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576777879808182» / 9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音乐唱片介绍 [复制链接]

查看: 147356|回复: 951
78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8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83#

上山砍柴 在 2006-11-24 9:40:56 发表的内容
昨天还听了雷佳的几段音乐。刚好也是蒲公英的这张。
整体还是很不错的,写作的也很像民歌。
陈丽丽的没见到。
如果要谈一点什么,那么就是:
大体印象是,技巧还是很不错的,对声音的控制要好于很多前辈民歌手,但是,音乐的表达还是不是那么到位。拿她和任桂珍相比,任桂珍的演唱,音准的控制可能还有很多欠缺,但是表达还是比较充分的,也有民歌的那种韵味。雷佳的演唱, 技巧以及控制还不错,感觉还没有完全敞开,可能因为过于注意技巧而导致表现上略有欠缺。两者都做得很好的,比如李谷一等。

谢谢砍兄,看来她们还是:革人民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TOP
784#

我觉得技术好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
艺术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行为,所以技术对艺术来说太重要了。
但是,最好的技术是与表现力分不开的。
现在的很多小合唱,技术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但是没有表现力,这便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这种看似“没问题”,只是一种比较低层次上的要求。
TOP
785#

重要的是,最后一定要来段独舞。表现主义的,对个人和时代的思索。
TOP
786#

李商隐 在 2006-11-27 21:40:57 发表的内容
重要的是,最后一定要来段独舞。表现主义的,对个人和时代的思索。


你的建议很有意思,但是境界可能太高了一点,中国的“主流”社会可能还受不了。
这样的解读可以出现在个人写作中,作为官方的话语,要有这魄力,再过50年吧。
所以,中国有太多的艺术资源投放在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创作”中,目的只有一个,意识形态的控制,而不是为了艺术。
TOP
787#

新得一张。算个意外之喜。
还有第二集。
录音和制作都还不错,就是包装是在很差。这个大盒子根本就用不了。买回来后马上给他换过盒子。
简单听一下,作品大多有“中国味”,当然不一定是采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
中国作曲家中,朱践耳应该是很幸运的了,有那么完整的录音。
不过,如果他居住在北京,会是怎么样呢?北京的“指挥大师”太多了,根本看不起中国的土作曲家。

[upload=jpg]Upload/200611280121734690.jpg[/upload]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788#

[quote]上山砍柴 在 2006-11-24 9:59:52 发表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肯定这个经典舞蹈版本的经典价值,这是毫不疑问的。但是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题,在讲求发展与和谐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版的《红色娘子军》?我们的时代的理解是否可能给这部经典带来新的艺术含义?"

当然可以,只要不再来一个“潘金莲”式的改编就可以。


“目前,芭蕾舞在中国已经是一门被广泛接受的艺术,因此大众对它的理解应该已经大大加深。因此,就可能存在一个新的审美要求。《红色娘子军》的内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背景,已经有了特定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了改编的条件:舞蹈艺术上的改变不会影响到这部作品的精神核心。”

如果光改编变舞蹈艺术而不改变精神核心,属于换汤不换药。只是舞台形式上的改变而已,顶多是看上去更舒服一些,更有形一些。

“可能存在的新版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可以是什么样子?改编的内容主要是舞台编排。比方可以加强其舞蹈成分,更多的叙述使用舞蹈来完成,可以适当弱化其叙事色彩,让舞台更抽象一点。《红色娘子军》的舞蹈是否还有发挥的余地?答案是肯定的。比方,第四幕的“组织纪律”,琼花的自省就是一段可以发挥舞蹈的表现力的地方,用充分的舞蹈动作表现其内心的矛盾、觉醒、惭愧、悔过等等,有丰富的内容可以表达,可以让她的这种矛盾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就是舞蹈语言的发挥的空间。处理好了,一段新的经典舞蹈可能就产生了。”

我自己觉得这个舞蹈的思想方面,除了继续表达穷苦大众翻身得解放,流血牺牲以外,应该增加这样的内容:

一位穷苦的女性〉为了某种理想〉起来为自己的命运抗争〉然后目睹了那么多的战友牺牲,彷徨,这是为了什么,前进还是返回,斗争还是妥协〉对自己奋斗之路的无奈〉结果 〉一条通往反思之路

总结而言,就是
女性主义+个人奋斗+对奋斗过程的反思(个人,目标,行动和结果)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789#

朱践耳这张确实非常棒。
你倒是说对了一点,本地对朱践耳还是非常捧的。我的印象中十几年前朱践耳的交响曲,通常是上海艺术节的重头戏。但是现在不行了,重头戏通常都交给海外团体了。
TOP
790#

海边 在 2006-10-19 8:52:54 发表的内容

虽然戏曲吸引不了现在的年轻人,但年轻人老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会看戏、听戏了,人生阅历的积累使人最终会选择进剧场。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我很赞同。
能否理解戏曲虽然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是人生阅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不一定是理解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心境的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