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定性分析——你希望的电源阻抗特性曲线应该是怎样的呢?(滤... [复制链接]

查看: 16985|回复: 167
11#

松香味 在 2006-10-3 9:43:01 发表的内容
哈哈!!大概你永远只会错误的在‘猜’我听音乐的类型吧。
不然你猜猜我大约一千五百张CD(还不包括刻录下的CD-R)都是些什么‘类型’呢?

你是无法理解我说的意思?还是要故意歪曲我说的意思?或者根本不相信音响系统能够还原出我说的意思?
哈哈!!!!


无意想证明些什么,况且在网上也无法证明些什么,咱彼此心照不宣就是了。
你和我听的类型不同,很难在唱片上达成共识。
对于拥有一万张以上正版唱片的人我会感到羡慕,只有对于千张唱片以上所记录的音乐能够如数家珍的人才会让我敬佩。
TOP
12#

松香味 在 2006-10-5 15:33:24 发表的内容
还是由你先谈吧,经典的DD是否可以指定在‘三星带花’或者TAS榜单里选择,如果你有我也有的CD就最好了。
有请带头先发言!
请你发言谈谈具体的DD你又不敢了,却到处挑剔评论这又不是那又不对,算什么东西?


好歹今天还是中秋节,各位的火气猛了一点了吧,喜欢音乐的人气量不应该如此小吧?
既然说到TAS和三星戴花,想必松香味DX也有不少古典音乐唱片吧。
在模拟录音的黄金年代,有多位世界公认的录音大师联手创造了唱片世界的辉煌,如威坚逊、帕克、莱顿……等等,他们对于古典音乐的录音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功力,在他们署名和不署名的录音作品中,一致性和稳定性较高,几乎成为了业界的标准,也给音响系统的还原提供了较完美的理论依据。
我认为一套完美的音响系统,首先是能够把众多大师们所记录的录音现场较完美地重现出来。最简单的方法是放几张大师们的录音来盲听,看看你的系统还有你的听感能否正确分辨出来,这并不是随便说两句感觉好、空气感好、分析力高……等等能够胡混过关。
当然以松香味DX多年的听音经验,我是不怀疑他有这个分辨能力,也不怀疑唱片是否原版或CD-R以及D版,我最大的担心是他那套把什么唱片都播得很好的音响系统,会把大师们各自的录音风格淡化,形成了千人一面的效果,那就麻烦了。
TOP
13#

松香味 在 2006-10-1 19:15:36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在小乐队里担任乐手,我很清楚一个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队或者乐团不可能没有任何其他‘动静’,台下观众的位置上不一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但是录音麦克风的位置上是肯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的,而且是能够把它‘记录’下来的。能不能还原出这些‘动静’?应该是检验录音系统信息量录音能力、和还原系统信息量还原能力的重要依据吧。


我想我大概可以猜到你所听音乐的类型了,在唱片上还需要多浸淫些时间,呵呵。
对于寻找唱片里所记录的音乐画面以外的细节,很多人都认为是高分析力的象征,但如果刻意夸大这些细节,并不表示分析力有进一步的表现,反而会破坏了音乐画面的平衡,我相信这并不是录音师和监制在制作时希望我们能够听到的DD。
普遍都认为唱片里记载音乐是用于欣赏而非鉴赏,仅以用寻找唱片里所记录的音乐画面以外的细节来衡量分析力和信息量的做法属于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而且也不全面。
TOP
14#

松香味 在 2006-10-2 8:46:57 发表的内容

怎么就没有人“补充完善”呢?


由于电解电容存在着漏电大和耗损大这两个目前无法解决的严重缺陷,而且是随着电容量的增大而增大,要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给他们减负。
从全波整流(滤波)电路周期特性波形图上分析,要减少电容量而又要满足电路设计要求的唯一方法就是缩短电容的放电时间。
在目前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提高供电频率,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使用开关电源供电,但他会延伸另外一些问题而音响音质,这需要电子工程师们作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杰夫•乐林已经推出了使用新一代开关电源的前后级功放,可是一直无缘听过,不知是否已经真正解决了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使用三相全波整流供电,能够完胜于单相整流供电模式,在同一周期内有6个充电点,大大地缩短了电容放电的时间,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使用三相四线制的工业用电标准来供电。
TOP
15#

