《HIFI新元素II》与国际发烧大公司的高水准录音比,个人认为:一是乐器本身的质量水平有差距,好录音必须要有好的乐器;二是大家常常说的‘音乐味’也有些差距。这个‘音乐味’个人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自然‘混响’的结果吧。如果这样,录音的环境就是个问题了。
总的说,这是一张各方面都已经相当不错的CD,这张《HIFI新元素II》CD如果用LPCD33或者LPCD45制作,效果定会更上一层楼了。恐怕——有戏!
作业就这样上交了,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如果只是为了交作业,那无话可说,毕竟是受人钱财、替人消灾。
但你把他贴到这里来,似乎有炫耀之嫌。
对于这样的唱片都大书一笔,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唱片了吗?

[/quote]
哈哈!虽然是交作业,可我从来不说过分夸张话,什么“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对我来说基本没有影响和关系,更何况几十元的一张CD,只是实话实说而已。但请注意!他与国际发烧大公司的高水准录音比是有差距的。
我曾经说过广州和香港大展赠送的CD不错,但是就受到了一些朋友的攻击。感觉特别不能说广州大展赠送的CD不错,否则,被‘拍砖’就定数了。哈哈!!没有关系,有不少人可以证明在我这里听了确实不错啊。如果精选出来的大展赠送CD曲目都播放不好(当然不是最好,CD制作工艺水平问题),我认为那套系统也不怎么样了吧。
TOP
30#

cwk 在 2006-10-4 17:41:35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0-4 16:30:20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说过广州和香港大展赠送的CD不错,但是就受到了一些朋友的攻击。感觉特别不能说广州大展赠送的CD不错,否则,被‘拍砖’就定数了。哈哈!!没有关系,有不少人可以证明在我这里听了确实不错啊。如果精选出来的大展赠送CD曲目都播放不好(当然不是最好,CD制作工艺水平问题),我认为那套系统也不怎么样了吧。


我记得你是认同信息量之说,如果你知道大展赠送的CD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估计你会为上述那番话汗颜。


如果你真正了解刻录过程信息量损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CD机读碟还原过程信息量损失,你大概会为上述这番话汗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