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大约是消失了一阵,为了准备一个漫长的旅程:以访问学者的名义游走美国,为期8个月。这是个尴尬的长度,既非走马观花,亦非移居他乡,所以准备时颇为困惑,模棱两可的背着5件行李来到美国。并已浑然的度过了两周,暂且所谓安定下来。
8个月不算太长,但足已满足一个梦:美国06-07音乐演出季。曾记得去年10月有一段音乐生活的高潮,本人撰文七层宝塔来形容当时难得的沪上盛会。时隔一年又至秋天,在汪洋的对面是否又会重现7层宝塔。答案从芝加哥,克里夫兰,费城,波士顿,纽约到旧金山和洛杉矶来看几乎是肯定的。这7座城市至少在音乐上代表了美国“严肃”(讨厌加这个前缀)音乐的7彩光谱。
为了煞有介事,我给这次旅程起了一名号曰:“一个行走的人”。说来有些复杂:此名号当然首先可以代表我本人(估计受到当时《"达"芬奇密码》的启示)将我的姓氏解构,恰好是:一个行走的人(如不解,谜底在前一个引号中寻找);其次,它可以代表这次旅程的主体性质:“一个行走的人”英译:A Walking MAN = A Walk In Music + Architecture + Nature = A Walk-In-M.A.N. 好,就此打住。(事实上,此名号完全没有表达出北美之行的特性,但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深究了,只要不被人误以为是北极之行就好)
回到正题:我行走的首站为芝加哥,并在此常驻3个月。起初还担心这个跟上海差不多的“大都市”会使我颇感无聊。但事实证明,他只是在名称上和上海共用一个罢了,如果上海的确被称为无聊的“都市”,那么芝加哥就是个“城市”,一个丰富而适合居住与生活的城市。这一点在我降落在它的土地上仅仅呼吸了两周便愈来愈明显的感受到。
用文字来记录永远不是我擅长的。耳朵和眼睛比我身上的其他部件更加优良,眼睛的记录放在了这里:http://www.flickr.com/photos/darajan/sets
耳朵的记录不得已还是只能被粗糙的翻译成文字,如果耳朵记录了M.;眼睛记录了A.;那么所有的混和体则记录了N.-自然,这将是无法言表的东西。于是最后,“一个行走的人”系列将以音乐为主导,以建筑为参考,不断引入到你自身的自然感受。
两周才来序曲是因为计划中的第一场音乐会在13号举行(顺便,我9月1号安全的降落在芝加哥)。13号也就是美国中部时间周三晚6:30分芝加哥交响乐团(CSO)在他们引以为傲的新千年公园(Millennium Park)里的Pritzker Pavilion(开放式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免费的音乐会:曲目十分有趣,老柴的Romeo Juliet, Berlioz的幻想,夹在当中的曲目则是“梁祝”,对,就是我们的梁祝。但小提琴换成了二胡。
撇开音乐,先说听音之场所。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古老的音乐厅已经死了,未来的音乐厅应该是自然中的一个避难所,音乐和自然融于一体。其实不过是一个露天的音乐场所而已,自古以来就有无数,但直到今天技术才让我们真正开始实现其形式与功能的整合。美国建筑师Gehry(曾因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及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厅而闻名遐迩)很好的踏出了一步,他所设计的Pritzker Pavilion在功能上:可以说无与伦比,成功地通过扩音系统解决了开放式音乐厅的音效问题。他几乎为每个乐手放置一台麦克风,而扬声器被分布在横跨整个露天草坪的网状钢架上,使声音得以在任何位置达到几乎相同的音效。当然,高端的设备和精密的混音系统使扩音仅仅作为原始音场的辅助丝毫不会被察觉。那么当一片音效出色的自然遇上一支超级的乐团,当你呼吸着室外的空气和微风,或躺在草坪上仰望星空,或看见飞鸟从乐手头上掠过,耳畔Berlioz的号角则立刻而长久的让你感叹芝加哥的夜晚是神奇的。CSO的音色不算细腻,但火爆有余其能量让你看不到底,这一点在幻想的终曲中尤为明显。客席指挥David Alan Miller对舞曲乐章的处理使这段无趣的篇章产生不少特别的故事。(说到这位指挥,首先总感觉他过去来过上海,其次不得不提一下,他是美国人,具有美国人的一些特性,指挥时肢体语言比较像Hiphop,高潮时甚至接近Rap)。再来说梁祝,没想不远万里来一到美国就听到这首煽情的乡音,可能是离开故乡才两周的缘故,我并没有和估计的那样泪流满面,辛酸往事一去不返的感概万千。倒是饶有兴致的和坐在两旁的美国老奶奶(唉,可惜美国妹妹都不听古典音乐)说着梁祝。独奏家是曾就读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出生的Betti Xiang(原谅我不太清楚她的中文名称),其父为Xiang Zu Ying(一位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上音教授)。事实上,二胡版的梁祝我感觉并没有小协理想,尤其在快速乐句上,二胡似乎无法非常干净利落的表现颗粒感,也许是演奏家的原因,中国风格那种超级光滑的Legato,表现得比较僵硬,乐团也是,美国指挥到底无法摸透我们的文化。不过,老外的热情与火爆让我并没有给隔壁的老奶奶们泼冷水。又见几个50岁左右的华人的确有些激动,试想8个月后,我如果听到国歌会否当场晕倒在地。
总之,总算,第一次领教了CSO。在星空下,整整2个半小时,免费!明天,还有一场现代作品,将有谭盾和陈怡加盟,同样免费! 周日,在芝加哥音乐厅,全天免费入场!这些并不掩盖其演出季期间高昂的票价(关于美国音乐会的票价,之前一直听闻如何之普及于慈善,事实证明,这好像不是事实,此话题留在以后讨论)
这场音乐会作为CSO 06-07开季的典礼,特意安排梁祝,可见芝加哥华人的影响,至少在CSO,华人首席不在少数,难怪CSO的C也可被作为Chinese
其实,在原计划13号的首场音乐会之前,9号有一场免费的意外,同样在Pritzker露天音乐厅,芝加哥最重要的歌剧院Lyric Opera of Chicago云集旗下的歌唱家来了一场歌剧杂烩。包括Giordano, Gounod, Mozart, Ponchielli, Puccini, Rachmaninoff, R. Strauss 和 Verdi的作品。质量惊人的高!Lyric Opera的管弦乐团水准一流,有着极其出色的弦乐和整体均衡感,演奏施特劳斯时感觉整个人都被拖到空中,和星空为舞。
这篇序曲其实内容不多(虽然序曲的序曲好像很复杂),耳朵的感受通常很简单。而以上所提到的所有眼睛的参考全在
http://www.flickr.com/photos/darajan/sets/72157594283552267/
http://www.flickr.com/photos/darajan/sets/72157594280671598/
会不断被更新。顺便提一下,flickr.com是我见过最不可思议的照片共享网站,去看看吧,欢迎交流。
这边如有北美的朋友如愿意一同行走音乐之间的话,我将激动不已。可通过 ddavidda@gmail.com 联系。
一个行走的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