松香味 在 2006-10-3 10:51:06 发表的内容
《HIFI新元素II》收到!哈哈!!一口气听了几遍,为什么?实话说:1、为了交一份比较认真的作业;2、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啊!认真听进去,好象越听越有味道哟。
我就不打算一首一首的评论了,因为一口气听了好几遍,直到写这文稿的现在,还在听,先谈谈总体感觉和印象;
1、国内录音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我听了这张《HIFI新元素II》CD后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主要表现有下面几个方面;
A、《HIFI新元素II》对乐器的质感录音把握明显提高了。中频比较透明鲜活,高频不再象过去那样亮丽强调‘解析力’,但是小提琴、二胡、大提琴的松香味、空气感却并不减少,相反较以前的录音有明显提高。虽然没有故意强调‘解析力’,实际上解析力却非常不错,细节丰富。个人认为这是最大的进步之一了。
B、《HIFI新元素II》低频录音把握也恰倒好处,不再象过去那样强调‘量感’。低频的质感和弹性、吉他的木味和声音的弹性、钢琴的形体感、吹管乐器的‘气声’等与中低频相关的元素,表达的都相当丰富自然。整体感觉比较平衡和谐。
2、《HIFI新元素II》选择的曲目个人就比较喜欢,特别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有1、3、4、6、9、10轨;另外编排、配器、录音都相当不错,而且估计国产CD价格也相对较低。值得一听哟。
3、当然《HIFI新元素II》与国际发烧大公司的高水准录音比,个人认为:一是乐器本身的质量水平有差距,好录音必须要有好的乐器;二是大家常常说的‘音乐味’也有些差距。这个‘音乐味’个人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自然‘混响’的结果吧。如果这样,录音的环境就是个问题了。
总的说,这是一张各方面都已经相当不错的CD,这张《HIFI新元素II》CD如果用LPCD33或者LPCD45制作,效果定会更上一层楼了。恐怕——有戏!
作业就这样上交了,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quote]

如果只是为了交作业,那无话可说,毕竟是受人钱财、替人消灾。
但你把他贴到这里来,似乎有炫耀之嫌。
对于这样的唱片都大书一笔,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唱片了吗?
最后编辑cwk
TOP
16#

松香味 在 2006-10-4 16:30:20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说过广州和香港大展赠送的CD不错,但是就受到了一些朋友的攻击。感觉特别不能说广州大展赠送的CD不错,否则,被‘拍砖’就定数了。哈哈!!没有关系,有不少人可以证明在我这里听了确实不错啊。如果精选出来的大展赠送CD曲目都播放不好(当然不是最好,CD制作工艺水平问题),我认为那套系统也不怎么样了吧。


我记得你是认同信息量之说,如果你知道大展赠送的CD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估计你会为上述那番话汗颜。
TOP
17#

一千多张唱片里肯定有许多经典的DD,能否来张最经典的唱片的感受。
TOP
18#

松香味 在 2006-10-4 19:01:52 发表的内容
如果你真正了解刻录过程信息量损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CD机读碟还原过程信息量损失,你大概会为上述这番话汗颜。


松香味 在 2006-10-4 19:08:53 发表的内容
既然话不投机,建议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吧。再讨论下去没有意思了。
刻薄话谁都会说,就看要不要说而已。


我也不明白你是真不知还是假不明,不虚心只能是继续故步自封。
很多大展赠送的CD只提供版权,并没有提供母带,能够从网上提供音频文件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只是从原版CD上获取信息来制作的。
既然你知道从录音的原始母带到工作母带到制作玻璃模到CD压片已经损失了不少信息,那按你的说法从CD碟上还原过程信息量损失更大,用如此大损失的音频文件再开模印制CD,再读碟时损失也更大,亏你还认为不错,那你的听音标准我是无从猜测了。
如果你说的话有道理我会认同,如果我是无中生有我会认错,但现在道理是摆在面前,我也希望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以便能够有进一步的提高。
TOP
19#

如果你认为把已经双重丢失的信息量的唱片播好才是好的音响系统,那可以,听音的标准可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请不要拿信息量来说事。
一套信源好坏都不分的音响系统就是完美的音响系统???
这就是你对于衡量音响系统的标准?
TOP
20#

松香味 在 2006-10-5 0:20:36 发表的内容
再告诉你一个常理;如果刻录CD-R包括盗版CD能够播放好的话,播放他们相应的正版CD肯定会更好。这可不是你说的“一套信源好坏都不分的音响系统”哟。


高层次的摩机,无非就是对原作进行完善。现在放着信息量较完美的原版CD不听,反而大赞CD-R和D版如何如何,怪事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